你的人生風格,決定你的困境。—阿德勒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和另一位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學派,同樣認為人類的失序行為皆源于童年經驗,可是阿德勒堅決站在進化的立場,把人的行為看做是個人追求完美的奮斗。
對生命的渴求,不論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層面,都是和這種奮斗意志連在一起,人是從負面向正面的狀態前進。
每個人在生命初始時,是利用他內在的能力、缺陷,以及他對周圍環境的最初印象,設定自己的行為法則和思考邏輯。
只要一個人能意識到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人就能夠改變自己
阿德勒采取的立場,將心理分析從「原因論」移往「目的論」。
《阿德勒職場心理學》作者巖井俊憲分析,前者傾向由「無法改變的過去」尋求問題的根源,還認為過去種種到現在仍然持續影響著自己,一遇上挫折,就把自己當成外在環境的犧牲者、被害者。
巖井曾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在輔導拒絕上學的孩子。如果只是追究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就會導向親子關系、身處的環境等等,無法改變的「結構」因素。
但仔細想想拒絕上學的目的,就會發現有些孩子可能是想要獨占父母,或是針對老師的報復行為,這樣去思考應對的方法也就比較容易了。
巖井說,當我體驗到原因論與目的論的差異后,終于得到這樣的結論: 探求原因,雖然可以找到解釋,卻無法解決問題。
只要我們認清人類的行動伴隨著特定目的(離家或抗拒上學都有其目的),采用目的論的觀點來看,就可以尊重當事人的個人意志,進而給予他改變的勇氣。
現狀是出于自己內心的某個「目的」,而非無法改變的「過去」
將阿德勒的觀點應用到自我啟發上,就是讓每個人都理解到 現狀是出于自己內心的某個「目的」(目的論),而非無法改變的「過去」(決定論)。
在日本大賣130萬本的《被討厭的勇氣》中,用一個故事說明「目的論」將改變我們如何詮釋自己的人生。
假設某天下午,你帶了一本書到咖啡館,準備享受悠閑的午后,從旁邊經過的服務生不小心打翻了咖啡,剛好灑在你剛買的新衣服上。
你大發雷霆,吼了服務生一頓。這時,如果有人問你,你為什么生氣,你一定會說,都是服務生的錯!
但從目的論的角度來看,其實你是為了想要對服務生大聲吼叫而制造出憤怒的情緒。
怎么說?正巧,在你大罵的當下,電話響了,是重要的客戶打來的,你接起電話,聲音回歸正常,甚至變得很有禮貌,講完之后再繼續怒罵服務生。
這個常見的情況,代表了憤怒是可以收放自如的工具,可以在接電話時瞬間壓抑下來,講完電話之后再拿出來使用。
所以,你并不是壓抑不住憤怒而開口罵人,而是為了想要罵人而升高怒氣。
簡單來說,憤怒是為了達成目的的手段。
被咖啡潑了一身的你,究竟是因為咖啡(原因)導致了你的憤怒(結果),還是因為你想要對服務生大吼(目的),所以制造出憤怒的情緒(手段)?
你已經知道阿德勒的答案了,我們的所作所為都是自己的選擇。這并不是說周遭環境不重要,阿德勒仍然十分強調家人關系、身體狀況或出生順序對人生風格的影響力,但他主張,那些經驗都是由你主觀賦予意義的。
如果以「決定論」看待自己和周遭的事物,就會認為過去的種種,直到現在還持續影響著自己,一遇上挫折,就把自己當成環境的犧牲者。
但是阿德勒認為,人類的行動都有目的,努力朝向目標,就是人類行動的根源。
從目的論來看事情,就會去探究個體行為的目的,只要改變目的(目標),就可以改變行為,進而改變未來。
也就是說,就算有不幸的童年、疏離的家庭關系,如果你決定要幸福,而且朝著目標前進,留在你心中的記憶、和你賦予記憶的意義也會不同。
別因為不想改變,而把過往的不幸當理由
所以, 重要的不是你過去經歷了什么,而是如何看待你擁有的資源 ,選擇能讓你幸福的人生風格。
在《被討厭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的新書《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中,更深入挖掘人為什么不愿改變(而不是不能)。
就是因為若是要改變,就象是要埋葬過去的自己,因為不想面對「死亡」,所以覺得「現在這樣就好?!?/p>
「現在這樣也好」其實就是肯定了自己的「過去」。
「過去」并沒有一個客觀的歷史事實,你的過去過得如何,都是由現在的你所決定。
人類最擅長的能力之一就是編造故事,為了詮釋現在自己的正當性,才描繪出相應的過去,符合你目的的事情會被夸大渲染,不符合的事情則會被遺忘。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中指出,每個人的人生故事都象是一個三角柱,通??吹靡姷闹挥泄适碌膬擅?,一面寫了「都是那個人不好!」,另一面寫著「可憐的我阿~」。
如果只停留在三角柱的這兩面,人生就會像個悲慘的故事,被過去發生的不幸籠罩,沒有脫身的機會。
阿德勒要告訴你,還有隱藏的第三面,那就是:從今以后我要怎么辦?
每個人身上背負的過去,不該成為束縛你的枷鎖,只要相信自己可以跨出一步,你就可以成為自己真正想成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