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愛無聲
——讓我們一起關注“差生”
我們走過很多師愛之旅,也不知道哪里才是我們的驛站,忙忙碌碌中不覺已是二十幾個春秋,春華秋實,人們冠予我們很多稱號,“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蠟燭成灰”“為人師表”等等,捫心自問,我為教育做了些什么,我為孩子成才盡心了嗎?作為一線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我們都有同感:學生畢業后經常來學校看看他們曾經的老師的是我們所謂的“差生”,路上老遠和你打招呼的,是那些所謂“差生”,我想,當你老眼昏花來看你的應該還是那些所謂“差生”,因為優秀的學生認為他聰明,他們不缺愛,方方面面都會關注他們,他們無比的幸福和幸運。感慨也感嘆,但我們仍然堅持著我們的以成績論英雄的所謂的真理。本人也是一直奉行著這個“真理”,但碰到的學生越多,對我的教育也愈深刻:后進生并非無藥可救。恰恰相反,他們更希望得到老師的重視,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也正是由于這種原因,困難生們才一直做一些違紀的事,希望能夠讓老師意識到他們的存在,而不是把他們當作“隱形人”。而一旦他們一直受到老師的冷眼相待,那只能成為把他們推向更為錯誤方向的助力,那么,他們也就真的成為了“差生”。
蘇霍姆林斯基感嘆:“從我手里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無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別具特點、與眾不同的孩子。”教育的這種反差效應告訴我們:對后進生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特殊群體,我們必須正確認識他們,理解他們,主動與他們套近乎,將融融的師愛灑向他們,讓這些遲開的“花朵”沐浴陽光雨露,健康茁壯的成長。我們應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發掘他們的潛能,充分肯定,不惜吝嗇“好話”,為他們提供展示自身價值的舞臺,使他們重新找回自我,獲取信心,重回班級這個大家庭的懷抱。
其實后進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他們學習不好或紀律差,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很心虛,對外界也極其敏感,外表又套了一層硬殼,但在內心深處仍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諒解和信任。所以當他們犯錯時,他們往往也會忐忑不安,而這時作為班主任的我們也會很頭痛,會想怎么又給我惹麻煩了,怎么不能消停一會呢?所以一看到犯錯的差生,我們上去就不分青紅皂白的上去就是一頓罵。而犯錯的學生本來是覺得自己是做錯了,不應該那樣等等,但老師這樣做就讓他覺得自尊心受損,讓他們下不了臺了,這時候他們就會像刺猬一樣卷起來保護自己,用過激的言語或行為來顯示他們的不滿,那樣即使班主任強硬地制止了,但他們會服氣嗎?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他們會更難管理,這也是我們一直在感嘆的:怎么以前挺老實,現在怎么這樣了呢?我想我們才最應該去思考為什么的。
我班級里有這樣一個學生:性格外向,同學之間關系也很好,學習成績不是很好,違反紀律是出了名的。當著我的面承認錯誤,決心悔改,并保證下次不會再犯,沒過多久老毛病又犯了,屢教屢犯,讓我很頭痛。但是,他有一個好處,凡是我交付的班級工作,他都完成的非常好。因此我抓住這個學生特點,在班級表揚他,讓他參與到班級的管理中來,首先,我讓他做了班級的紀律班長,他信心十足,積極參與,配合班長,把班級管理的井井有條,得到了班級同學的認可,同時他管理工作的勁頭更足了。借此良機,和他談心,從他感興趣的問題入手,同時家訪和他的父母溝通,原本他的父母對他的偏見及非打即罵的習慣得以改正,在這些事情上消除隔閡,我們的心越來越近,在他的作用下,我們班到畢業都是非常團結,奮發向上的集體。這件事讓我相信:對屢教不改的,要與無聲處體現出對他們的愛和關心。當然我們要作到防患于未然,讓他們承擔某一方面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管理班級中克服自身不良的行為習慣,為他們提供展示自身價值的舞臺。實踐證明,這種委以重任的方法是轉化后進生的一個好方法,不一定當班長,哪怕是你故意讓他去取教案,給他鑰匙到你辦公室去取練習題,他覺得你信任他,真心對他,他在同學面前很有面子,而在這個改變的過程中,如果還犯錯,我盡量做到心平氣和,以誠相見,以誠相待,引導他們自己分析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從而起到根治的效果。也許一次不夠,可能要反復很多次,但只要我們相信他們是可以的,只要我們有誠心和耐心,我相信他們有一天一定會展示出他們嶄新的與眾不同的一面。
古人云:“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才也。”后進生雖然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即使最差的學生也有某方面的特長或優勢,作為一線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我們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發掘他們身上的潛能,充分肯定,不吝嗇“好話”,積極及時進行表揚,獲取克服缺點的勇氣和信心。
師愛有時不需要表達出來,當你付出的時候,你已經獲得了回報,師愛可以在無聲無息中讓人感受到,就像一場春雨,當大地需要他的時候,無聲無息滋潤萬物,地下的種子開始萌發,又是一個生機盎然的春天。大愛無聲,師愛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