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潤肺生津
難治性咳嗽,是指咳嗽遷延不愈1 月以 上,經抗感染、止咳化痰治療無效,X 線及體檢多無異常。近幾年,筆者認真觀察了這類患者特征,基本上均符合中醫肺燥津傷。因此,臨床上抓住潤肺生津之關鍵,整體施治,方可見功。
五味子30g,仙鶴草、百部各20g,百合25g,麥冬、黃芩、桑白皮各15g,沙參、川貝、款冬花、法半夏、甘草各10g,杏仁6g。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
二、養陰清熱、活血化瘀
喉源性咳嗽,是以喉頭奇癢咳嗽、干咳為主的病癥。筆者以養陰清熱活血化瘀之法治療喉源性咳嗽,取得較好療效。
臨床資料中,多數病例均有近期上呼吸道感染病史,經治療后其他癥狀消失,唯遺留咳嗽未愈或加重。其特點為陣發性喉頭奇癢,隨即干咳,甚則嗆咳連續不斷,努力咳出少許痰液方稍止,可伴有咽痛、咽干、聲音嘶啞。
治療方法,基本方:沙參、白茅根、玄參各30g,麥冬、滑石、川牛膝、萊菔子、天冬各15g,山豆根9g,射干10g,炒知母、炒黃柏、黃芩各 12g,三七粉3g。隨證加減:大便秘結加牛蒡子、瓜蔞;氣虛、大便稀溏,減玄參,加太子參、茯苓、白術;納差加神曲、炒谷芽、炒麥芽。
經對臨床46例統計,痊愈率為91.3%。例如:朱某,男,71歲。2002年3月6日初診。3個月前受涼后出現發熱頭痛,咽痛,咳嗽咯痰,經西醫治療諸癥消除,唯遺留咳嗽,未見好轉。診見:喉癢即咳,陣發性頻作,無痰,遇冷熱或異味刺激、多言則咳甚,咽喉干澀隱痛,口干欲飲,大便秘結,舌紅苔白,脈細。證屬肺熱傷陰,陰虛火旺,瘀血阻絡。治則滋陰降火,活血通絡。基本方加瓜蔞30g,牛蒡子15g,服用6劑后好轉,服用12劑后痊愈。
三、加味止嗽散
近年來喉源性咳嗽患者日益增多,是內科門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表現為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或既往有感冒史,經治療后其他癥狀消失,唯遺下咳嗽未愈或較前加重,其特點是咽喉發癢則咳,不癢不咳,甚時嗆咳連續不斷,以致面紅耳赤,努力咳出少許痰液方稍止。偶遇冷熱或異味刺激,或大聲說話即喉癢又作,經胸部 X線透視和血常規檢查均無異常發現。舌質淡紅、苔白滑,脈緩滑或舌脈無變化。筆者運用加味止嗽散治療本癥142例,療效較好。
治療方法:以加味止嗽散為基本方,方藥組成:炙枇杷葉15g,制百部、紫菀、白前、荊芥、陳皮、款冬花、桑白皮、黃芩、北杏仁各12g,桔梗 10g,甘草6g。隨癥加減:咽癢甚者加射干12g,木蝴蝶10g;聲嘶加蟬蛻10g;病程長、咽干口燥者加北沙參、麥冬各12g;咳嗽以夜間為甚者加當歸12g;病程短、咽喉充血明顯著加板藍根15g,牛蒡子12g;痙咳者加白僵蠶10g;痰多黃稠加川貝10g,魚腥草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