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族、朝鮮舞、朝鮮服、朝鮮話,大家似乎只有在電影里才能見到,但作為彌勒人是幸運的,就在昨晚,來自吉林省延邊歌舞團的朝鮮族的帥哥靚女們,為彌勒的觀眾獻上了一場獨具朝鮮特色的歌舞盛宴。 這是2015年首屆紅河文化藝術節邀請的友好演出團在彌勒分會場舉行的第一場演出。
【演出實況】
朝鮮族頂水舞,因舞者頭頂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鮮族女性表演的傳統舞蹈。
朝鮮族婦女習慣用頭部頂著器物行走。在插秧、鋤草季節,婦女們常頭頂水罐將飲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間地頭。頂水舞即在這種生活習俗基礎上形成,而且一經形成,便在群眾中間廣泛流傳。50年代初期,頂水舞在延邊各地隨處可見,成為當地群眾性最廣泛的民間舞蹈之一。
伽倻琴,又稱朝鮮箏,是朝鮮族彈撥弦鳴樂器。朝鮮語稱嘎呀高。流行于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河北等省區,尤以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最為盛行。
伽倻琴,相傳是伽倻國嘉悉王仿照箏制成。所用右彈左按的技法基本和箏基本一致,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特點和豐富多彩的演奏技巧。
“牙拍舞”是一種從宮廷回歸到民間的典型的朝鮮族舞蹈,廣泛流傳在我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境內,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這一形式不僅體現著傳統的朝鮮族舞蹈特色,還保留著朝鮮李朝王宮的禮儀特征。19世紀初期,“牙拍舞”從宮廷流出后分別在韓國、朝鮮和中國安圖縣流行。
長鼓舞也叫做“杖鼓舞”,是朝鮮族自娛和娛人經常跳的舞蹈。長鼓舞用的鼓是兩面的,但是兩面的音高是不同的。長鼓舞的特點,常常是由慢板起拍逐漸加快,幾經跌宕,最后結束在飛快的旋轉里,嘎然停止,使人熱血沸騰、非常激動人心。
2008年6月7日,朝鮮族長鼓舞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象帽舞是朝鮮族富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形式,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汪清縣一帶廣為流傳,深受朝鮮族居民喜愛。每逢節日、慶典等特殊日子,人們就跳起歡快的舞蹈,搖動色彩繽紛的象帽,線條流暢的長長飄帶旋轉如風,在舞者周圍畫出各種光輝耀眼的美妙彩環。
象帽舞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一門綜合性的民間藝術,它把音樂、舞蹈、演唱融為一體,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舒暢,充分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喜悅之情和活潑大方的民族氣質,是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此次演出的節目,全部為吉林省延邊歌舞團朝鮮族的原創歌舞。除了以上這些舞蹈,還有具有濃郁朝鮮族特色的歌曲《祝媽媽長壽》《敲起長鼓唱起歌》《阿里郎》等獨唱。
延邊歌舞團成立于1946年3月,是我國唯一傳承、研究和發展中國朝鮮族文化藝術的綜合性表演團體,也是中國朝鮮族藝術精品的生產基地和培養朝鮮族藝術人才的搖籃。
建團近70年來,延邊歌舞團深深扎根于民族民間藝術的土壤之中,以繼承、繁榮、發展朝鮮族民族文化藝術為宗旨,形成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共有100多部作品獲國家級獎項。如大型舞劇《春香傳》、大型歌劇《阿里郎》和大型舞蹈詩《長白情》均榮獲文化部文華大獎、《長白情》還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延邊歌舞團曾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并被文化部授予“走正路,出作品,出人才”先進單位和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還作為中國朝鮮族“形象大使”,多次代表國家出國訪問演出,為國家贏得聲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