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論述了廢除《企業職工獎勵條例》后,我國現行勞動法律法規對勞動規章規定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勞動實務中用人單位對違紀員工處罰引起勞動糾紛的種類,提出解決用人單位濫用違紀處罰權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 勞動違紀處罰權 勞動規章 勞動糾紛 一、引
[摘 要] 該文論述了廢除《企業職工獎勵條例》后,我國現行勞動法律法規對勞動規章規定所存在的問題,以及勞動實務中用人單位對違紀員工處罰引起勞動糾紛的種類,提出解決用人單位濫用違紀處罰權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 勞動違紀處罰權 勞動規章 勞動糾紛
一、引言
眾所周知,用人單位的勞動規章制度是現代企業社會化大生產所必須的管理制度,它是由用人單位依法制定并在本單位實施的、組織勞動過程和進行勞動管理的規則和制度的總和。企業對員工處罰權源自勞動規章制定權,是用人單位為了保證和維持單位的生產秩序,對勞動者違反勞動紀律行為進行處罰的權利。
但長期以來,我國用人單位對員工違紀處罰主要的法律依據是1982年國務院制定的《企業職工獎懲條理》。但隨著《勞動合同法》的全面推行,國務院已于2008年1月15日的165號文件廢除了《企業職工獎懲條理》。這樣,用人單位對違紀員工處罰不能再像以前那樣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采用開除、辭退、罰款等帶有強烈行政色彩的處罰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依據《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用人單位用工要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若員工違反勞動合同和相應規章制度,公司可依據內部規章制度與其解除勞動合同,承擔違約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機制。那么,用人單位該怎樣適應《勞動合同法》要求和市場用工需要,調整、完善勞動規章制度和職工違紀處罰制度,減少勞動糾紛、降低用工風險,促進勞動者與用工單位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二、我國現行勞動法對勞動規章制度規定所存在的問題
1.有關用人單位勞動紀律的規定散見于法律、行政法規、政策文件中,不僅《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對勞動規章制度有相應的規定,而且在《公司法》和《全民所有制工企業法》等法律和勞動部發布的文件(如:1997年原勞動部發布的《關于對新開辦企業實行勞動規章制度備案制度的通知》,規定從1998年1月起對新開辦企業實行勞動規章制度備案制度)中都有對勞動規章的相關規定,這樣不利于勞動者和相關人員對勞動規章法律規定的了解和運用。
2.《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以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勞動規章的規定存在重復、沖突的現象。例如《勞動法》第4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而《勞動合同法》第4條第1款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可見,這兩部法律對制定勞動規章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的規定是完全重復的。又如,我國最高法院對用人單位制定勞動規章的法律效力的司法解釋中,在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9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4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和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6條規定:“用人單位的內部規章制度與集體合同或者勞動合同約定的內容不一致,勞動者請求優先使用合同約定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明顯是前后矛盾和沖突的。
3.由于對勞動規章的概念以及與勞動規章的性質密切相關的勞動規章制定、修改程序問題,因語焉不詳而顯得抽象而模糊。尤其是對違紀職工處罰行使的主體、處罰的原則等方面,法律缺乏全面系統的規定;已有的法律規定由于相關理論研究不夠,或太過于原則而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勞動合同法》第39條規定:“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嚴重違反勞動紀律或者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或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利益造成重大損害的。”但對于什么情況才屬于“嚴重違反勞動紀律”和“嚴重失職”缺乏具體的規定,在實踐中難于發揮勞動紀律的應有作用,導致用人單位濫用違紀處罰引發一些勞動糾紛的產生。
三、勞動實務中企業對違紀員工處罰引發糾紛表現
1.處罰員工隨意。用人單位處罰違紀員工不是按合法合理來處理,而是依領導的個人意志和權力隨意處罰職工。案例:某公司成立之初,規模不大,設在市中心。規模擴大后,公司在某鄉鎮蓋了新廠房,把生產車間遷往那里。 姜某是該公司生產車間的一名工程師,得知車間要搬到鄉鎮去,便找到總經理要求調換崗位不到離家太遠的新廠上班,遭到經理的拒絕,并提出《員工守則》上有規定,員工必須服從公司領導的決定。于是姜某不去新廠上班,公司以嚴重違反勞動紀律為由,對姜某按除名處理引發的勞動糾紛。本案中,公司并沒有按《勞動法》的規定事先與姜某協商變更勞動合同,而是利用自己在勞動關系中的強勢地位,強迫姜某服從,為了發泄自己的不滿,對其除名的處理,顯然公司的這種做法是違反勞動法的。
2.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內容違法。據報道:蘭州連海實業有限公司兩員工因“舉止曖昧”被解除勞動合同,該公司內部規章規定:員工間談戀愛者開除,并扣除當月工資。蘭州連海實業有限公司制訂的內部規章制度嚴重違反了我國《婚姻法》。因此,該公司的內部規章制度因違反法律,對員工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的處罰無效。
3.處罰員工證據不充分。用人單位在制定勞動規章制度的時候,經常采用高度概括性的用語,而對該用語的含義又沒有詳細說明或者定義,導致企業對員工處罰引起不服發生糾紛。另外,有的單位規章制度之間缺少銜接和系統性。例如:有的單位規定了錄用條件,但缺少與之配套的考核制度及考核方式,導致用人單位雖覺得新招錄的員工不符合錄用條件,但又拿不出相關證據。在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強行解除與新錄用員工之間的勞動合同經常面臨勞動糾紛。
4.處罰員工程序不當。案例:張某是廈門某外資公司(以下簡稱公司)的業務主管,2008年公司例行審計發現張某報銷的一筆差旅費含近4000元的虛假票據。經調查,張某向公司書面承認錯誤,向公司退賠款項。張某弄虛作假的行為觸犯了公司規章制度,公司本有權解除張某的勞動合同。但因無法在短時期內找到替代張某的合適人選,公司在2008年9月對張某作出記大過的處分。2009月3月,公司找到了張某的替代人選,人事部門通知張某撤銷其記大過處分,改為對張某做出解除勞動合同處理。本案是用人單位對員工同一違紀行為做出兩次處罰引發的勞動糾紛,從民法的角度看用人單位對違紀員工的處罰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一旦做出即產生了法律效力。而更改員工處罰決定實際就是撤銷原法律行為并重新做出新的法律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撤銷民事行為必須具有欺詐、脅迫、趁人之危、重大誤解和顯示公平的事由。就本案而言,公司對員工的過錯已經調查清楚,員工無隱瞞事實和其他違紀行為,故公司企圖更改對員工已做出的處罰決定沒有法律依據。 四、解決用人單位違紀處罰引發勞動糾紛的措施
1.處罰員工人性化、規范化。用人單位管理者應根據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更新用工管理理念。處罰員工并不是用人單位的最終目的,而且對員工做出較嚴厲的處罰本身也是雙刃劍:一方面有利于加強企業的管理;另一方面,如果企業平時忽略進行有效的員工管理機制,在實施員工違紀處罰管理時,如果用人單位不給予員工必要的培訓教育及改過自新的機會,會讓員工覺得用人單位欠缺人性化,缺少歸屬感和認同感,影響員工工作士氣。因此,勞動者違紀情況發生后,要具體分析其違紀的原因,然后分情況給予處理,而不應不加區別地對職工采取只要違紀即給予解除勞動合同處罰。
2.處罰員工明確化、合理化。判斷用人單位對違紀職工的處罰是否合理和明確,單純以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紀律或純粹以用人單位大多數員工認同為標準都失公平。從用工實踐來看,用人單位既是勞動規章制度客觀標準的制定者,也是客觀標準的衡量者,又是職工違紀處罰的執行者,這樣使勞動者在面對用人單位違紀處罰時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因此,一方面要求用人單位設定的違紀處罰要明確、具體,在勞動規章制定中盡量避免使用“嚴重失職”、 “嚴重違紀”等模糊性詞語,明確區分不同崗位具體標準,對不同程度的違紀行為確定不同的處罰,同時限定用人單位的違紀處罰范圍只能是規范勞動者在用人單位中從事生產、用人單位管理行為,不能隨意擴大處罰范圍;另一方面對違紀員工處罰要盡量合理化,使員工的違紀行為以及給用人單位造成的損害與員工所受到違紀處罰應相當。
3.勞動監察制度化。在勞動實務中企業對員工處罰流行“只要是法律沒有禁止的就是可為的”,這是典型私法領域的基本原則,但由于在現實勞動關系中,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地位實質是不平等的,需要政府勞動行政部門從勞動關系的外部監察用人單位制定和執行勞動規章情況。《勞動法》第74條、80條都規定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制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及其執行的情況和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進行監督檢查。
可見,我國勞動法律賦予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勞動規章的制定和執行情況進行監察的權力。勞動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勞動規章進行監察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制定勞動規章制度的種類;(2)制定勞動規章制度的內容是否合法;(3)制定勞動規章制度的程序是否合法;(4)勞動規章制度的遵守情況和對勞動者紀律要求是否合理;(5)是否需要進一步完善或者更改。否則,法律上的模糊和漏洞就為用人單位濫施權利,隨意處罰違紀員工留下了隱患,這對保護勞動者的權益極為不利。
4.違紀處罰合法化
(1)用人單位勞動規章設定主體和內容要合法。一是在我國現階段全民所有制企業、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等是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實行民主管理,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內部勞動紀律設定的主體。而其他企業設定主體應該是該企業的權利機構或董事會、經理等;二是企業勞動紀律的內容合法,不能與現行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相沖突。
(2)用人單位處罰違紀員工程序要合法。①要確定用人單位已建立的合法規章制度尤其是對違紀員工處罰規定已經公示、公布,而且制定勞動規章需經職工代表大會協商討論確定,已經讓每位員工知熟,并通過工會逐一落實。②企業日常需注重對違紀員工的考勤和績效考核,并詳細記錄在案。員工每次違紀,用人單位都應作出相應的書面處理材料,要求員工簽字,并妥善保存相關資料。③用人單位處理違紀職工必須有送達的程序,這也是許多用人單位容易忽視的地方,也常常導致仲裁和訴訟失敗之處。用人單位要確定對員工處理意見和解除勞動合同的書面通知已經送達到違紀員工本人。本人不在的,交其共住的成年親屬簽收,直接送達有困難的可以郵寄送達,對受送達員工下落不明的可張貼公告或通過新聞媒體通知等。④違紀員工的申述辯解權需要得到切實的保護,在用人單位內部設立必要的申辯程序;用人單位在對違紀職工做出處罰決定后,一般應告知職工有辯解申訴的權利,如不服用人單位違紀處罰或解除勞動合同處理的, 可以在收到《解除勞動合同證明書》之日起1年內,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訴要求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可自收到仲裁裁決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5.處罰員工及時化。目前,我國已于2008年1月廢除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而勞動合同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沒有對職工違紀處罰時期限制的規定,依照勞動違紀處罰及時性的原則,職工的違紀行為在一定時期內未被揭發或揭發而未被查實的,用人單位不得再對其實施處罰。同時借鑒國外成熟法律的相關規定,建議出臺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用人單位處罰期限應分兩種情形:第一、員工的違紀行為若被查證屬實,用人單位應從證實員工犯錯誤之日起2個月以內做出處罰決定,逾期未做出處罰決定的,用人單位喪失了對違紀員工處罰權。第二、員工違紀行為自發生之日2年內未被揭發或被揭發而未被查實,用人單位不得再對其實施處罰。
參考文獻:
本文出自:
www.luotuo.net.cn 駱駝論文
[1]王昌碩編著:《勞動法教程》[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頁
[2]張義玲:《用人單位懲戒權濫用法律規制》[D].吉林大學,2006年優秀碩士論文,第3頁
[3]胡立峰:《勞動規章制度法律性質之“法律規范說”檢討》[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第22頁
[4]《對員工違紀處分能否更改?》,
http://www.china-tophr.com/cmpd/refershow.asp?id=3885,登陸時間:2009年6月24日
[5]時秋芳 唐彤平:《用人單位如何正確處理違紀員工問題》[J].《國暉律師》電子雜志,2009年第1期
[6]張在范:《論我國勞動違紀懲戒法律制度的新架構》[J].《中州學刊》,2006年第6期,第78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