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主運化,主水谷精微的敷布,故脾系病主要包括水谷精微運化失調的疾病。如痰飲、消渴、嘔吐、反胃、反酸、泄瀉、噎膈、呃逆、便秘、胃痛、腹痛、痞滿、孤惑病等疾病.其中,痰飲、消渴、噎膈等病,是極為常見的脾系疾患。
脾系病先兆潛證與土型體質的關系
病理土型質人的特點是土濕偏重,濕氣通于脾,故此型人有易罹脾系疾病的潛在危險性,主要潛證為脾虛濕盛先兆型,癥見面黃色滯,形體矮胖,四肢重困懶動,行動較緩,大便不爽,脈緩,舌胖苔白膩等。
痰飲先兆
脾統四臟,脾有病必波及四鄉,故痰飲雖屬脾病,卻多及于肺腎
《內經》曰:“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素問·氣厥論》),
《素問·氣交變大論》則曰:“歲土不及……化氣不令……民病飱泄霍亂,體重腹痛”、“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飱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篇》“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丹溪心法》:“凡痰之為患,為喘為咳為嘔為利,為眩為運心嘈雜,怔忡驚悸,為寒熱痛腫,為痞隔為壅塞,或胸脅間轆轆有聲,或背心一片常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飲所致”。(卷二·痰十三)
明·樓英《醫學綱目》言:“凡有痰者,眼皮及眼下,必有煙灰黑色,舉目便知,不待切脈”。
...平素多呈脾腎陽虛潛證,即有面色?白,形寒肢冷,腹涼作痛,尿清便稀,舌質淡胖,脈沉遲等癥。
阻截治則 溫腎健脾,方用金匱腎氣丸或桂附理中丸一類。
...見頭眩、心悸、欲嘔、泛吐清涎,為痰飲在胃脘之兆;而形體素盛今瘦,腸中水聲漉漉、泄瀉,又為飲停胃腸之征。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慢性胃炎、慢性腸炎、胃幽門不全梗阻等病患。
...痰飲病本為虛,故總的治則為“以溫藥和之”,溫腎健脾、化痰除濕是其主要原則。偏于脾虛的用苓桂術甘湯,偏于腎虛者用金匱腎氣丸或真武湯,其余支飲、溢飲、懸飲,多為虛實挾雜,治療原則又當逐飲驅邪兼以顧護正氣。
美尼爾氏病先兆
美尼爾氏病屬于痰飲眩暈,
阻截治則 化痰除濕,方用溫膽湯合澤瀉湯:枳實、竹茹、茯苓、陳皮、澤瀉、白術,酌加天麻、鉤藤、荷葉。至于美尼爾氏其余類型眩暈,如肝郁熱型、氣血虛型、腎陰虛型等先兆及處理,參看眩暈先兆。
痰飲兇兆
痰飲凌心
為痰飲兇兆,表現為心悸、胸悶、縮窄感、氣短等癥。如見唇紺喘促脈微為不良預兆,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心包炎、心包腔積液。
痰飲射肺
痰飲射肺亦為痰飲兇光之一,表現為喘咳、心悸、胸悶,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胸腔積液,引起肺不張,常由血行播散性結核所導致,胸腔積液過多,甚至可引起端坐呼吸、紫紺等癥,病情十分危急。
痰飲干腦
亦為痰飲兇兆,為痰飲上犯于腦,癥見眩暈,昏冒,頭脹痛,嘔吐等癥,預后不良。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腦積水、蛛網膜下腔積液、腦室液循環障礙等,由于顱內疾患(炎癥、出血、腫瘤、外傷出血)引起腦脊液循環受阻,吸收障礙或分泌過多,使腦室系統或蛛網膜下腔積液,導致顱內壓增高,病勢危重。
消渴(糖尿病)先兆
病源雖在脾,卻系于肺腎。三多癥出現已非早期,...,消渴為胰病,口味又為胰所主,故口味變化往往為本病的最早發露…
..《古今錄驗》論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仍有油而數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飲水不能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痿弱,數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
...胰源性為原發性,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且系按孟德爾氏隱性定律遺傳,而內分泌性則為繼發性,前者多存在隱性糖尿。
...腎炎、腎病,腎功能受到損害,致腎小管再吸收功能減弱→腎糖閾降低,所致糖尿則為正常血糖性糖尿。
...暫時性血糖過高性糖尿,如中樞神經性糖尿(可見于腦卒中、腦外傷、腦腫瘤、或麻醉時),還有饑餓性糖尿,大量食糖后糖尿等。
...腎小球硬化癥和腎小動脈硬化癥導致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腎糖閾增高,此種情況出現高血糖而無糖尿。
消渴病機及潛證
疾病的發生與精神因素、先天稟賦的關系極大
《靈樞·五變》曰:“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急,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皮膚,故為消癉”?!拔迮K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等即是,
...肺燥熱型,《素問·氣厥論》曰:“肺消者,飲一溲二”。
...胃燥熱型,《靈樞·師傳》曰:“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饑”。
...消渴日久多轉為腎虛型,《金匱要略》曰:“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亦一斗,金匱腎氣丸主之?!?/span>
...《靈樞·五邪》曰:“邪在脾胃……則熱中善饑?!?/span>
...《素問·氣厥》曰:“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span>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曰:“心脈……微小為消癉”。
(一)肺燥先兆潛證
該型患者,由于感受燥邪、咳痰傷津,或胃火灼肺,或由于心火移肺,使肺陰受損、肺津不布,致人體失濡,失濡則燥,“燥勝則干”。故素日可見口干舌燥,時干咳少痰,大便較干,舌苔薄少津,脈數,則為上消傾向期。
阻截治則 養陰潤肺保津,方用養陰清肺湯:大生地、麥冬、生草、玄參、貝母、丹皮、薄荷、炒白芍。如遷延失治,日久肺失治節之權,上不能布津,下不能制水,則水液下趨
報標癥 為不明原因的口干舌燥,為上消的早期信號。
...口渴引飲,則成為飲多尿多的上消典型征兆,皮膚干、咽干是上消的特征,治用人參白虎湯:人參、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清熱瀉火,生津止渴。
(二)胃熱先兆潛證
該型系因平素恣食肥甘香熱之品,使陽明積熱,消灼津液,耗傷精氣,致脾胃運化失職。故常感饑餓能食,大便秘結,小便短熱,苔黃燥,脈洪數,為中消傾向潛期。
阻截治則 瀉胃熱保津液,方用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
...胃熱繼續亢盛,熏灼上蒸則見煩渴引飲,消谷善饑,消瘦乏力等典型中消征兆,如《靈樞·大惑論》曰:“熱氣留于胃,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饑”。肌肉枯、腹部灼是其特征,報標癥為能食易餓。由于津液大傷,治又當予增液承氣湯:玄參、麥冬、細生地、大黃、芒硝以瀉火增液。
(三)腎精不足先兆潛證
思慮勞神或情志不節致腎陰暗耗,或房勞縱欲,致腎精虧損皆可因腎陰虧虛、腎精不足而呈現腰酸膝軟,遺精帶下,耳聾頭眩,口干舌紅,脈細數等癥,為下消傾向潛期。
糾正原則為益腎補精,方用六味地黃湯:生、熟地、山萸、山藥、茯苓、澤瀉。
...繼續發展導致腎陰虧虛,擾動相火,引起“精關”失約,則脂液下趨,
報標癥為尿面浮脂
...癥見尿如脂膏,尿頻,尿甜,口渴引飲則已為下消的典型征兆,耳輪焦,舌中裂是其特征。
阻截治則 滋陰固腎,六味地黃湯加味:生地、熟地、山萸肉、山藥、茯苓、澤瀉、丹皮、黃芪、花粉、玉竹。
...如相火妄動則用知柏地黃丸:知母、黃柏、生地、山藥、丹皮、茯苓、山萸肉、澤瀉加龜板、生牡蠣,或大補陰丸:熟地、知母、黃柏、龜板、豬脊髓。
...如尿量劇增,飲一溲二,面色黎黑,陽痿耳焦,為陰損及陽,損傷腎氣之兆,又當以金匱腎氣丸溫命陽,滋腎精。
消渴病先兆信號
(一)糖尿病早期十大先兆癥
1.口甘、口粘 口甜為中消先兆,中消又稱脾消或脾癉。口甘,即口中有甘甜味道,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即已有糖尿病口甜先兆的記載,并指出了產生口甜的機制。如《素問·奇病論》曰:“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癉。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谔馂槠⑽笣駸?,熱蒸上迫脾液外溢所致,或脾虛不能攝精致臟精外漏,為中消先兆。口粘為脾胃濕熱的象征,濕熱型消渴病人往往以口粘為先兆。
2.口干 口干為上消先兆,亦即為肺消的先軀癥狀,燥熱傷肺致肺津不布或陰虛灼津,皆可致津不上承而口干,口干常為肺消的最早信號。
3.性欲亢進 下消多為腎消,性欲亢進可為下消的最早信號,且常出現“強中癥”,為燥熱傷腎,擾動相火之故,到糖尿病典型癥狀出現時則反易發展為陽痿,而且是十分頑固的陽痿。
4.屢發瘡癤 屢發瘡癤,此起彼伏,為糖尿病的較早信號,大多發生在作渴之前,如《諸病源候論》所說:“其病變多發癰疽”,糖尿病在出現典型癥狀之前,不少病人多先有頑固的此起彼落的瘡癤史,
5.肥胖 逐漸肥胖,體重遞增,是糖尿病發作前的信號,但糖尿病一經典型發作即逐漸轉為消瘦。
6.不明原因的乏力 乏力是糖尿病的一個極為重要的信號,尤其是身體健康,飲食好的人更要引起警惕。
7.尿濁 小便渾濁,尿常規正常,多為腎消的前軀癥狀,如張潔古說:“腎消者,初發為膏淋”。
8.早發白內障 白內障一般為老年性,如中年白內障視力明顯減退,而且經治療無效的,應警惕隱性糖尿病的潛在。眼底檢查,視網膜上有微血管瘤,這是糖尿病由于代謝紊亂、導致微細血管病變的結果。
9.高血脂及動脈硬化、冠心病的進行性進展 糖尿病人往往同時伴有高血脂、動脈硬化,而且發展速度較快。故中年以上,凡不明原因的血脂高、動脈硬化、速度發展較快的冠心病,都應警惕糖尿病的潛在。這是由于糖尿病人脂肪代謝失常,累及心血管系的緣故,對較大血管有廣泛的侵犯,故糖尿病人的中風、心肌梗塞的發病率比正常人高得多。
10.易感染性征兆 糖尿病人容易發生感染,如皮膚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外陰感染等,尤其是患有肺結核的,則舊病復發和進展迅速,治療無效。
(二)三大先兆癥辨析
1.口渴辨析 與消渴病一樣大渴的如陽明經證,但必伴有大熱大汗、脈洪大等特征,陽明腑證則必有大便秘結,舌苔黃燥,小便黃赤,甚至高熱、煩躁等癥。此外,水飲內停的渴(渴不欲飲、飲入即吐),熱入營血口渴(午后熱升、舌質紅絳),以及濕熱郁阻口渴(脘痞、泛惡、苔膩、納呆、大便不爽、肢體困重)等,則口雖渴皆飲水不多或水入即吐。其他,外感風熱的口渴(惡風、頭痛、口干、脈浮數、苔薄黃),厥陰病消渴(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即吐蚘、下之利不止),陰虛火旺口渴(口干夜尤甚、五心煩熱、盜汗骨蒸、脈細數、舌質紅),及肺燥津傷口渴(鼻干咳嗽、肌膚干燥、大便秘結)等,口渴僅為中等度渴,且飲水渴即緩解,不同于消渴病之渴飲無度。至于陰盛格陽的口渴則為口雖渴反不欲飲或欲飲滾飲,癥必見畏寒肢冷、面顴嫩紅如妝,脈微欲絕。
2.多食鑒別 多食善饑主要見于陽明胃腑熱盛,然消渴病則必然具見消渴征兆。其余癭病雖然也有消谷善饑、消瘦癥狀,但并無煩渴引飲,且漸見眼球突出、頸項腫大及伴有出汗、手顫、心悸等特征,故并不難鑒別。此外,蟲疳也常見多食善饑、消瘦,但無煩渴,且大多有面部蟲斑、腹痛、便蟲等癥。另外,某些精神病,如躁狂型精神分裂癥即有多食狂飲的病證,但必然兼有精神病的癥狀。
3.多尿鑒別 多尿指尿頻及尿量多,多尿的疾患雖然不少,但鑒別并不困難,如膀胱濕熱尿頻有尿急和尿痛,小便短赤等特征。脾腎陽虛尿頻則有形寒神疲,腰酸肢冷,腸鳴便溏,小便清長等癥,相當于現代醫學的慢性腎臟疾病。腎虛失約尿頻則必兼見尿清而長,頭暈神疲,氣短乏力,腰酸膝軟,脈沉而弱等癥,相當于現代醫學的腎功能衰竭多尿期。精神性多尿則往往與煩渴并見,且有精神反常的癥狀,與消渴的鑒別并不困難。消渴病的多尿則必有多食、多飲等征兆,包括現代醫學的糖尿病。
(三)糖尿病并發癥的先兆意義
糖尿病無癥狀期較長,以及隱性糖尿病較多,一旦癥狀出現,疾病已經較重了,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糖尿病無癥狀期一般試驗,包括糖耐量試驗均呈陰性,唯用葡萄糖刺激后血清胰島素釋放試驗反應延遲,高峰較低,以后逐漸出現應激性糖耐量減低,胰島素分泌相對不足。迄糖耐量試驗陽性時(空腹血糖增高)已至癥狀前期。隱性糖尿病則可長期無癥狀,但必然有并發癥的先兆出現:
1.微血管病變 微血管病變是糖尿病的特有并發癥,以眼底微血管病變為特征,因視力模糊而就診,常常因此而發現糖尿病。糖尿病眼病主要為晶狀體渾濁(白內障)及眼底視網膜病變(眼底靜脈曲張、微血管瘤、滲出、出血、水腫),致視力模糊,甚至失明。因此,臨床上發現上述進行性眼底改變,視力退化者,應高度警惕糖尿病的隱潛。
2.皮膚癤瘡 反復發生皮膚化膿、感染、瘡癬、癤癰,是糖尿病的主要兼見癥之一。如感染了結核則難以控制,發展迅速。泌尿系感染經常發作的都應高度懷疑糖尿病潛在的可能。
3.肥胖 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糖尿病發生率比普通體重者高出三倍),糖尿病有家族史(遺傳率達30%以上)。
4.動脈硬化 心腦腎血管動脈硬化是糖尿病的主要伴發病,而且往往掩蓋了糖尿病的病情,是糖尿病患者的嚴重隱患,也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尤其心腦血管硬化死亡率較高,而眼、腎動脈硬化又是糖尿病的重要特征,近代已注意到微血管病變對心肌的危害,因此血管硬化常是糖尿病的潛在警號。
5.神經病變 主要為周圍神經病變,雖然出現的較晚,但卻為糖尿病的特有征兆。主要為肌神經,坐骨神經、橈神經、尺神經等,所支配的部位出現麻木、灼熱、刺痛等異常感覺。嚴重者,運動神經也可受累,如腰大肌、臀肌、胸鎖乳頭肌等而常覺肢體軟弱無力。
消渴病危兆
(一)氣尿
消渴病人小便有氣泡為病重標志,戴思恭《證治要訣》曰:“三消人而小便不臭,在溺桶中滾湧,其病為重”。
(二)口出爛蘋果臭、嗜睡為消渴病兇兆 說明濁毒內蘊,陰濁犯腦,相當于現代醫學的酮癥酸中毒。
(三)癰疽兇兆 后期出現癰疽,勢兇險而難愈,因消渴病易感性強,故癰疽常難治愈,且易瘡毒內陷引起邪毒攻心(敗血癥)而亡。
(四)腫脹兇兆 消渴病后期,肺脾腎長期負荷過重,日久力盡致土氣弱不能制水,腎氣衰不能約固,肺氣虛失于治節,則水無所制而泛濫肌膚,聚而腫脹,預后亦多不良。
噎膈先兆
噎膈雖然包括食道癌、賁門癌、賁門痙攣、食道炎、食道憩室、食道胃神經官能癥,但以食道癌為主。
噎膈日久,因水飲難入,下無以出,狀如關格。由于化源告竭,故呈羸瘦干枯,肌膚甲錯,面色灰晦,為陰陽離竭絕證。
...因本病多由肝郁血瘀、痰瘀交阻而成,故平素潛證多呈肝郁痰瘀型。即見憂郁善愁,喜食肥甘煙酒,舌質暗、苔膩,便于脈澀,咽干食易梗,食急常發噎等癥。
阻截治則 疏肝解郁,豁痰化瘀。方宜啟膈散:丹參、郁金、砂仁殼、沙參、川貝、茯苓、荷葉蒂、杵頭糠,或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陳皮、枳殼、川芎、香附、甘草,一貫煎:北沙參、麥冬、歸身、地黃、杞子、川楝子,化裁均可。
食管癌先兆
...吞咽不暢是食管癌的最早預兆,尤其在吞咽干燥、刺激性食品或進食較急時,于胸骨后或心窩部出現不適感(滯留感、異物感、燒灼感、緊縮感、或常發生梗噎),應引起高度警惕。
...《古今醫鏡》曰:“食下有礙,覺屈曲而下,微作痛”。又如朱丹溪曰:“噎膈反胃年高者不治”(《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十一》)。
腹瀉先兆
腹瀉的原因極其復雜而廣泛,五臟皆能致瀉,故其先兆也決非限于脾胃。預兆的發現必然應立足于五臟的異常……
(一)暴瀉先兆 暴泄必因于濕,非兼寒即兼熱。其中寒濕泄多出現于冬秋,濕熱泄則常見于夏秋。
...屬寒濕泄瀉的多呈脾胃寒濕先兆證型,癥見胸悶納呆,腹脹食少,舌苔白膩,舌質淡胖,大便時溏,感寒或傷食則易誘發暴瀉。
報標癥為舌苔白膩,大便時溏。
...屬濕熱泄瀉的則呈脾胃濕熱先兆證型。癥見口干口臭,腹脹惡心,苔黃膩,舌質偏紅,脈象濡數,大便穢臭不爽,感遇夏秋濕熱淫邪則易出現暴瀉,
報標癥為舌苔黃膩,大便不爽。
阻截治則:
屬寒濕先兆證型的宜溫化寒濕阻截,方予理中湯加二陳湯:人參、白術、炮姜、甘草、茯苓、法半夏、陳皮。
如出現暴瀉,屬感寒誘因的用理中湯加胃苓湯化裁:人參、白術、炮姜、炙甘草、茯苓、白術、桂枝、豬苓、澤瀉、蒼術、厚樸。
風寒甚者,用藿香正氣湯:藿香、蘇葉、半夏、白術、厚樸、白芷、神曲、茯苓、干姜、大棗、甘草)。
傷食者用保和丸導滯:神曲、山楂、茯苓、法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屬濕熱先兆證型的,宜清熱利濕阻截,方予葛根芩連湯合六一散: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滑石。
出現暴泄則以黃連香薷飲合六一散:黃連、香薷、鮮扁豆花、厚樸、甘草。
(二)緩泄先兆
1.癌瀉先兆
由于腸癌的刺激使腸粘膜細胞分泌增加,因此常發生腹瀉,中年以上伴有排便習慣改變,排稀便次數增多皆應引起警惕。早期僅大便表面附有條狀粘液,見血便則提示腸癌已非早期。酌予腸癌湯參、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牡蠣、夏枯草、蜂房、八月札、甘草酌加活蝸牛、壁虎、全蝎、蜈蚣等阻截(用于體質壯實者)。
2.癆瀉先兆
指腸結核,由于腸部發生結核,尤其是潰瘍型結核,大便次數增多,呈稀糊狀,原有肺結核史。以后逐漸出現腹瀉以及結核毒性反應:低熱、盜汗、顏紅、消瘦、乏力等,應予癆瀉方草、白芨、百部阻截,并輔以月華丸:天冬、麥冬、熟地、山藥、百部、沙參、川貝、茯苓、阿膠、三七、獺肝。
3.郁瀉先兆
七情失調,肝氣不舒致肝脾失調,也易導致大便次數增加,多見于青年女性,屬西醫神經官能性腹瀉。憂郁、焦慮為腹泄的先驅癥狀,由于胃腸功能紊亂,因此常以腹瀉、便秘交替出現。方予逍遙散加味:柴胡、白芍、白術、茯苓、當歸、薄荷、生姜、甘草、郁金阻截。
4.痰瀉先兆
多因于腸胃變態反應,或慢性腸炎,腸胃功能紊亂所致,信號為“腸中漉漉”、“素盛今瘦”,由于腸蠕動加快,腸分泌物增多,故多為水濁稀便。阻截治療以健脾豁痰為原則,方用苓桂術甘湯:茯苓、白術、桂枝、甘草,或四逆四君子湯:附子、干姜、人參、白術、甘草以溫陽化濕。
5.瘀瀉先兆
為慢性腸病,腸系膜血管病,腸息肉,腸畸形,腸部腫瘤所致,前驅癥為腹部隱痛,痛區固定,舌質偏暗或有瘀點。阻截方予少腹逐瘀湯: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五靈脂、干姜、延胡索、小茴。
6.餐瀉先兆
為脾虛久泄,由于脾受損不能健運升清陽而致。特征為乏力下墜,常伴脫肛。食少腹脹是其信號,常有完谷不化特征,方宜桂附理中湯加味:上肉桂、附子、人參、白術、茯苓、炒二芽,脫肛用補中益氣湯升提。
7.洞泄先兆
為腎陽不足,命火衰微,脾土失煦所致。信號為五更泄,并伴有畏寒肢冷腰酸膝軟,面白頭暈等癥。方宜桂附理中湯加天生黃,或合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
8.蟲瀉先兆
由于腸寄生蟲對腸粘膜的刺激導致腹瀉,以小兒多見。此外,血吸蟲病,絳蟲病也常有腹瀉,小兒常以面部蟲斑,怪癖嗜食和脾氣干怪為信號。血吸蟲病則以疫水接觸史,絳蟲病則有食生肉、生魚史可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