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序錄云:'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這是有關藥性基本理論之一的四氣五味的最早概括,每味藥物都有四氣五味的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
一、四氣,就是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它反映了藥物對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的作用傾向,為藥性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說明藥物作用的主要理論依據之一,一般四氣之中寓有陰陽含義,寒涼屬陰,溫熱屬陽。
二、五味,是指藥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種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一般認為辛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甘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功效,酸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苦味藥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的功效,咸味藥具有泄下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
三、中藥配伍應用,既能照顧到復雜病情,又增加療效,減少毒副作用,《神農本草經》講各種藥物的配伍關系歸納為七情配伍。 (一)單行,就是單用一味中藥達到治療的效果。 (二)相須,就是兩種功效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加原有的功效。 (三)相使,就是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輔藥可以提高主藥的功效。 (四)相畏,就是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 (五)相殺,就是一種藥物能夠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 (六)相惡,就是一種藥物能夠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 (七)相反,就是兩種藥物同用能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