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舌診

舌診

   舌診,又稱望舌,主要觀察舌質、舌苔以及舌的形態變化,來了解機體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舌質,又稱舌體,是舌的肌肉組織;舌苔,是舌體上附著的一層苔狀物。它屬于中醫傳統四診中的望診,具有極為重要的診斷價值,是中醫診法的特色之一。
   由于位于外的內臟器官,通過它可直接觀察體內的變動情況,所以可以稱舌為內臟情況的一面鏡子。另外,舌的變動較望面色來說明顯得多,舌象特征也容易辨認,對于初學者來說,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又準確率非常高的診斷方法。

                 第一節   舌象的基本知識
一、舌組織結構與正常舌象形成的關系
   舌的結構:舌是口腔中一個重要的肌性器官,它附著于口腔底、下頜骨、舌骨呈扁平而長形。
   舌的上面稱舌面,下面稱舌底,舌面又分為舌體與舌根兩部分,以人字溝為分界
   伸舌時一般只能看到舌體,它是中醫舌診的主要部位。習慣上將舌體的前端稱為舌尖;舌體的中部稱為舌中;舌體的后部、人字形界溝之前稱為舌根;舌兩邊稱為舌邊。舌體的正中有一條縱行溝紋,稱為舌正中溝。
   舌面覆蓋著一層半透明的黏膜,黏膜皺褶呈許多細小突起,稱為乳頭。
   人體有病,何以能反映在舌頭上?這與舌的特殊結構和生理功能密切相關。
   正常舌乳頭的淺層上皮有輕度的角化脫落現象,脫落的上皮與唾液、食物碎屑和細菌混在一起,共同形成一層薄薄的白色舌苔。舌內血管、神經分布豐富,且有較多的腺體,它是食物進入消化道的必要器官之一,也是機體內環境與外環境接觸的要道。血氧的濃度、血紅蛋白含量以及舌上皮厚度均可影響舌質的變化。當體內上述成分發生改變時即可從舌頭上反映出來。因此,舌象的形成與這些結構有著密切的聯系
   舌的正常組織結構決定了正常舌象的特點;舌色淡紅鮮明,舌質滋潤,舌頭大小適中,柔軟靈活;舌苔均勻,薄白而潤。簡稱淡紅舌,薄白苔

二、內臟與舌的聯系
   在臟腑中,以心和脾胃與否舌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舌為心之苗竅,為脾之外侯。其他臟腑則通過心和脾間接影響舌象的變化。總之,人體內部的變化,臟腑虛實,氣血盛衰,津液盈虧均可反映于舌象的變化


三、異常舌象的判斷思路
   觀舌質可驗其正之陰陽虛實,審苔垢知邪之寒熱深淺。

   1、舌體和舌苔診斷規律的差別
   ①舌體,又稱舌質,觀察的內容包括顏色、形質、動態、舌下絡脈等,其主要反映臟腑氣血津液的盛衰。
   ②舌苔,它包括苔質和苔色,中醫認為,舌苔是由胃氣上熏與舌而成,在病理情況下,是由胃氣挾病邪之氣上熏于舌而成,不同的邪氣造成不同的舌苔改變,所以舌苔可以辨別病邪的寒熱,邪正的消長。
   在實際應用上,上述情況并不是絕對的,很多情況下,是對舌體和舌苔的表現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做出診斷下結論。

   2、舌面的臟腑分區
    ①臟腑病變反映于舌面,具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即舌尖部反映上焦心肺的病變;舌中部分反映中焦脾胃的病變;舌根部多反映下焦腎的病變;舌兩側多反映肝膽的病變。
   ②《傷寒指掌  察舌辯證法》還有“舌尖屬上脘,舌中屬中脘,舌根屬下脘”的說法
    ③根據臨床觀察,提示某些臟腑病變在舌象上有一定的規律,但并非絕對的,因此,還需結合其他癥狀,加以分析辨別。

   3、需要注意的問題
   望舌的體位和伸舌姿態:望舌時患者可采取坐位或仰臥位,但必須使舌面光線明亮,便于觀察。伸舌時必須自然地將舌伸出口外,舌體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盡量張開使舌體充分暴露。
   診舌的方法:觀察舌象,一般先看舌尖,再舌中、舌側,后舌根。先看舌體的色質,再看舌苔。如果一次望舌判斷不清,可令病人休息3-5分鐘后,重復望舌一次
   光線影響:望舌以白天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為佳,光線要直接照射到舌面。光照的強弱與色調,常常會影響正確的判斷。
   飲食或藥品影響:飲食和某些藥物可以使舌象發生變化。飲服某些食物或藥物,可以使舌苔變色,稱之為染苔。如飲牛乳、豆漿等可使舌苔變白,蛋黃、核黃素可將舌苔染成黃色。諸如此類,應予以排除
   舌診作為臨床診斷疾病的一項重要依據,則必須注意排除各種操作因素所造成的虛假舌象
   口腔對舌象的影響:牙齒殘缺,可造成同側舌苔偏厚;鑲牙可以使舌邊留下齒印,張開呼吸可以使舌苔變干等。這些舌象異常,不能作為機體的病理征象,應以鑒別,避免誤診
   生理變異:由于個體的差別和環境的影響,舌象也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不屬于病態。年齡是舌象生理變異的重要因素之一,兒童舌偏淡嫩,年老舌多暗紅;女性月經期舌質偏紅、舌尖點刺增大,經后自行消退;夏季苔易增厚,冬季舌較濕潤。另外,由于體質因素,有些人會出現先天性紋舌、齒齦舌、地圖舌等,而沒有病態
   此外,還可以通過詢問、了解舌上味覺的情況以及舌部的異常感覺,舌體運動是否靈活,同時借助聞診,聽其語言是否清晰幫助判斷

                                                第二節    望舌體
   舌體包括舌體的顏色即舌色,舌體的形質即舌形,舌體的動態即舌態和舌下脈絡四部分。

一、舌色
   病理性舌體的顏色有淡白、淡紅、紅絳、青紫,它們的特征及意義
                    血虛舌尖充養
       淡白舌————————————→氣血兩虛或陽虛
               陽虛氣衰,血不上榮

                氣血充足運行正常
       淡紅舌————————————→正常舌色或病輕
                或雖病氣血未傷

               熱盛,舌部血絡充盈
       紅絳舌————————————→熱盛之病
             
                 氣血運行不暢
       青紫舌————————————→瘀血之病

    ①淡紅舌為氣血調和的征象,常見于正常人或表證初起
   ②舌質淡白而瘦小,為氣血虧虛,血不榮舌
    ③舌紅苔黃燥或芒刺,多因邪熱亢盛,熱入氣分;舌絳多因熱入營血,血瘀濃縮,均屬實熱證
    ④虛熱證舌紅苔少或無苔,多因熱病傷陰,或陰虛火旺,屬虛熱證
    ⑤舌青紫濕潤,苔白而滑多屬陽虛陰盛,氣血不暢之證。
    ⑥舌青紫深絳,苔少而干多屬熱毒熾盛,深入營血之證。
   ⑦舌青紫而暗,有瘀斑點多屬瘀血內阻,絡脈瘀滯之證

二、舌形
   常見的舌形有榮潤、枯晦、蒼老、嬌嫩、胖大、瘦薄、齒痕、裂紋
    1、榮枯
   ①舌的榮枯可反映舌神,即舌之神氣
   ②舌體運動靈活,舌色紅潤,鮮明光澤,為用神之舌,榮舌。諸病皆吉,預后良好
   ③舌體運動異常,舌色晦暗,干枯無光,為無神之舌、枯舌,諸病皆兇,預后不良

   2、老嫩
   ①舌質堅斂蒼老,紋理粗糙或皺縮,舌色較暗者為蒼老舌,多屬實證。
   ②舌質浮胖嬌嫩,紋理細膩,舌色淺淡者為嬌嫩舌,多屬虛證

   3、胖瘦
   ①舌體胖大而厚,伸舌滿口,稱為胖大舌;多屬陽氣虧虛,水濕內停
   ②舌體腫脹,舌色紅絳者,多屬心脾熱盛
   ③舌體胖大,舌邊有齒痕,多屬陰虛水停
   ④舌體瘦小而薄,稱為瘦薄舌,是舌失濡養的表現
   ⑤舌體瘦薄,舌色淡白者,多屬氣血兩虛
   ⑥舌體瘦薄,舌色紅絳,舌干少苔或無苔者,多屬陰虛火旺

   4、點刺
   ①點舌,是覃狀乳頭體積增大,數目增多,乳頭內充血水腫,大者稱星,小者稱點
   ②色紅者稱紅星舌或紅點舌
   ③色白者稱為白星舌
   ④舌生點刺提示臟腑陽熱亢盛,或為血分熱盛
   ⑤舌尖生點刺多為心火亢盛
   ⑥舌中生點刺多為胃腸熱盛
   ⑦舌邊生點刺多為肝膽火盛

   5、裂紋
   ①舌面出現形狀各異,深淺不一,多少不等之裂紋,統稱為裂紋舌。裂紋或裂溝中無舌苔覆蓋者,多屬病理性變化,是精血虧虛,或陰津耗損,是全身營養不良的一種表現
    ②舌淡而裂是血虛之侯
    ③舌紅絳而裂者多屬熱盛傷津

三、舌態
   常見的病理舌態有萎軟、強硬、歪斜、顫動等

   1、萎軟
    ①舌體軟弱無力,不能隨意伸縮回旋,稱為萎軟舌,多為傷陰或氣血俱虛
   ②舌痿而紅絳少苔,多屬熱盛傷陰,或陰虛火旺
   ③舌痿而枯白無華,多屬氣血虛衰

   2、強硬
   ①舌苔失其柔和,屈伸不便或不能轉動,稱為強硬舌,多見于熱入心包。或為高熱傷津,或為風痰阻絡
   ②舌苔強硬而色紅絳少津,多見于熱邪亢盛
   ③舌體強硬而肢體麻木、眩暈者,多為中風先兆。

   3、歪斜
   伸舌時舌體偏向一側,稱為歪斜舌,多為肝風夾痰,或痰瘀阻絡所致

   4、顫動
   ①舌苔不自主顫動,動搖不寧者,稱為舌顫動。是動風的表現之一。凡氣血虛衰、陰液虧損,舌失濡養而無力平穩伸展舌體;或為熱極動風、肝陽化風等,都可以導致舌顫動
   ②舌淡白而顫動者,多屬血虛生風
   ③舌絳紫而顫動者,多屬熱極生風
   ④舌少苔而顫動者,多屬陰虛動風

四、舌底
   望舌底時,伸舌令舌尖向上微卷,可見舌底之舌質淡紅,潤而有津,舌系帶居中,不長不短,舌系帶兩側之微細血管,為淡紅、淡紫,隱約可見,少陽纖細,舌系帶兩側有小而隆起的肉阜。

                           第三節    望舌苔
   望舌苔要注意舌質和苔色兩方面的變化
一、苔質
   常見苔質的變化主要有厚薄、潤燥、腐膩、剝落、真假等
    (一)厚薄
   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體的苔稱薄苔,又叫見底苔;;不能透過舌苔見到舌體之苔則稱厚苔,又稱不見底苔。故見底與不見底是衡量舌苔厚薄的標準。其主要規律如圖所示
                見-薄苔——表證較輕
   是否見底——---
                 不見-厚苔——里證重病
   ①舌苔的厚薄變化,主要反應邪正的盛衰
   ②病位在表,病情較輕,未傷胃氣,可見到薄苔;病位在里,病情較重,可見到厚苔
   ③舌苔由薄變厚,提示邪氣漸盛,為病進。舌苔由厚轉播,則提示正氣勝邪,為病退的征象
 
 (二)潤燥
   ①舌苔干濕適中,不滑不燥,稱為潤苔,舌面水分過多,伸舌欲滴,捫之濕而滑,稱為燥苔
   ②舌苔干燥少津,甚則舌苔干裂,稱為燥苔,舌面干而粗糙,如沙澀手,稱為慥苔
   ③舌苔潤燥主要反映體內津液盈虧和輸布情況。其主病規律


           ————水分過多——滑苔————寒證濕證
           ————干濕適中——潤苔————正常或津液未傷
舌面津液——
           ————干燥少津——燥苔————津液已傷
           ————干而粗糙——慥苔————津液已極

   潤苔:屬正常或風寒表證、濕證初起、食滯、瘀血。
   滑苔:為水濕之邪內聚的表現,主寒、主濕。
   燥苔:提示體內津液已傷。多屬高熱、吐瀉傷津。
   慥苔:可由燥苔進一步發展而成。多屬津傷已極。
   舌苔由潤變燥,表示熱重津傷,或津失輸布;反之舌苔由燥轉潤,主熱退津復,或飲邪始化。

   (三)腐膩
   ①苔質疏松,顆粒較大,邊中皆厚,刮之易去,似豆腐渣堆鋪舌面稱為腐苔。為陽熱有余,蒸化胃中腐濁之氣上泛于舌所致。腐苔主食積胃腸或痰熱內蘊。
   ②苔質致密,顆粒較小,邊薄中厚,刮之難去,似蠟浮涂于舌面稱之為膩苔。為濕濁內盛,郁遏陽氣,濕濁停聚于舌面所致。膩苔主濕濁、痰飲、食積
   ③苔質疏松,顆粒明顯者,稱為松苔,常見于膩苔,厚苔的欲化階段
               粗大疏松——腐苔————食積胃腸或痰熱內蘊
    苔質顆粒——
                細膩致密——膩苔————濕濁、痰飲、食積

(四)剝落
   ①舌苔全部或部分剝落,剝落處舌面光滑無苔者,稱為薄剝苔。舌苔剝落處處于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質顆粒或乳頭可見者,稱類剝苔。舌苔大片剝落,邊緣突起,界限清楚,剝落部位時時轉移,稱為地圖舌
   ②剝落苔一般主胃氣匱乏,胃陰枯凅或氣血兩虛,亦是全身虛弱的一種征象

(五)真假
   ①舌苔中厚邊薄,緊貼舌面,似從里長出者,稱為真苔,又名有根苔;提示胃氣尚存,多屬實證、熱證
   ②舌苔邊中皆厚,四周如截,似物浮涂于舌,稱為假苔,又名無根苔。提示胃氣衰敗,多屬虛證、寒證
二、苔色
   常見的苔色有白、黃、灰黑三種,其主病規律如圖

                         ——白苔————表證寒證
             苔色——————黃苔————熱證里證
                         ——灰黑苔————熱極或寒極

   1、白苔
   白苔主表證、寒證②舌質淡紅苔薄白見于正常人,或表證初起
   ③苔薄白質地干燥多屬風熱表證
   ④舌薄白質地滑利多屬外感寒濕,或陽虛水停
   ⑤舌苔厚白而膩多屬濕濁、痰飲、食積之證。
   ⑥舌苔厚膩而干多屬濕濁內蘊,化熱傷津之證

   2、黃苔
   黃苔有淡黃、深黃和焦黃苔之別。黃苔分布于舌中,亦可滿布于全舌。黃苔多與紅絳舌同見。黃苔還有厚薄、潤燥、膩等苔質變化
    ①黃苔主熱證、里證。舌苔由白轉黃,提示邪已化熱入里,苔色愈黃,邪熱愈甚。淡黃苔主熱輕,深黃苔主熱重,焦或苔主熱極
    ② 黃白相兼,多為表邪化熱入里。
   ③舌苔黃而膩,多屬濕熱內蘊、痰飲化熱、食積熱腐之證
   ④舌苔黃而滑,多屬陽虛寒濕,痰飲化熱,或復感濕熱之邪

   3、灰黑苔
   灰苔與黑苔同類。淺黑苔即稱為灰苔;深灰苔即稱黑苔。灰黑苔多由白苔或黃苔轉化而成,其中苔質潤燥是鑒別灰黑苔寒熱屬性的重要指證。多見于熱極傷陰或陽虛陰盛,或腎陰虧損,或痰濕久郁等證
   ①舌苔灰黑而干主里熱之重證,多因里熱已極,熱熾津傷所致。

                         第四節     舌象的綜合判斷

一、舌質與舌苔變化一致
   舌質與舌苔變化一致,提示病機相同,主病為兩者意義的綜合。如
   ①舌質紅,苔黃而干燥,主實熱證
   ②舌質淡嫩,舌苔白潤,主虛寒證
   ③舌體紅絳而有裂紋,舌苔焦黃干燥,多主熱極津傷
   ④青紫舌與白膩苔并見,提示氣血瘀阻,痰濕內阻等病理特征

二、舌質與舌苔變化不一致
   舌質與舌苔變化不一致,應對二者的病因病機及相互關系進行綜合分析。
   例如淡白舌黃膩苔者,其舌淡白多主虛寒,而苔黃膩為濕熱之證,舌色與苔色雖有寒熱之別,但是舌質反映正氣,舌苔反映病邪,舌象表明本虛標實,寒熱夾雜的病變特征。脾胃虛寒而舌質淡白復感濕熱之邪而舌苔黃膩,因此呈現如此舌象。
   又如素體陰虛火旺,復感寒濕之邪,亦可出現舌質紅絳,苔白滑膩子舌象。所以,當舌質與舌苔變化不一致,往往提示二種或二種以上的病理變化,舌象的辯證意義亦是二者的結合,因此臨床診療要處理好標本緩急關系


三、舌象的動態分析
   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舌象亦隨之相應變化。如:外感病的發展過程中,舌苔由薄變厚表明邪由表入里;舌苔由白轉黃,為病邪化熱的征象;舌色轉紅,舌苔干燥為邪熱充斥,氣營兩燔;舌苔剝落,舌質光紅為熱入營血,氣陰俱傷等。
   在內傷雜病的發展過程中,舌象亦會產生一定的變化規律。如:心血瘀阻所致的真心痛變人,發病初期1-2天內,可見舌色偏暗,而苔無變化,此后大多數病人的舌苔由薄變白為白膩或黃膩,并且由薄變厚,如病情穩定,則在十余天后膩苔漸化,而生薄白苔,舌色由暗滯逐漸恢復成淡紅色,舌象提示疾病趨向好轉。若舌苔由薄白變為灰苔、黑苔或黃褐色苔;或厚苔日久不退,提示病情日趨嚴重。若發病初期即見黃膩苔,或黃褐苔,多提示病情復雜,常伴有嚴重的并發癥;若舌苔驟退,轉為剝苔,提示胃氣將絕,預后不良。
   掌握舌象與疾病發展變化的關系。可以充分認識疾病不同階段發生的病理改變,為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供重要依據。

四、舌象的診斷范圍
   1、判斷邪正盛衰
   正氣盛衰能明顯反應于舌。如:舌質紅潤為氣血旺盛;舌質淡白為氣血虛衰。津液充足則舌質舌苔滋潤;津液不足則舌干苔燥。舌苔薄潤,為胃氣充盛;舌苔無根或光剝無苔為胃之氣陰衰敗。氣血運行正常則色紅活鮮明;氣滯血瘀則舌色青紫或舌下絡脈怒張。
   臟腑功能失常亦常見于舌。如:脾失健運,濕邪困阻每見舌苔厚膩;肝風內動多由舌體震顫或歪斜;心脾郁熱舌生瘡瘍、紅腫熱痛或吐舌、弄舌等

   2、辨別病位淺深
   病邪輕、淺多見舌苔變化,而表情深、重可見舌苔舌體同時變化。如:舌質紅,是熱在氣分;舌質絳是熱入營血。苔薄白,是疾病初起,表情較淺;苔黃膩,是病邪入里,病情較重。不同的舌象,提示病位淺深不同。

   3、區別病邪性質
   不同的病邪致病,舌象亦各有差異。如:外感風寒,則苔多薄白;寒濕為病,舌淡而苔白滑;痰飲、濕濁、食積或外感穢濁之氣,均可見舌苔厚膩;燥熱為病,則舌紅苔燥;瘀血內阻,舌紫暗或有斑點等。諸多病因,大多可從舌象上加以辨別

   4、推斷病勢進退
   從舌象的轉化可以推斷病勢進退,從舌苔上看,舌苔由白轉黃,由黃轉焦黑色,苔質由潤轉燥,均提示熱邪加甚而津液被耗。反之,苔由厚變薄,由黃轉白,由燥白潤,為邪熱漸退,津液復生,病情向好的趨勢轉變。從舌體觀察,舌色淡紅轉紅、絳,甚至轉為絳紫,或舌上起刺,是邪熱深入營血,有傷陰、血瘀之勢;舌色由淡紅轉為淡白,淡青紫,或舌胖嫩濕潤,則陽氣受傷,陰寒漸盛,病情由表入里,由輕轉重,病勢在進展。


                      第五節    舌底診法

   全身絡脈能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并且最淺表、最顯露、最能反映五臟六腑變化的地方,莫過于舌下絡脈。因此,臟腑有病,尤其是血分病,觀察舌底便可一目了然。
一、舌底診病原理及舌下脈絡的正常表現
   舌下絡脈分布在舌體下面,起于金津、玉液穴,通過經絡與臟腑氣血直接聯系,為人體上部苗竅。因此,臟腑氣血有一寒熱虛實病變,必然會反映到人體上部的苗竅。而舌下絡脈又是臟腑氣血在舌體的直接絡脈,臟腑之寒熱,氣血之虛實,首先在舌下絡脈表現出顏色和形態的變化,尤其是瘀血證更為明顯。
   正常人舌下絡脈主干脈有3種形態,即單枝、雙枝、3枝、分枝絡脈有若干小分枝。如果把舌體縱行分成兩段,絡脈長短超過1/2者為長,不及1/2為短。主干脈管粗約為毫米。超過者為粗,不及者為細。正常脈形不見粗長怒張或細短緊束。主干脈以暗紅色為正常,若見青紫、淡紫、紫紅、淡紅則為異常脈色。分枝脈多為淺紅色的網絡狀致密的絡脈,正常者不顯露于外

二、舌下絡脈的診斷規律
   1、顏色與形態
   從舌下絡脈的顏色和形態的變化,可以測知臟腑之寒熱、氣血之虛實,瘀血證尤其有明顯的特征
   當有瘀血證時,舌下絡脈的顏色形態、長短就會發生異常。常見為青紫、淡紫粗長或緊束細短,甚或怒張彎曲有多數小顆粒。
   舌下絡脈的形色變化概括為
   ①虛則淡紅細小而短
   ②瘀則青紫怒張而長
   ③寒則淡紫而緊束
   ④熱則紫紅而粗長
   其中尤以心肝脾三臟病變關系最為密切。
   總之,舌下絡脈的顏色變化,實則色深,虛則色淡。形態的變化,粗長怒張者,多為氣滯血瘀,或氣虛血滯,血行不暢之象;細短緊束者,多為寒凝或陽虛導致血行不暢之侯
    ①舌下絡脈青紫色者,脈形粗長怒張或細短緊束。小絡脈青紫或暗赤彎曲,或有小顆粒者,為氣滯血瘀或夾痰瘀阻之證。常見于癥積、臌脹、真心痛、心肺痰阻血瘀之喘咳、咳血、吐血、便血、脾胃瘀滯之脘腹刺痛、血瘀痛經、閉經等病證
    ②舌下絡脈淡紫色者,脈形粗長怒張或細短緊束。小絡脈淡紫或暗赤彎曲或有小顆粒者,為寒凝或陽虛血行不暢、氣虛血滯之證。常見于胸痹心痛、中風半身不遂、肢體麻木不仁、水腫、膨脹、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寒凝血滯痛經、宮寒不孕、閉經等病證
   ③舌下絡脈紫紅色者,脈形粗長怒張或細長彎曲。小絡脈暗赤或深藍色彎曲或有小顆粒者,為熱壅血瘀或濕阻血瘀之證。常見于溫熱病熱入營血、癰腫瘀腐、濕熱黃疸,濕瘀互阻之水腫膨脹、脾胃熱瘀之脘腹脹痛、熱瘀頭痛、濕熱痹癥、熱瘀痛經、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病證。
   ④舌下絡脈淡紅色或淺藍色,脈形細小而短,小絡脈多無變化。屬氣虛血弱,陰陽俱虛之侯,兼夾瘀滯者,脈形必見緊束或彎曲,常見于慢性消耗性病證、氣虛血虧,虛損勞癥、消渴病,久瀉久痢、脾胃虧虛之脘腹隱痛,沖任虛損不孕、滑胎、經后腹痛、血虧閉經、氣虛崩漏等病證。

 ⑤翹舌若見表面凹凸不平或有瘀點,為氣滯血瘀所致,欲知病在何臟,視部位而定;若舌體傾斜,說明是中風或中風先兆
   ⑥舌下靜脈若粗長怒張、色黯為肝郁氣滯,短縮不充盈、色淡為氣血虧虛;兩側靜脈粗細長短不等,提示陰陽失調,氣血偏枯。

   2、舌下分區與診病規律
   有學者把舌下從舌根部到舌尖分為三等分,分布代表下焦、中焦、上焦,以診斷不同部位的病變,上焦區包括心、肺、中焦區包括肝、膽、胃、下焦區包括腎、膀胱、生殖器官。
   中焦區若色澤深于其他部位,為中焦火盛或中焦濕熱;色黃欲發黃疸;若色澤淡于其他部位并發白,為中焦虛寒或中焦寒濕
   下焦,生殖點過于小甚至不明顯或兩側不等,預兆不易受孕。若色澤紅艷為下焦火盛或濕熱下注;若見色白為下焦有寒濕及帶下。
   下焦區域表面有濾泡或結節,提示腸腔脹氣等病。
   中風(腦血栓形成);舌下靜脈兩側不等,一側粗大怒張,一側短縮
   氣血虧虛;兩側靜脈均等,但短縮不充盈,色淡
   肝氣郁滯;靜脈怒張,色黯,甚者在靜脈根部呈粗大或結節狀。可向舌尖延伸。
   心血瘀阻‘舌尖部呈現大小不等的瘀點狀,若伴有肝郁氣滯則筋脈怒張、色暗
   中焦濕證(肝炎先兆);中焦區色淡紅,紅黃相兼,在舌系正中區可見黃染,這是先發黃疸,呈現怒張
   不孕癥;生殖腺體不充盈,甚至不明顯,或兩側腺體不均等,或生殖區扁平。若因血瘀不孕則在生殖點上有瘀血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3節
第三章 舌診
四診
舌苔望診圖譜
中醫診斷學 舌診
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筆記(十七)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崇礼县| 南城县| 封开县| 兴安盟| 昌黎县| 岱山县| 寿阳县| 印江| 广昌县| 玛纳斯县| 西充县| 杭州市| 桃园市| 昆山市| 鄂伦春自治旗| 抚远县| 明水县| 新龙县| 延长县| 巨鹿县| 临高县| 青海省| 海林市| 江门市| 安岳县| 台北市| 秭归县| 江西省| 百色市| 杨浦区| 稻城县| 洞口县| 东源县| 革吉县| 临猗县| 龙江县| 孟津县| 渝中区| 开鲁县| 金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