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以職業中醫醫生而習武未斷
跟劉馨老師學澄甫拳15年,又跟胡學智老師練楊健侯太極拳二十年
結合自己對中醫學的體悟
感到練太極拳應該打出經絡、臟腑、骨骼與三焦、中氣的形象來
說出來,請大家看看有沒有道理:
1,打出經絡的形象
中醫經絡,真實不虛。
打好太極拳,自己那條經絡有問題(那條經筋短有筋結),自己會知道——甚至可以說,自己就是半個中醫了,會望診了,別人那條經脈(臟腑)有病,你一看、一摸就知道
你把這條經絡(筋結)練長、練活了,所在的經絡臟腑也就沒毛病了
最起碼,手足太陽、陽明少陽,手足太陰少陰厥陰六經的走向要清晰、明確,沖任督三脈起止要知道——至少經絡走向要知道,末梢連接哪個手足指(趾),連接頭面部什么地方要知道
至少,面部、手部不見有癟陷的末梢經絡也——面相莊嚴,手型豐滿
教我澄甫拳的劉鑫老師,年輕時手形豐滿,形象莊嚴,曾入選吉林市拳擊隊任隊長
2,打出臟腑的形象
形意拳劈鉆崩炮橫練的是五臟之氣(肝心脾肺腎)
太極拳動作,左腿動連接的內臟是肝(肝在右其氣行于左),左手臂動連接的內臟是心,頭動連的是脾(“腹腦”與大小腦脊髓是同類物質),右手臂動連的是肺,右腿動連的是腎
外面五體動作,身內五臟相連,內外相應,一氣相連,不但外壯,臟腑也健
五體投地,身是身,體是體。頭是一體,頭不主意識思維,頭不是人體總司令。頭只是陰液循環的器官,主管人體的陰液潤養
“先在心,后在身”。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乃隨身而動也。五臟藏于身內也,外與經絡相連,又與五體相連;所謂“復合結構”“全息對應”也
3,打出骨骼的形象
胡老師提出——脊柱要求:漂浮貫串首尾連;手臂要求:旋肘轉腕指不閑;腰腿要求:擰腰翻胯膝踝滾
胡老師提出:每個骨節都要活開——胸廓都要活開。看胡老師的形象,肩關節松到若有似無的狀態
我寫出“骨架行拳訣”
中心的思想是:練出龍形的骨架
——醫理上講,骨節一開,臟腑經絡全活
脊梁骨一開,肩胯關節一開,沖脈(中脈)夾脊脈就會沒有滯礙,應該三關九竅也通
脊柱要能拉直,至少意識上要直,然后還要隨攻防動作適度扭轉——至少意識上……
一身關節全開,經絡通暢,氣血陰陽就會調和
4,打出三焦的形象
內經曰:勇士三焦理橫。太極拳應該有三種呼吸方法:逆腹式、腹式(丹田、腎主納氣)、踵式。收功時就該是腹式呼吸,發力時也可有腹式——參見前文《三焦理橫與太極拳》所繪“三焦理橫圖”
歷史上張飛、李逵的形象應該就是三焦理橫的形象。師太爺的照片應該是上焦理橫的形象
5,打出中氣的形象
手腳、脘腹帶脈、頭頂要溫暖。一身沒有風濕病,沒有痔瘡、肌瘤囊腫,沒有嚴重臟腑疾患,沒有鼻炎氣管炎,耳不聾眼不花,沒有乳腺增生,
太極拳豈止健身長壽,也應該是成仙得道的必修課
——怎樣才能做到打出經絡臟腑骨骼的形象?
要學中醫,看《中醫針灸學》、《經絡腧穴學》、《人體解剖學》、《黃帝內經》
看《中醫圖畫通說》、《病從心治》,看《中氣論》、《中醫學與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