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中老年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是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頸部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而引起的綜合征候群。輕者頭、頸、肩臂麻木疼痛,重者可致肢體酸軟無力,甚至大小便失禁、癱瘓。
本病屬于中醫學“筋痹”、“骨痹”的范疇。
本病一般多采用非手術療法,而在各種非手術療法中,按摩療法最為有效。
【病因病機】
⒈外因:各種急、慢性外傷可造成椎間盤、韌帶、后關節囊等組織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使脊柱穩定性下降,促使頸椎發生代償性增生,增生物如直接或間接壓迫神經、血管,就產生了相應癥狀。另外,感受時邪,風寒濕氣,痹阻關節,久而不去,使筋脈拘急,也可形成本病。
⒉內因:皆因素體虛弱,氣血不足,兼之長期勞累過度,致肝腎虧虛,肝虛不能濡筋,腎虛則不能養骨,使筋脈、骨節疼痛,活動不利,遷延日久,精血暗耗,血脈痹阻,蘊積成疾。
【辯證分型】
⒈神經根型:病變在頸5以上者可見頸肩痛或頸枕痛及腕部感覺障礙等;在頸5以下者可見頸僵,活動受限,有一側或兩側頸、肩、臂放射痛,并伴有手指麻木,肢冷,上肢發沉,無力、持物墜落等癥狀。
⒉脊髓型:脊髓受壓者,可出現上肢或下肢,一側或兩側的麻木、酸軟無力、頸顫臂抖,甚者可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不全痙攣性癱瘓,如活動不便、步態笨拙、走路不穩,以至臥床不起,甚至呼吸困難,四肢肌張力高,腱反射亢進,淺反射減弱或消失,出現病理反射等感覺或運動障礙。
⒊椎動脈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或表現為頸肩痛或頸枕痛、頭暈、惡心、嘔吐、位置性眩暈、猝倒、持物落地、耳鳴耳聾、視物不清等臨床癥狀。上述諸癥常因頭部轉動或側彎到某一位置而誘發或加重。
⒋交感神經型:由于交感神受刺激而出現枕部痛、頭沉、頭暈或偏頭痛、心慌、胸悶、肢涼、膚溫低或手足發熱、四肢酸脹等癥狀,一般無上肢放射痛或麻木感。個別病人也可出現聽、視覺異常。
⒌混合型:臨床上同時存在兩型或兩型以上的各種癥狀者,即為混合型頸椎病,此型病人較為多見。
【診斷要點】
⒈聽診:讓患者做主動或被動的頸前屈、后伸、左右側屈、旋轉、環繞等活動,若聽到患者頸部發出響聲即為陽性。如果響聲是低音調沙沙音則為椎體骨質增生;若頸部響聲是響亮的嘎嘎音,而且聲音較浮,則為頸部韌帶肥厚、鈣化。
⒉觸診:患者正坐,頸部輕度前屈,醫生用拇指自上而下逐個觸摸、按壓、橫撥頸椎棘突及其項韌帶,借以辨明頸棘突有無偏歪、壓痛,椎間隙是否等寬,項韌帶是否纖維化或鈣化,觸壓頸椎棘突旁肌肉有無壓痛點和條索狀、塊狀物及結締組織硬結。頸棘突壓痛,只有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明顯,并且按壓時往往向同側上肢放射性串麻。
⒊功能活動:頸椎有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及環繞活動功能,測定頸椎活動度范圍的大小,對頸椎病的診斷較為重要。一般分為活動不受限、輕度受限、明顯受限和僵直四種。功能活動受限一般見于神經根型頸椎病。
⒋臂叢牽拉試驗:神經根型頸椎病出現陽性反應。
⒌椎間孔壓縮試驗:神經根型呈陽性,椎動脈型也可出現陽性,但不明顯。另外,對頸椎結核和腫瘤患者,慎用或不用此法。
⒍握力試驗:神經根型患者握力減弱,有時伴有患側上肢或手部肌肉萎縮。
⒎功能活動定位診斷:若低頭屈頸試驗陽性,則應考慮為單純性頸椎間盤向后突出或椎體后骨質增生形成;仰頭伸頸試驗陽性,應考慮頸椎后關節錯位或骨質增生或黃韌帶增厚等;低頭和仰頭試驗均為陽性,則提示在頸椎間盤、椎體后、后關節、黃韌帶或椎板等部位均有病變存在。
⒏感覺定位診斷:用針頭輕刺患肢的前臂皮膚,如果出現前臂橈側感覺異常,并有拇指、食指麻木,可判斷為第5、6頸椎平面的第6頸神經根受累;若前臂尺側皮膚感覺出現異常,并有無名指、小指麻木癥狀,可判斷為第7頸椎與第1胸椎平面的第8頸神經根受累。
⒐腱反射病理檢查:兩上肢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腱反射是否亢進、減弱或消失。若肱二頭肌腱反射異常說明第6頸神經所在平面受累;若肱三頭肌腱反射異常說明第7頸神經所在平面受累。脊髓型頸椎病可出現腱反射亢進,同時可見髕陣攣及踝陣攣試驗陽性。
⒑X線檢查:正位片可見頸椎排列異常,椎間隙變窄,頸椎有側突,鉤椎關節骨質增生;側位片可見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或反向后突,排列異常,相鄰的兩椎體前或后有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或顯示椎體向前滑脫或見后關節變形增生及半脫位;斜位片可見頸椎間孔內唇樣骨質增生,故椎間孔內徑變窄或前后徑變窄。
⒒腦脊液檢查:當頸椎脊髓受壓時,奎克氏阻塞試驗陽性,對脊髓壓迫綜合征有診斷意義。
⒓頸椎“CT”斷層攝影對本病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必要時可考慮使用。
【治療原則】
疏筋活血,理筋整復。
【按摩治療】
⒈軀體按摩法:
⑴神經根型:
①患者端坐,醫者站在其側,將一手掌按于患者患側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側側頭部,繼以前臂環繞頭部抱定,將患者頭部做輕柔的環轉搖動。幅度要由小到大,用力不宜過猛。
②患者俯臥,兩肘屈曲,兩手握拳置于鎖骨后方,醫者坐于其頭前方,將兩手拇指掌側對置于患者枕后風府穴,向兩側分推,經風池、完骨、翳風穴處,再轉向耳后,由下向上沿耳后經瘛脈、顱息、角孫穴至禾髎止,反復推動2~5分鐘。注意操作時患者頭應微前傾,頸應微向上伸直,沿經點壓穴位要配合按法。
③患者端坐,治療者站在其后,用雙手拿患者肩井穴2~3分鐘,手法力度要以患者耐受為度。
⑵脊髓型:
①患者仰臥或端坐,頭微前傾。醫者坐或站在其側,將兩手置于患者枕后左側風池穴處,拇指在左頸肌外側,其余四指并置于左頸肌內側,將肌肉微向上提起后,再自上向下拿捏至肩中俞穴止,操作3~5分鐘。左側頸肌拿捏后再施于右側。注意拿捏時用力宜均勻,移動宜緩慢,以局部微紅為度。
②患者俯臥,兩手握拳置于鎖骨后。醫者站在其頭部前方,將兩手拇指掌側對置于脊柱兩側大杼穴處,自上向下沿脊柱兩側推動止大腸俞穴止,反復操作3~5分鐘。注意推動時應直線向前,皮膚不宜產生皺褶,背部稍重,腰部稍輕,兩側均勻用力,以皮膚微紅為度。
③患者端坐,手指微屈。醫者左在其側,將一手拇指置于患者腕部橈側的陽溪穴處,其余四指置于其外側,自陽溪穴起,向下從第1、2掌骨間的合谷穴,再沿食指橈側緣向下推,至商陽穴止,反復推動1~2分鐘,再將一手拇指指端置于合谷處掐2~3分鐘。
⑶椎動脈型:
①患者仰臥或端坐。醫者坐或站在其前,將兩手掌側對置于患者前額正中處,自內向頭部外側分推2~5分鐘后,再以兩手拇指分別置于頭部兩側頭維穴處,向枕后橫摩至后頂穴止,反復操作1~2分鐘。
②患者端坐,頭微前傾。醫者坐在其后,將兩手拇指掌側分別對置于患者枕后兩側完骨穴處進行點按后,再將拇指掌側從完骨穴分推至耳后的翳風穴處,反復操作2~3次。
③患者端坐,醫者站在其頭部后方,將兩手四指分別置于患者額前兩側,自兩側頭維穴處向頭枕后摩動至后頂穴止,反復操作1~3分鐘;再將兩手掌心分別置于頭兩側耳上部分,著力對按1~3分鐘;再將兩手掌心對按耳孔處,進行掌合按1~2分鐘。
⑷交感神經型:
①患者仰臥,頭微向健側傾斜。醫者坐在其側,用一手四指自患者耳下翳風穴起,向頸前側方向摩動1~2分鐘;再將一手拇指掌側置鎖骨上缺盆穴處進行長按,反復操作2~4分鐘。注意摩動時宜輕柔而有力,以局部微紅為度,按壓時應逐漸用力。
②患者側臥,患側向上。醫者站在其側,將兩手拇指對置于患者患側肩yu穴處,依手陽明大腸經各穴順序推至合谷穴止,反復操作3~4分鐘。注意在緩推過程中,重點用拇指按壓肩yu、曲池、合谷三穴。
③患者直立。醫者站在其側,用一手穩定患者的患肩部,另一手緊握患側手指,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搖動2~3分鐘。注意操作時囑患者放松肩背肌肉,搖動幅度根據患者患肩恢復情況逐步增加。
⒉手部按摩法:
按壓關沖、陽池、中渚各50次,手法宜重一些。同時配合推擦脊髓反射區和頸、咽區,以局部發熱發紅為宜。在上述治療同時,緩慢地旋轉、屈伸頸部12圈,動作不宜過快過猛。
⒊足部按摩法:
搓熱雙腳,刺激頸椎、頸項、小腦、腦干、甲狀旁腺、斜方肌各2分鐘。
【自我保健】
⒈用拇、食、中三指揉拿對側頸肌。
⒉用雙拇指側緣由上至下交替推摩頸后部,再用雙手拇指揉按風池穴。
⒊用兩手食、中指按壓頸椎棘突兩側,同時配合頭部的前屈后伸動作。
⒋用食中二指按揉肩井穴,再點按曲池、合谷、內關等穴。
【醫生建議】
⒈睡覺姿勢要適宜,使頸背肌肉徹底放松。
⒉經常看書寫字或在電腦前工作的人,要每隔一定時間就站起來休息、活動一會兒,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
⒊患者不宜睡高枕頭和斜坡枕,可將枕頭塑一凹坑,頭放入其中,使肩背部著床。
⒋治療頸椎病貴在堅持,不可因短期內無效而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