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對老子的“上善若水”的內涵不大理解。冥思苦想之余打開電腦搜索這個關于水的成語的解讀。
關于水的成語還真不少:上善若水,交淡若水,心如死水, 一清如水,一潭死水,一衣帶水,一敗如水,樂山樂水,云心水性等。其中的交談若水,心如止水和上善若水三詞的出處還真是耐人尋味。
(一) 交淡若水
交淡若水:道義上的往來。出處:《莊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們的交情純的像水一樣。這里的“淡如水”不是說君子之間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樣,而是指君子之間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們的交往純屬友誼,卻長久而親切。這個成語是謂賢者之交誼,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談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
君子之交,也可莊惠之交。《莊子.秋水》里記錄了他和好友惠施的故事。兩人既是朋友又是論敵。惠、莊二人友善,交游甚密,曾發生過著名的'濠梁之辯'讓兩人名揚天下。還有一則故事:惠子相梁。講的是惠子在梁國做宰相時,莊子去看他,謠言說莊子是來代替惠子的相位。惠子心里著慌,便派人在國都內搜索了莊子三天三夜。后來莊子去見惠子,對他講了一個寓言,把他的相位比喻貓頭鷹得著臭老鼠而自以為美。諷刺意味直指人心,不給對方一點情面。在現實生活上兩人確實有很大的距離;莊子無業游民一位,而惠子則是處于統治階層,免不了染上官僚氣息,這對于'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的莊子,當然是很鄙視的。據說惠子路過孟諸,身后從車百乘,聲勢煊赫,莊子見了,連自己所釣到的魚也嫌多而拋回水里去。莊子這樣做的目的就是這樣的惠子和魚沒什么區別。即就是這樣意見不一的論敵,不影響他們之間的“革命友誼”。等到惠子去世后,莊子寫了一則紀念詞:莊子送葬,經過惠子的墳墓,回頭對跟隨他的人說:'楚國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濺到一滴如蠅翼般大的污泥,他請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揮動斧頭,呼呼作響,隨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點完全削除,而鼻子沒有受到絲毫損傷,郢人站著面不改色。宋元君聽說這件事,把匠石找來說:'替我試試看。'匠石說:'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對手早已經死了!'自從先生去世,我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談論的對象了!'這是莊子的心聲。好比高山流水的俞伯牙與鐘子期了。真是羨慕不已!
我們現在的人,繼承中國古人早有“四海之內皆兄弟”“兼愛”的大胸懷思想,認為相互認識就應該是朋友。然而,眾人利我的出發角度不同,所選擇的革命友誼的方式也不同。流行的所謂哥們和朋友,成為“淡如水”的朋友是不大可能的。在物質文明發達的社會,選擇朋友的首選標準是利我原則,其次是哪種朋友要不得,其三精神方面的友情:高尚與卑劣的評判了。這是從自我的性格、經歷、社會地位及文化影響來造就自我的交友原則,所結識的朋友的類型也有大概如此。但是,在通常的情況下,我們有很多類型不同的朋友,在不同的境界與平等互利條件下,分別用不同的方式和他們保持、發展著不同的友誼。人能夠具有這種本能,人是利己的,也是多元化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不可能只要高風亮節而無視衣食住行,或者說只要情感與智慧,不要利益與健康;只要忠誠、名利不要原則、尊嚴。想得到就得付出,想得到不同就得八面玲瓏,道理很簡單: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努力,物質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質努力。
朋友如何處,交往如何維護,我們只需明白一點:人,對待朋友是一輩子的事,一生朋友不需多,在乎一兩個“淡如水”的朋友足矣!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的是精神擁有。
(二)心如止水
心如止水:意指心里平靜得像不動的水一樣。形容堅持信念,不受外界影響。語出 唐·
止水是何意?止的本意是停止不前。止水是像一潭死水一樣的還是.....其實, 心如止水,亂則不明。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個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執念。就像線團,只會越扯越亂。“子欲避之,反促遇之。”凡事順其自然就好。既來之,則安之。這才是生存之道。這也是古人的勸誡。
越過心如止水的境界,首先翻越名利關。人是趨利的。人過留名,雁過留聲,世人在浮躁渾噩中,總是忘形的追逐著:知己故交青睞,身邊朋友殷勤,鄰里鄉親側目,萬千粉絲傾情,無數觀眾吶喊,億萬信徒膜拜……種種情形,比比皆是。迎來送往中,不忘炙手可熱的身份;眾星捧月時,凸顯高高在上的價值。食則野味珍饈,衣則名牌新款;住則別墅庭院,出則飛機豪車。珠寶香包,女人身價的象征,不管其來路怎樣的骯臟;煙酒情人,成功男人的專利,任意揮灑裝點門面。這是個利益熏心、追名逐利的物質時代,誰還心甘情愿的幽處鄉居,不求聞達,不求顯赫?誰還能淡定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我滿足中終老田園?
止水是一種思想的境界,具備超乎常人的耐力、毅力才能到達。
(三)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善:至善,最完美;水:這里喻指與世無爭的圣人。語出老子《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憂。 老子說:“上善若水”,這里實際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格才最接近道。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老子所謂的圣人就是:思想道德境界高于水的人才可謂稱之。《周易》中也有兌卦與此義相同!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至于厚德載物,什么是“德”,其實很簡單。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就叫做“德”;幫助別人要求回報,叫做交易。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幫助,而你從不要求回報,你最初的善心也就變成了德。德厚了,言行舉止,從容大度,眾人贊之仰之,德高望重。
為什么老子先說水是“上善”之物,由此而將水作為最受尊崇的美好品格的示范,倡導人們效仿呢?不然,孔夫子對水也曾給予了至高的評論。他將水崇尚為“上善”的原由,是從功效、特征、性格、行為、操守等多方面做了深層次的解釋:
孔子認為:水有五種完美的品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滋養萬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倒流,或方或長,遵循自然規律,好像有義;浩大無盡,好像有道;流向幾百丈山澗毫無畏懼,好像有勇;安放沒有高低不平,好像守法有度;量見多少,不用削刮(不會隱瞞正確的觀點,違心地趨附別人),好像有正直;無孔不入,好像有明察;發源必自西(歸宿必處東),好像有立志;取出取入,萬物就此洗滌潔凈,又好像有善于變化。水有這些好德行,所以君子遇水必觀(觀察、體會、感悟、效仿),必觀心必清,心清如水。
我們的老祖先,一道一儒之至圣,對于水給予出這樣的評論。雖然角度不同,但是由本象的水,隱喻做人的境界,寓意做人的道理。其實,對于本象的水。我們細細品看:一杯清澈的水,不停地搖晃,它不會清澈;一杯渾濁的水,不去搖晃它,會自然清澈。寓意:心亦如此!如總搖晃不停,會處于混亂狀態,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淀,撇掉雜塵,和自己溝通,這樣的狀態會讓你的心相對清靜。清靜之中,可以辨識自己所處之地,所處之境。清醒自己,就會不再那么煩躁。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守在一方山水間,方得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