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雖然畢業后一直在城市工作,但是有了孩子后的前幾年,一直在老家與婆婆生活在一起,見識了農村形形色色的人,更見識了許多奇葩荒誕的婆媳關系。總得來說,農村婆婆對兒子、兒媳多半是有錢出錢、沒錢出力,有些人是錢也出、力也出,結果還是不落好?我一直不解這究竟是為什么?
我婆婆村里有一對這樣的婆媳,媳婦有兩個孩子幾乎都是婆婆一手抱大的,孩子的爺爺特別疼愛兩個孫子,每天早晨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孫子抱過來,讓小兩口多睡會兒,結果爺爺抱過來之后就把孩子交給奶奶,他再去睡回籠覺。奶奶又要看孩子,又要準備做飯。爺爺落了個好人,奶奶卻吃力不討好。其實,這些情況,媳婦并不是不知道,但他依然要在外人面前說自己的婆婆沒幫自己帶過一天孩子。
在農村許多有兩個兒子的家庭,婆婆經常是忙得腳不粘地,幫完這家幫那家,即使這樣,只要對哪一家稍有“怠慢”,這家媳婦就開始到處去抱怨,說婆婆怎么怎么偏心。遇到兩個兒子家庭條件相差明顯的時候,有些婆婆會格外偏幫家庭條件不好的那個,另外一家當然就會不平衡,然后就會各種發泄、各種作,有些甚至會借此機會跟婆婆吵架。
在農村常常見到一些婆婆出門騎著電動車帶著兩三個孩子, 孩子大的不大,小的不小,奶奶也是一臉疲憊和焦慮。
也許有些人會說,是農村的婆婆愿意幫孩子看媳婦。也許吧,她們從心里是喜歡并疼愛孫輩的,可她們誰又心甘情愿的當一個無常奉獻,卻又要挨媳婦埋怨的人呢。還不是為了養兒防老的舊觀念,為了自己實在無法自理的時候兒子媳婦可以指望得上,現在用盡全力去幫助他們的小家。
可到頭來,又有幾個兒媳會在婆婆臥病的日子里去伺候她呢?有大姑子、小姑子的家庭,媳婦只需要袖手旁觀就可以了。
不要說農村那些善良的婆婆是自作自受,不要說他們養兒防老的觀念太迂腐。農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習慣,想要改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年輕人可以很任意的學習西方的模式,可是老人的思想還有農村的普遍現實,讓農村老人很難接受那樣的境遇。
當然,農村也有許多對兒媳不管不顧,甚至在各種條件都允許的情況下,也不想在關鍵時候幫兒媳一把的婆婆也不是極少數。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多數農村婆婆都會力所能及的幫助自己的兒子、媳婦,然而事實證明很少有媳婦對婆婆的一些付出真正的感恩,她們大多都覺得是婆婆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