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惡的苔膩
書里面多說苔少難生,我的臨床感受是苔多難退。
最近治療一“慢性咽炎”患者,當諸癥退盡將停藥時,翻翻前面的診療記錄,頗多感慨。
患者為成年女性,主癥為咽干、咽痛,病程2月余,中西藥物雜治不愈,診斷為“慢性咽炎”,初診時間是2006年9月7日。舌質偏暗有齒痕,舌苔白膩。處方從麻杏二陳湯始,至三仁湯終,中間依次用方有半夏瀉心湯,柴芩溫膽湯,疏肝和絡飲(陳蘇生方),蒼麻丸(許公巖方)。10月17日最后一次開方,患者已無不適主訴,但舌苔仍欠清利,繼用三仁湯方加減,處方:炒杏仁12g,白蔻仁(后下)6 g,生苡仁15 g,厚樸6 g,滑石15 g,通草3 g,竹葉3 g,桔梗12 g,制附子(先煎)6 g,炙甘草6 g,5付水煎,2日服1付。
古人說“方隨證轉”,“治病當活潑潑地,如盤走珠耳”。不能說本案選方用藥準確無誤,但至少可以說一方治一病是不可能的,治療慢性咽炎不可能有特效方和特效中成藥。
古人說濕邪重著粘膩,“濕熱相合,如油入面”。本病例40天只做到“舌苔仍欠清利”,不排除濕邪卷土重來的可能。因此臨床但見濕邪,及早治療,切忌不要用藥增濕。治慢性咽炎常用的銀翹、玄地多為增濕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