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方劑學
1, 含義:是中醫藥學的基礎課程之一,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以中藥學為基礎的一門學科;
2, 治法:即治療方法。指臨床辨證審因之后,在治療原則的指導下,針對病證的病因病機所擬定的治療方法
3, 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溫、補
4, 方劑配伍的目的:增強藥力,產生協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單味中藥的功效發揮方向,擴大治療范圍,控制藥物的毒婦作用
5, 藥物配伍的形式同類相須;?異類相使;?相反相成:寒熱并用、補瀉同施、升降相隨、散收同用、剛柔相濟、通澀并行。
制毒糾偏; 引經報使
6, 方劑變化:藥味增減;藥量增減;劑型更換。
7, 方劑變化的原因:? 病情的輕重? 兼證的有無 ? 邪正的虛實? 體質的強弱? 年齡、氣候、方土習俗
8, 常用劑型簡介:湯劑 散劑 丸劑 顆粒劑 片劑 膠囊劑
9, 煎藥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單煎、烊化、沖服
10, 一般解表劑、瀉下劑、清熱劑以及以芳香藥物為主組成的方劑,宜武火急煎。
11, 補益劑以及部分含毒性藥物的方劑,宜文火久煎。
12, 服用的時間:一般宜在飯前一小時服用。滋補劑、瀉下劑宜空腹服用;安神劑、澀精止遺劑宜睡前服用;含毒性或對胃腸有刺激性藥物的藥劑宜飯后服用,急性病不拘時候服用;慢性病宜定時服用。
13, 服用的方法:藥劑一般宜溫服。解表劑、溫里劑、補益劑宜熱服;清熱劑宜涼服。
解表劑
1,【立法依據】“因其輕而揚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體現“八法”中的汗法。
2,【主治】表證;邪在肌表的疾患
3,辛溫解表藥:【適應證】外感風寒表證
【證 候】發熱,惡寒,頭痛,脈浮,無汗,項強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
【代表方】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小青龍湯
4,辛涼解表藥:【適應證】外感風熱表證
【證 候】發熱,惡寒,頭痛,脈浮,口渴,咽痛,舌偏紅苔薄黃,脈浮數
【代表方】銀翹散、桑菊飲、麻杏甘石湯
5,扶正解表藥:【適應證】體虛外感表證
【證 候】氣血陰陽之虛證 + 表證
【代表方】敗毒散、加減葳蕤湯
6,凡邪已入里(麻診已透、癰瘡已潰、虛性水腫、吐瀉傷津者)不宜應用。
表里同病者,宜“先表后里”;表里俱急者,則宜表里雙解。
7,煎服法:入湯劑不宜久煎,宜熱服以助汗,溫覆要適度;藥后應避風,以免重感外邪;藥后不汗,可再服。
麻黃湯:【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太陽病傷寒)
【病機】 風寒束表(主),肺氣不宣(次)
【治法】發汗散寒, 宣肺平喘。
桂枝湯:【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太陽病中風)
【病機】風寒客表,營衛不和。
【治法】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調和營衛:是指能糾正營衛不和,解除風邪的一種治法。風邪自表而入,可引起營衛不和,見頭痛發熱,惡風汗出,脈浮緩等證候,治療上可用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糾正這種營衛不和的狀態。
九味羌活湯:【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之證
【病機】風寒濕邪外襲,熱蘊于里。表里同病,以表為主;寒熱雜夾,以寒為主
【治法】發汗祛濕,兼清里熱。
小青龍湯:【主治】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
【病機】風寒束表,(主證)表里同病,水飲內停。(兼證)表證為主。
【治法】散寒解表,溫肺蠲飲(平喘止咳)
止嗽散:功用: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銀翹散:【主治】溫病初起。(風熱表證)“辛涼平劑”
【病機】 風熱襲表,熱毒偏盛。
【治法】 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制性存用:指在方劑配伍中,一味藥物的藥性被其他的藥物所制約,但仍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銀翹散中之荊芥
桑菊飲:【主治】風溫初起,表熱輕證 “辛涼輕劑”
【治法】疏散風熱,宣肺止咳
麻杏甘石湯:【主治】表邪化熱,壅遏于肺之喘咳證。“辛涼重劑”
【病機】外感邪氣化熱,熱壅于肺 肺失宣降 喘咳
【治法】辛涼宣泄,清肺平喘
忌用:風寒實喘、虛證喘逆者,禁用本方。
敗毒散:【主治】氣虛而外感風寒濕邪之證。“逆流挽舟”
【病機】風寒濕邪外襲肌表,正氣虛弱(氣虛)。
【治法】 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逆流挽舟”法:對于表邪內陷入里而成之痢疾,治療上用此方疏散表邪,使內陷的邪氣還從表 (外)而出,表氣疏通,里滯亦除,其痢自止. 好像在逆流中挽舟上行,故稱“逆流挽舟”。
方 名 功效特點 主治病證
麻黃湯 麻、桂同用,辛溫發汗之峻劑 外感風寒,無汗而喘之表實證
桂枝湯 桂、芍同用,調和營衛,辛溫解表之和劑 外感風寒,有汗惡風之表虛證
九味羌活湯 發汗祛濕,兼清里熱,四時感冒之通劑 外感風寒挾濕兼熱證
小青龍湯 麻桂與姜辛味合用,外散風寒,內化寒飲 素有寒飲又感風寒的外寒內飲證
止嗽散 溫潤和平,宣肺利氣,疏風止咳 外感咳嗽,表邪已微,肺氣不利者
方 名 功效特點 主治病證
銀翹散 辛涼平劑,解表、清熱力強 溫病初起,表熱重證
桑菊飲 辛涼輕劑,解表力弱,重在宣肺 風熱輕證,以咳嗽為主癥者
麻杏石甘湯 麻、石同用,辛涼宣肺,清熱平喘 外邪入里,肺熱咳喘證
柴葛解肌湯 柴、葛同用,解肌清熱 三陽合病,以陽明為甚者
升麻葛根湯 解肌清熱透疹 麻疹透發不暢
瀉下劑
【組成】 瀉下藥為主;
【作用】通導大便、排除腸胃積滯、蕩滌實熱、攻逐水飲—— “下法”。
【立法依據】 “其下者,引而竭之”、 “留者攻之”、 “其實者,散而瀉之”。
【治證】里實積滯證:腹實便秘證;水飲內停證:胸腹積水、水腫。
大承氣湯:【主治】1、陽明腑實證(燥、實、痞、滿)2、熱結旁流證“通因通用”3、里熱實證之熱厥、痙病或發狂等
【病機】 熱邪、積滯壅結腸胃;熱盛津傷。
【治法】 瀉下泄熱,行氣消積。峻下熱結(急下存陰)(釜底抽薪)。
【用法】先煎枳實、厚樸,后下大黃,芒硝沖服。
急下存陰:指通過峻瀉通便以祛除實熱邪氣,從而達到保存陰津的一種治法。如大承氣湯。
釜底抽薪:指用通導大便以瀉去實熱邪氣的一種治法。好比抽去鍋底下燃燒的柴草以降低鍋的溫度。
通因通用:為反治法之一。指用通利的方藥來治療通泄病證的一種治法,如應用大承氣湯治療熱結旁流證
溫脾湯:【主治】脾陽不足,寒積中阻之便秘證
【病機】 脾陽不足,寒積內結(腸胃)
【治法】 攻下寒積,溫補牌陽 。
麻子仁丸:【主治】脾約證。(胃腸燥熱,津液不足之便秘證)
【病機】腸胃燥熱,脾陰不足,腸道失潤
【方解】麻仁、杏仁、白芍、蜂蜜——潤腸通便。小承氣湯(大黃、枳實、厚樸)——泄熱通便
濟川煎: 【主治】腎虛精虧,腸燥便秘證.
十棗湯: 【主治】懸飲,水腫實證。
【病機】水飲內停,正邪俱盛。
【治法】攻逐水飲。
和解劑
含義:凡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臟腑功能、調和寒熱等作用,用以治療少陽病半表半里證、臟腑功能失調、寒熱錯雜等病證的一類方劑,統稱為和解劑.
分類:1.和解少陽 — 用于少陽病(半表半里證);小柴胡湯
2.調和肝脾 — 用于肝脾不和之證。四逆散、逍遙散
3.調和腸胃 — 用于腸胃不和,升降失調之心下痞證。半夏瀉心湯
用藥特點:柴胡、青蒿、生姜 透邪外出 半表半里
人參、大棗 益氣扶正 正氣不支
黃芩、青黛 清利膽熱 膽火上炎
柴胡、陳皮、枳殼 疏暢氣機 氣機阻滯
半夏、茯苓 祛除水濕 津液壅滯
☆☆小柴胡湯:【主治】1.傷寒少陽病2.婦人傷寒,熱入血室證。3.瘧疾、黃疸及內科雜病見少陽證。
【病機】熱犯少陽,正邪相爭,樞機不利。
【治法】和解少陽。(透表泄熱,疏暢樞機)
【方解】君:柴胡 — 重用之以透少陽(半表)之邪; 辛散疏暢少陽樞機的郁滯。
臣:黃芩 — 清泄少陽(半里)之熱;( 柴、芩相配:透表泄熱,調暢氣機,和解少陽)
佐:半夏、生姜 — 和胃降逆止嘔;人參、大棗----益氣扶正以祛邪外出;
使(兼)炙甘草----充實正氣以防邪氣內傳, 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脈弦。
方歌: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
更配黃芩加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大柴胡湯:【功效】和解少陽,內瀉熱結。
蒿芩清膽湯:【主治】少陽濕熱痰濁證。(膽熱偏盛,痰濕內阻),
【治法】清膽利濕,和胃化痰,和解少陽。
辨證要點:寒熱往來,寒輕熱重,吐酸苦水,舌紅苔黃膩, 脈弦滑數。
四逆散: 【功效】透解陽郁,調暢氣機
【主治】陽郁厥逆證,肝脾氣郁證
【病機】肝郁脾滯,陽氣不升
【方解】君:柴胡 — 疏肝理氣,透邪解郁。
臣:白芍 — 養陰柔肝,緩急止痛
辨證要點:胸脅、脘腹疼痛,脈弦。
逍遙散: 【功效】疏肝解郁,健脾養血
【主治】肝氣郁結,血虛脾弱之月經不調證。
【病機】肝氣郁結,血虛脾弱。
【方解】君:柴胡 — 疏肝理氣而解郁。
臣:當歸 — 養血補肝,調血行滯;
白芍 — 養血斂陰,柔肝緩急。
配伍特點:氣血并調,肝脾同治,升降兼施
辨證要點:兩脅作痛,目弦,食少體倦,舌淡,脈弦細而虛。
半夏瀉心湯:【功效】辛開苦降,和胃除痞
【主治】腸胃不和,寒熱互結之心下痞證。
【病機】寒熱錯雜,腸胃升降失調。
【治法】調和寒熱,散結消痞,和胃降逆。(辛開苦降法)
辯證要點:痞滿不痛,嘔吐,下利,舌苔薄黃膩。
辛開苦降:指用辛味藥如干姜、半夏以開結消痞;配合苦味藥如黃芩、黃連,苦寒以清降泄熱,從而用治寒熱互結,腸胃不和所致的心下痞證的一種治法,如半夏瀉心湯。
清熱劑
應用原則:一般是在表證已解,熱已入里,或里熱已盛尚未結實的情況下使用。
若邪熱在表,應當解表;里熱已成腑實,則宜攻下;表邪未解,熱已入里,又宜表里雙解。
清氣分熱:白虎湯、竹葉石膏湯
清營涼血: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清熱解毒:黃連解毒湯
清臟腑熱:導赤散、龍膽瀉肝湯、清胃散、芍藥湯、瀉白散、玉女煎、白頭翁湯
清虛熱:青蒿鱉甲湯
白虎湯: 【主治】氣分熱盛或陽明經熱盛證 (清氣分熱)
【病機】溫病熱邪內傳氣分,氣分熱盛,陰津損傷
【治法】清熱除煩,生津止渴
辨證要點: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
以下情況不可勿用:表證未解的無汗發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者;血虛發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
竹葉石膏湯:【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末清,氣津兩傷證。
【病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
【治法】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辨證要點:身熱多汗,氣逆欲嘔,煩渴喜飲,口干,舌紅少苔,脈虛數。
清營湯:【主治】熱入營分證。
【病機】熱邪內傳營分,營陰損傷。
【治法】清營解毒,透熱養陰。
【方解】君:犀角—清營解毒,涼血散瘀(“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苦甘”)
臣:生地黃—清營解毒,助君清解營分熱毒.養陰生津,以治營熱傷陰。
玄參—滋陰清熱解毒 麥冬—清熱養陰生津
佐:銀花、連翹 —清熱解毒,輕宣透邪. 竹葉、黃連 —清心除煩
丹參 —清心除煩,活血散瘀,防熱與血結;引藥入心
辨證要點: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斑疹隱隱,舌降而干,脈數。
透熱轉氣法:指清營湯治療溫邪初入營分,故用銀花、連翹、竹葉清熱解毒,輕清透瀉,使營分熱邪有外達之機,促其透出氣分而解,此即“入營猶可透熱轉氣”的具體應用。
犀角地黃湯:【主治】1. 熱灼心營證。2. 血傷血絡證。3. 蓄血瘀熱證。
【病機】熱毒深陷血分,以致耗血、動血。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散瘀 。
辨證要點:各種失血,斑疹紫黑,神昏譫語,身熱,舌絳。
應用宜忌:(1)本方宜于熱毒深陷血分及熱傷血絡之動血證候;(2)陽虛失血及脾不統血者不宜使用。
黃連解毒湯:【主治】三焦火毒熱盛證
導赤散: 【主治】心經有熱證;心熱移于小腸證。
【組成】生地黃(養陰增液) 木通(利水通淋) 生甘草 竹葉(引熱下行)
辨證要點:心胸煩熱,口渴,口舌生瘡或小便赤澀,舌紅脈數。
龍膽瀉肝湯:【主治】 1、肝膽實火上炎證; 2、肝膽濕熱下注證。
【病機】肝膽實火上炎或濕熱循經下注。
【治法】清肝膽實火、瀉下焦濕熱。
柴胡 —疏肝清熱,使氣疏而熱郁解;引藥歸入肝膽(兼使藥)
辨證要點: 脅痛目赤,耳聾耳腫,口苦溲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有力
清胃散: 【主治】 胃火上攻證。
玉女煎: 【組成】生石膏 熟地 麥冬 知母 牛膝→清胃熱。養胃陰,主治虛火牙痛
芍藥湯: 【主治】濕熱痢疾 便膿血,赤白相兼 腹痛,里急后重
白頭翁湯: 【主治】熱毒痢疾,瀉下膿血,赤多白少
【病機】熱毒壅滯腸中,深陷血分
【治法】清熱解毒 、涼血止痢
辨證要點: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紅苔黃,脈弦數
青蒿鱉甲湯:【主治】溫病后期,邪伏陰分證。
【病機】溫病后期,熱伏陰分,耗傷陰液。
【治法】透熱養陰。
【方解】君:青蒿—清熱透絡,引邪外出
鱉甲—滋陰清熱,入絡搜邪 兩藥合用,有“先入后出之妙”
辨證要點:夜熱早涼,熱退無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香薷散: 【主治】夏月傷于寒濕之陰暑證
辨證要點: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胸悶,舌苔白膩,脈浮
六一散: 【主治】感冒挾濕,暑濕下注證。
清暑益氣湯:【主治】暑熱氣津兩傷證
溫里劑
☆☆理中丸: 【主治】脾胃虛寒證或陽虛失血或小兒慢驚,胸痹
【病機】中焦虛寒,不能運化,升降失常
【治法】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方解】君:干姜——溫中祛寒
臣:人參——補氣健脾
佐:白術——健脾燥濕--人參、白術相須為用,既補中氣而助祛寒,燥脾濕以促運化
使: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腹痛喜溫、喜按,吐利不渴,舌淡苔白,脈沉遲
方歌:理中丸主里中鄉,甘草人參術干姜,
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扶腎陽。
吳茱萸湯: 【主治】肝胃虛寒或中虛胃寒證
【病機】肝寒犯胃;或中虛胃寒,濁陰上逆
【治法】溫肝暖胃,降逆止嘔
辨證要點:嘔吐,或干嘔吐涎沫,舌淡苔滑, 脈細遲或弦細
小建中湯: 【主治】1、中焦虛寒之虛勞里急腹痛2、虛勞心悸3、虛勞發熱
【病機】中焦虛寒,肝脾不和,陰陽失調
【治法】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方解】君:飴糖——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配伍要點: “辛甘化陽”和“酸甘化陰”
辨證要點:腹疼喜溫喜按,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弦而緩
四逆湯: 【主治】1、少陰病之陽氣衰微,陰寒內盛證2、太陽病汗多亡陽者
【病機】陽氣衰微,陰寒內盛
【治法】回陽救逆
【方解】君:附子—溫腎祛寒,回陽救逆
臣:干姜——溫陽散寒
佐、使:炙甘草——益氣溫中,調和諸藥——助制約附子毒性
辨證要點:四肢厥冷,惡寒惓臥,神衰欲寐,脈沉微細
當歸四逆湯: 【主治】血虛寒凝經脈證
黃芪桂枝五物湯:【主治】營衛虛弱之血痹
補益劑
分類:補氣 — 氣虛證(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補中益氣湯)
補血 — 血虛證(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
氣血雙補 — 氣血雙虧證(八珍湯、炙甘草湯)
補陰 — 陰虛證(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
補陽 — 陽虛證(腎氣丸)
陰陽并補 — 陰陽兩虛證(地黃飲子)
煎服法:文火久煎,空腹服用
四君子湯: 【主治】脾胃氣虛證
【病機】脾胃氣虛,運化乏力
【治法】益氣健脾
【方解】君:人參——甘溫補氣,健脾養胃。
臣:白術——甘溫苦燥,補氣益中,健脾燥濕(參、術相須為用,增強補氣健脾益胃之效)
佐:茯苓——健脾滲濕
使: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面色萎白,食少神倦,四肢無力,舌淡苔白,脈虛弱
異功散: 【主治】脾胃氣虛兼氣滯證。 【功效】益氣健脾,行氣化滯。
六君子湯: 【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證。 【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化痰。
香砂六君子 【主治】脾胃氣虛,濕阻氣滯證。【功效】益氣化痰,行氣溫中。
參苓白術散: 【主治】1、脾氣虛夾濕泄瀉證。2、肺脾氣虛痰濕咳嗽證
【病機】 脾胃氣虛,濕濁阻滯
【治法】 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培土生金法:即補脾益肺法,指用補益脾土的藥物,治療肺脾兩虛之證,使脾氣健 運,能正常化生水谷精氣,止養于肺,以治療肺臟虧損病證的一種治法。代表方如參苓白術散。
補中益氣湯: 【主治】脾不升清證;氣虛發熱證;中氣下陷證
【病機】 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氣虛發熱。
【治法】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 ,甘溫除熱。
【方解】君:黃芪—補中益氣,升陽舉陷,補肺實衛 固表止汗
臣:人參、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助君益氣升陽。
佐:當歸—養血補虛 陳皮—理氣和中,使全方補而不滯
佐使: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引藥上行 炙甘草—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面色恍白,脈虛軟無力。陰虛發熱及內熱熾盛者忌用
甘溫除熱:指應用性味甘溫的藥物組合成方,以治療機體因虛而發熱的一種治法。諸如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發熱證,當歸補血湯治療血虛發熱證,小建中湯治療陽虛發熱證。
生脈散: 【主治】 氣陰兩傷證
【病機】 氣陰耗傷。
【治法】 益氣生津,斂汗生脈
辨證要點:體倦氣短,自汗神疲,口燥咽干,舌紅脈虛
四物湯: 【主治】營血虛滯證
【病機】 營血虛滯,血行不暢 (虛、瘀)。
【治法】 補血、和血。
【方解】 君:熟地黃——甘潤味厚,滋陰養血
臣:當歸——補血養肝,活血調經
佐:白芍——酸甘質柔,養血斂陰
川芎——辛散溫通,活血行氣,調經止痛
辨證要點:心悸頭暈,面色無華,舌淡,脈細。對于陰虛發熱,以及血崩氣脫之證非其所宜。
歸脾湯: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2、脾不統血證
【病機】 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
【治法】 益氣補血、健脾養心。
【方解】 君:人參——甘溫,補脾益氣 龍眼肉———甘溫,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臣:黃芪、白術——益氣補中,健脾養胃 當歸——補血和營,助龍眼肉補血養心
佐:酸棗仁——養心血,安心神 遠志——安神益志
白茯苓——健脾寧心安神 木香——理氣醒脾,使全方補而不滯
使: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脈細弱
當歸補血湯:【主治】1.血虛發熱證 2.婦女經期、產后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后,久不愈合者
八珍湯: 【主治】氣血兩虛證
炙甘草湯: 【主治】 1、脈結代,心動悸2、虛勞肺痿證
【病機】陰虧血少,氣虛陽弱,心脈不得充養宣通
【治法】滋陰養血,通陽復脈,滋陰補肺
辨證要點:心動悸,虛贏少氣,脈結代,舌光少苔。
☆☆六味地黃丸:【主治陰虛證
【病機】腎陰虧損,虛熱內生
【治法】滋陰補腎 王冰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
【方解】 君:熟地黃——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臣:山萸肉——補養肝腎,斂攝精氣 山藥——補益脾陰,益腎固精
佐:澤瀉——利濕瀉濁,并制約熟地黃之膩
牡丹皮——清泄肝火,制藥山萸肉之溫 茯苓——淡滲脾濕,助山藥以益脾
辨證要點: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脾虛泄瀉者慎用
方歌:六味地黃益肝腎,茱薯丹澤地苓專
更加知柏成八味,陰虛火旺自可嘗
養陰明目加枸菊,麥味假如長壽丸。
一貫煎: 【主治】 陰虛肝郁證
腎氣丸: 【主治】 腎陽不足證
【病機】 腎陽不足,命門火衰
【治法】 補腎助陽
【方解】 君:附子—大辛大熱,溫陽補火 桂枝—辛甘溫,溫通陽氣
臣:干地黃—滋陰補腎 山藥、山萸肉—補肝脾而益精血
佐:澤瀉、茯苓——滲濕泄濁 丹皮——清泄肝火
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之法
辨證要點:腰痛腳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白,脈虛弱而尺部沉細。腎陰虛,虛火上炎者,不宜應用
固澀劑
分類: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固脫、澀精止遺、固崩止帶
使用注意:凡有實邪者,如熱病汗出、痰飲咳嗽、火動遺精、傷食瀉痢、或血熱崩漏者,均不宜使用本類方劑,以免“閉門留寇”
牡蠣散:【主治】 自汗、盜汗
【病機】體虛衛外不固,兼心陽不潛
【治法】斂陰止汗,益氣固表。
【方解】君:煅牡蠣 ─ 斂陰潛陽,固澀止汗
臣: 黃芪 ─ 益氣實衛,固表止汗
佐:麻黃根 ─ 收斂止汗 小麥─養心陰,養心氣,清心除煩
辨證要點: 汗出,心悸,短氣,舌淡,脈細弱
九仙散:【主治】 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
真人養臟湯:【主治】久泄久痢,脾胃虛寒證。
【病機】 脾腎虛寒,固攝無權, 氣血不和。
【治法】 澀腸固脫,溫補脾腎。
辨證要點:瀉痢日久,滑脫不禁,腹痛,食少神疲,舌淡苔白,脈遲。
四神丸: 【主治】脾腎虛寒之五更泄瀉。
【病機】 腎陽虛衰,不溫脾土(火不生土),腸道不固
【治法】 溫腎暖脾(補火生土),澀腸止瀉
補火生土:通過溫補命門之火(腎陽)以達到溫補脾陽的一種治法。代表方是四神丸
桑螵蛸散: 【主治】心腎兩虛的尿頻或滑精證。
【治法】 調補心腎,澀精止遺
縮泉丸: 【主治】 下元虛寒之小便頻數證。
固沖湯: 【主治】 脾氣虛弱,沖脈不固之血崩。
【病機】脾氣虛弱,兼肝腎虧虛,沖脈不固。
【治法】 益氣健脾,(補肝腎)固沖攝血(止血)
辨證要點:崩漏或月經過多,色淡質稀,腰膝痠軟,舌淡,脈弱。
安神劑
朱砂安神丸:【主治】心火偏亢、灼傷陰血之證
【病機】心火偏亢,心神受擾,兼陰血受灼,心失所養
【治法】鎮心安神,瀉火養陰
【方解】君:朱砂--鎮心定驚悸 清心火而安心神
臣:黃連--清心火而除煩
佐:當歸、生地--滋陰養血,以補被灼傷之陰血
使:炙甘草--和中,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心煩神亂,驚悸失眠,舌紅,脈細數
天王補心丹:【主治】 陰虧內熱,心神不寧證(心悸失眠,手足心熱,舌紅少苔, 脈細數)
【病機】 心腎陰虧,虛熱內擾
【治法】 補心安神,滋陰清熱
【方解】君:生地 ─ 滋陰養血,涼血清心
臣:天冬、麥冬 ─ 滋陰液,補心腎而清虛熱 酸棗仁、柏子仁 ─ 養血補心安神
佐:人參 ─ 補氣以生血,寧心益智 五味子 ─ 斂陰而安心神,益氣生津
遠志、茯苓 ─ 安神定志,交通心腎 玄參─滋陰降火 丹參 ─ 清心和血而除煩 當歸─補血養心,潤燥
使:桔梗 ─ 載藥上行,使藥力上達入心胸 朱砂 ─ 鎮心安神,引諸藥入心
酸棗仁湯:主治虛煩不眠
開竅劑
安宮牛黃丸:【主治】 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證
【病機】 溫熱之邪內陷心包,痰熱蒙蔽
【治法】 清熱開竅,豁痰解毒。
【方解】君:牛黃—清心解毒,熄風定驚,豁痰開竅 犀角—清熱涼血解毒
臣:黃連、黃芩— 清熱瀉火解毒, 山梔子— 助牛黃以清心包之熱
麝香—開竅醒神 冰片、郁金—芳香辟穢,通竅開閉
佐:金箔衣、朱砂、珍珠—鎮心安神 雄黃—助牛黃豁痰解毒
使:蜂蜜—和胃調中
辨證要點:神昏譫語,伴高熱煩躁,舌紅或絳,脈數
紫雪丹: 【主治】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熱盛動風證。
【病機】 熱邪內陷心包,熱盛動風
【治法】 清熱開竅,熄風止痙。
【方解】犀角、羚羊角、麝香 — 清心涼肝,開竅熄風。
生石膏、寒水石、滑石、玄參、升麻—甘寒清熱瀉火。
木香、丁香、沉香 — 行氣通竅;
黃金、朱砂、磁石 — 重鎮安神;
芒硝、硝 石— 泄熱散結; 甘草 — 益氣和中。
辨證要點:高熱,煩躁,神昏,痙厥,便秘,舌紅絳苔干黃, 脈數有力。
至寶丹:【主治】中暑、中風及溫病痰熱內閉心包證
【病機】熱毒亢盛,痰濁內閉心包。
【治法】清熱開竅,化濁解毒。
【方解】犀角、麝香 — 清熱開竅。 冰片、安息香 — 芳香開竅,辟穢化濁。
牛黃、玳瑁 — 清熱解毒。 朱砂、琥珀 — 鎮心安神;
雄黃 — 豁痰解毒, 金箔、銀箔 — 鎮心神、定驚悸。
辨證要點:神昏譫語,身熱煩躁,痰盛氣粗。也可用于治療中風、中暑、小兒驚厥屬于痰熱內閉者
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
相同點: 均能清熱解毒,滌痰開竅。用治溫病熱邪內陷心包或痰熱蒙蔽心竅所致高熱,煩燥,神昏譫語,舌絳苔黃脈數等熱閉證。
不同點:安宮牛黃丸:寒涼之性最大,清熱解毒及豁痰開竅力最強,解毒與開竅并重,故適用于熱閉證而熱毒熾盛或痰熱內盛,蒙蔽心竅之高熱,煩燥,神昏,譫語,舌紅絳,苔黃,脈數等證者證以及小兒痰熱驚厥。
紫雪丹:寒涼之性次之,清熱止痙力最強,化痰開竅力遜于至寶丹。故適用于熱閉證而熱陷心包及熱盛動
風之高熱不退,神昏,譫語,煩燥,四肢抽搐,舌紅絳等證者。
至寶丹: 寒涼之性最小,清熱解毒弱,而辟穢化濁,豁痰開竅力優,適用于痰熱偏重,譫語,痰多氣粗,
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熱閉證。
理氣劑
越鞠丸:【主治】 氣郁所致的六郁證。(氣、血、痰、火、濕、食六郁證)
【病機】 肝氣郁滯化熱,脾胃氣滯,停食蘊濕生痰
【治法】 行氣解郁(疏肝理脾)
辨證要點:胸膈痞悶,脘腹脹痛,飲食不消。
柴胡疏肝散:【主治】 肝氣郁滯證。
瓜蔞薤白白酒湯:【主治】 痰阻氣滯之胸痹。
半夏厚樸湯:【主治】 痰氣互結之梅核氣證。
【病機】 痰氣互結于咽喉。
【治法】 行氣散結,降氣化痰
【方解】君:半夏 ─ 化痰散結,降逆和胃 厚樸 ─ 行氣開郁,下氣除滿
臣:茯苓─健脾滲濕,助君化痰 蘇葉─宣肺疏肝,助厚樸宣通郁氣
佐:生姜─溫胃和中降逆,并解半夏之毒
辨證要點: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舌苔白膩,脈弦滑。
天臺烏藥散:【主治】寒凝氣滯之小腸疝氣。寒凝肝脈, 氣機結滯
【病機】 寒凝氣滯【治法】 行氣疏肝,散寒止痛辨證要點: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沉弦。
蘇子降氣湯: 【主治】 上實下虛之喘咳證。
【病機】 痰涎壅盛,腎氣不足。
【治法】 降氣平喘,祛痰止咳(兼溫腎納氣)
辨證要點:喘咳氣急,痰多色白,胸膈滿悶,苔白滑或膩
定喘湯:【主治】 風寒外束,痰熱內壅之哮喘證
【病機】 風寒外束,痰熱內蘊,肺失宣降
【治法】 宣肺降氣,清熱化痰
【方解】君:麻黃 ─ 宣肺平喘,兼散風寒 白果 ─ 斂肺定喘,化痰
臣:桑白皮 ─ 泄肺平喘 黃芩 -- 清熱化痰
佐:杏仁、蘇子--降氣平喘 款冬花、法夏 止咳化痰
使:甘草 ─ 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喘咳氣急,痰黃稠,苔黃膩脈滑數
旋復代赭湯:【主治】胃氣虛弱,痰濁內阻證。
【病機】 胃氣虛弱,痰濁內阻,胃氣上逆。(胃虛,痰阻,氣逆)
【治法】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方解】君:旋覆花 ─ 下氣消痰,降逆止噫
臣:代赭石 ─ 質重降逆,下氣止嘔 生姜 ─ 溫胃化痰,降逆止嘔 半夏 ─ 燥濕化痰,降逆和胃
佐:人參 、大棗 — 益氣補虛
使:炙甘草 ─ 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心下痞硬,噯氣不除,苔白膩,脈弦虛。
理血劑
組成: 以理血藥(活血祛瘀藥、或止血藥)為主
作用:活血祛瘀、或止血;
治證:血瘀證、或出血證。
桃核承氣湯:【主治】下焦蓄血證。
【病機】瘀熱互結于下焦。
【治法】破瘀泄熱,兼以攻下。
血府逐瘀湯:【主治】 胸中瘀血證
【病機】 瘀血內阻胸部(主)氣機郁滯(次)
【治法】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補陽還五湯:【主治】 氣虛血瘀之中風。
【病機】 氣虛血瘀,脈絡瘀阻
【治法】 補氣活血通絡
【方解】君:黃芪 ─ 大補元氣,使氣旺而促進血行
臣:當歸尾 ─ 活血祛瘀
佐: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通經活絡
辨證要點: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脈緩
復元活血湯:【主治】 跌打損傷。
溫經湯:【主治】 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
【病機】 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虛、寒、瘀、熱)寒凝血瘀—主;虛、熱—次
【治法】 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辨證要點:月經不調,痛經,小腹冷痛,經有瘀塊,崩漏,舌質黯紅,脈細而澀
生化湯:【主治】 產后瘀血腹痛
【病機】 產后血虛受寒,瘀阻胞宮
【治法】 化瘀生新,溫經止痛
辨證要點:產后惡露不行,小腹冷痛,舌淡苔白,脈弦澀
桂枝茯苓丸:【主治】 瘀血留阻胞宮證
【病機】瘀阻胞宮,停濕蘊熱,瘀濕互結,胞宮受損,胎元失養。
【治法】 活血化瘀,緩消癥塊。
辨證要點:妊娠胎動不安,漏下不止,血色紫黑晦暗,腹痛拒按
十灰散:【主治】 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
小薊飲子:【主治】 熱結下焦之血淋,尿血
【病機】 熱結于下焦,膀胱氣化不利
【治法】 涼血止血,利尿通淋
黃土湯:【主治】 脾陽不足,脾不統血證
【病機】 脾陽不足,脾不統血
【治法】 溫陽健脾,養血止血
【方解】君:灶心黃土 ─ 溫中陽,收斂止血
臣:白術 ─ 健脾益氣,炮附子 ─ 溫壯脾陽
佐:生地、阿膠 滋陰養血、止血,黃芩 ─ 止血而治諸失血
使:甘草─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大便下血,或崩漏,血色暗淡,舌淡苔白,脈沉 細無力。
治風劑
組成:以辛散祛風或滋潛熄風的藥物為主
風邪致病的特性:
A:善行而數變(起病急、發展迅速)
B:風性主動(眩暈、震顫、抽搐、角弓反張)
C:風為百病之長(證型:風熱、風寒、風濕、風痰等
川芎茶調散:【主治】 外感風邪頭痛證或頭風頭痛證
【病機】風邪循經上犯頭目,阻遏清陽
【治法】疏風止痛
【方解】君:川芎—祛風活血,通絡止痛。尤善治少陽、厥陰經頭痛。
臣:薄荷(量大) — 辛散疏風,清利頭目。 荊芥 — 疏風解表止痛
佐:羌活—祛風止痛;善治太陽經頭痛。白芷—祛風止痛;善治陽明經頭痛。
細辛 — 辛散搜風,散寒止痛,通鼻竅,善治少陰經頭痛。
防風 — 疏風止痛。清茶 — 苦寒清上降下,清利頭目,且制約諸祛風藥之溫燥、升散。
使:甘草—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頭痛,鼻塞,脈浮等
大秦艽湯:【主治】 風邪初中經絡證
【病機】 正氣不足,絡脈空虛,風邪乘虛入中經絡
辨證要點:口眼歪斜,舌強不能言語,手足不能運動,微惡風發熱,苔薄微黃,脈浮數
消風散:【主治】 風疹、濕疹
【病機】 風毒與濕熱相搏,浸淫血脈,郁于肌膚腠理
牽正散:【主治】風中頭面經絡
羚角鉤藤湯:【主治】 肝經熱盛,熱極動風證。
【病機】 肝經熱盛,熱極動風,灼傷陰液。
【治法】 涼肝熄風,增液舒筋
鎮肝熄風湯:【主治】類中風
【病機】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氣血逆亂
肝陽上亢:由于腎陰不能滋養于肝,或肝陰不足,陰不維陽,則肝 陽偏旺而上亢。主要癥狀有頭眩、頭痛、面赤、眼花、 耳鳴、口苦、舌紅、脈弦滑或弦細等。多見于高血壓病 。
【方解】君:懷牛膝--引血下行、補益肝腎(治血)
佐: 天冬、玄參--滋陰清熱 茵陳、川楝、生麥芽--清泄肝熱、疏肝理氣“順肝木之性”
使:甘草--調和諸藥、和胃安中
辨證要點:頭目眩暈,頭部熱痛,面色如醉,脈弦長有力
天麻鉤藤飲:【主治】 肝陽偏亢,風陽上擾證
【病機】 肝腎陰虛,肝陽偏亢,肝風上擾。
【治法】 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方解】君:天麻—熄肝風,平肝陽,定眩暈;鉤藤—清肝熱,平肝陽
臣:石決明—咸寒清熱,質重潛陽。川牛膝—引血下行,直折亢陽 ;活血祛瘀
佐:梔子、黃芩清熱瀉火,使肝經之熱得清而不致上擾
益母草—活血利水,利肝陽之平降(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杜仲、寄生—補益肝腎 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辨證要點:頭痛、眩暈,失眠,舌紅苔黃,脈弦
大定風珠:【主治】陰虛動風證
治 燥 劑
溫燥 — 因初秋感受燥熱而致;證屬熱 。
外燥 — 頭痛身熱、干咳少痰,或氣喘,口渴鼻燥、舌紅苔干。
涼燥 — 因深秋感受風寒燥邪而致;“燥為次寒”、“燥為小寒”;
— 頭痛惡寒,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舌苔薄白。
上燥(肺)—干咳,少痰,咽燥,咯血;中燥(胃)—肌熱,易饑,口渴,反胃,消瘦;下燥(腎)—消渴, 面赤,煩躁,便秘。
a.涼燥證 — 輕宣涼燥,宣肺化痰;(杏蘇散)b.溫燥證 — 清宣涼潤,化痰止咳;(桑杏湯、清燥救肺湯)
上燥 — 肺燥傷陰證;(養陰清肺湯)?中燥 — 胃燥傷陰證;(麥門冬湯)?下燥 — 腎燥陰傷證;(增液湯)
杏蘇散:【主治】外感涼燥證。
【病機】涼燥外襲, 肺失宣降, 津結為痰, 痰濁內阻。
【治法】輕宣涼燥,宣肺化痰。
【方解】君:蘇葉 — 輕散風寒,宣利肺氣; 杏仁 — 降利肺氣,潤燥止咳;
臣:前胡、桔梗— 宣肺降氣,化痰止咳;枳殼 — 行氣消痰;
佐:半夏 — 化痰除涎; 陳皮 — 理氣行滯,和中化痰;
茯苓 — 健脾滲濕以治痰; 生姜、大棗 — 和中散邪,兼調營衛;
使:甘草 — 調藥。
辨證要點:惡寒、無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脈弦
桑杏湯:【主治】外感溫燥初起,邪在肺衛之證。
【病機】溫燥外襲,肺津受灼,肺失宣降
【治法】輕宣溫燥,潤肺止咳。(輕宣涼潤)
辨證要點:身微熱,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舌紅苔薄而干,脈浮數。
清燥救肺湯:【主治】溫燥襲肺,氣陰兩傷證 (衛氣同病)。
增液湯:【主治】陽明溫病,津虧腸燥便秘證
【病機】熱邪傷津,津虧腸燥,無水舟停。
【治法】增液潤燥。(滋陰清熱,潤腸通便。)
辨證要點:大便秘結,口渴,舌干紅,脈細數或沉細無力。陽明實熱引起便秘,則非本方所宜。
增水行舟:指以滋陰增液的藥物組成方劑,功能滑潤腸道,導下便結,用以治熱結津枯,尤偏于陰虧液涸之便秘證的
一種治法。滋陰增液,潤腸通便,猶如水漲則船行通暢,故名之。代表方如增液湯
養陰清肺湯:【主治】白喉證
麥門冬湯:【主治】肺胃陰虛氣逆證(肺痿證、嘔逆證。
【病機】肺胃陰虧,虛火上炎,氣機逆上。
【治法】潤肺益胃,降逆下氣
【方解】君:麥冬 — 重用之:養陰潤肺,生津益胃;清降虛火。藥論
臣:人參 — 益氣生津,補中益肺;
佐:半夏 — 降逆下氣,化痰除涎;(制性存用,和胃止嘔)開通胃氣以行津潤肺;
粳米、大棗 、甘草 — 益氣生津以和胃(補而不燥)
使(兼):甘草 — 清熱利咽,調和諸藥。
半夏之用,其義有四:
①半夏性善降泄止逆,放以之降肺胃虛逆之氣而治咳逆上氣(或氣逆嘔吐)之證;
②其善燥痰濕而有化痰誕之功;
③取其入胃經,味辛而其性燥散,能開通胃氣,促使脾之散津而上歸于肺,則肺津復而虛火自降,正如喻氏所曰:“半夏辛溫之性以開胃行津而潤肺”,也即以其辛燥之品,反佐潤燥之功之意;
④半夏雖溫燥,但與大量涼潤的麥門冬相配伍,以潤制燥,以寒制溫,制性而存用,合則具有滋陰生津而
潤肺益胃,降逆下氣而化痰除涎的功用。
辨證要點:肺痿證(喘咳上氣)嘔逆證(氣逆嘔吐)
百合固金湯:【主治】肺腎陰虛,虛火上炎之咳嗽痰血證。
【病機】肺腎陰虛,虛火上炎。
【治法】滋腎潤肺,化痰止咳
【方解】君:百合—清潤肺燥,清虛火而止咳。生地黃—養陰滋腎,涼血止血。熟地黃—滋陰養血,補腎填精。
臣:麥冬 — 滋陰清熱,潤肺止咳;玄參 — 清熱養陰,滋水降火,利咽解毒。
佐:白芍、當歸身 — 滋陰養血,柔肝保肺。貝母 — 潤肺化痰止咳。桔梗 — 化痰利咽
使:甘草 — 合桔梗即桔甘湯以清利咽喉,化痰散結;調和諸藥。
辨證要點:干咳氣喘,咽喉燥痛,舌紅少苔,脈細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