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世界,人們通過結構來認識物質。結構構成了世界,人們也是不斷地通過對事物結構的認識來加深對事物的了解和體驗。
《結構思考力》
結構隨處可見,比如,你的背包、衣櫥、廚房都有結構。所以,在購買衣櫥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衣櫥里都會被劃分成多個空間,有些空間大,有些空間小。于是,在使用它的時候,你就會將那些大衣掛在大空間里,將內衣放在小空間里。
《直擊本質》
雖然隔行如隔山,但其實,同行與外行的差別就在于是否具備這個行業的知識結構。
你聽音樂可能就聽個好聽還是不好聽,但專業人士就會聽出和聲、旋律、節奏、音長、音強等。因為音樂本身就是通過聲音長短強弱有規律的不同組合形成節奏,節奏也是音樂的基礎結構,節奏再加上音高的不同組合就形成了旋律,旋律再加上音質的不同組合又形成和聲。這些要素層層構成了整個音樂的結構,所以專業人士聽,不光是好聽不好聽,更可以品味出其中無限的美感體驗。
《結構思考力》
思考、處事時能看到事物結構的人,就是具有結構化思維的人。有結構化思維的人與不具結構化思維的人在思考、表達、處理問題等方面的表現是差別巨大的。以下表格來自《結構思考力》。
類別 | 具有結構化思維的人 | 不具有結構化思維的人 |
解決問題 | 迅速抓住主要矛盾,忙而不亂應付任何問題 | 難以把握問題關鍵,經常遺漏關鍵要素 |
決策 | 能快速理出重點,果敢且科學做出決策 | 瞻前顧后,難以割舍,猶豫不決 |
寫作 | 主題明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 找不到重點,大量文字和數字堆砌,結構混亂 |
表達、溝通 | 語言準確,思路清晰,能快速總結說話要點 | 很難把想要表達的思想在短時間內表達清楚 |
輔導 | 快速確定輔導目標,制定明確計劃,理清核心 | 目標不明確,隨機性較強,被輔導者難于理解 |
以解決問題為例:如何能夠將200ml的水裝進100ml的杯子里?(示例來自《結構思考力》)
喝一半再倒?把水凍成冰?都可以。那有沒有辦法知道所有解決方案并從中取最優?
先對200ml的水不能裝進100ml杯子的原因進行分析。這個問題涉及三個因素:第一,杯子,它太小了;第二,水,它是液體會流動;第三,地球引力,盛不下的水會溢出。于是解決方案:
綜上,我們就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最方便快捷的方案。
以溝通表達為例(示例來自《金字塔原理》),這樣跟老板報告會議室安排是否恰當?
約翰·科林斯來電話說他不能參加下午3點會議了。哈爾·約翰遜說他不介意晚一點開會,明天開也可以,但明天10:30以前不行。唐克利福德的秘書說,唐克利福德明天晚些時候才能從法蘭克福趕回來。會議室明天已經有人預訂了,但星期四還沒有人預訂。會議時間定在星期四上午11點似乎比較合適。您看行嗎?
老板大概聽不到最后就已經不耐煩了。如果用金字塔結構組織過的表述,效果會怎樣?
今天的會議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點開嗎?因為這樣對科林斯和約翰遜都更方便,唐克利福德也能參加,并且本周只有這一天會議室還沒有被預訂。
是不是重點突出、思路清晰?
如何訓練自己的結構化思維?最經典的工具便是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最早系統性闡述結構性思維的書籍,麥肯錫公司經典培訓教材、管理界和咨詢業的實際行業標準。其作者芭芭拉·明托是麥肯錫第一位女咨詢顧問,金字塔原理的發明者。
金字塔原理的基礎框架是: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類分組,邏輯遞進。
結論先行:當我們表述任何觀點、處理任何問題時,要注意,有且只有一個主題。受眾只能逐句理解作者(演講者、培訓講師)表達的思想,所以一開始讓受眾知道主題,能減輕受眾的思考負擔。
假設我和你正在酒吧喝酒,我突然對你說:“上個星期我去了趟蘇黎世。你知道,蘇黎世是一個比較保守的城市。我們到一家露天餐館吃飯,你知道嗎?在15分鐘里我至少見到了15個留長胡子的人。”
于是,你可能會認為,“她在談論蘇黎世已經變得不再保守”,或者“她準備把蘇黎世與其他城市做比較”,甚至“她很喜歡男人的長胡子”。
看到你一臉茫然,我接著說:“在紐約的任何一座寫字樓周圍轉一轉,你會發現總能看見留長胡子或長頭發的人。”
這時你也許會認為,“也許她不喜歡男人留長胡子,也許她想比較不同職場白領留胡子的方式,也許她對正規機構如此容忍員工留胡子感到奇怪”。
《金字塔原理》
以上統下:圍繞這個主題,縱向上,子主題是支持總主題的分論點。子主題數量在3-7個,不能超過人類的短期記憶極限(5±2)。
位于一組思想的上一個層次的思想是對這一組思想的概括,這一組思想則是對其上層次思想的解釋和支持。
《金字塔原理》
你放在金字塔結構每一個方框中的就是一個“思想”。在本書中,我將“思想”定義為“向受眾發出新信息并引發受眾疑問的語句”。(人一般不會閱讀自己已經了解的內容,因此,也可以說,表達思想的主要目的就是向受眾傳遞新的信息。)
為了向受眾傳遞新的信息而作的表述,必然會使對方就其邏輯性產生疑問,例如,“為什么會這樣”、“怎樣才能這樣”,或者“為什么你這樣說”。
《金字塔原理》
作為文章的作者,你必須在該表述的下一個層次上橫向地回答讀者的疑問。但是,你的回答仍然是向讀者傳遞他不知道的新信息,這又使讀者產生新的疑問,于是你又在再下一個層次回答讀者新的疑問。
你將不斷地按照“引起讀者疑問并回答疑問”的方式繼續寫作,直到你認為讀者不會再對你的新表述提出任何疑問為止。
《金字塔原理》
歸類分組、邏輯遞進:子主題之間(橫向上)應該具有邏輯順序,要么是歸納分組、要么是邏輯遞進。
演繹性思想組合是由幾個承前啟后的論述組成的。第一個思想是對當今世界上的某種現象的表述;第二個思想是對該句子的主語或謂語所作的表述;第三個思想則說明了以上兩種表述同時在世界上存在時所具有的隱含意義。因此,演繹性思想組合具有以下形式:
· 所有的人都會死。
· 蘇格拉底是一個人。
· 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金字塔原理》
你選擇的邏輯順序展現了你在組織思想時的分析過程。如果思想的組織方式是演繹推理,那么這些思想的邏輯順序就是演繹順序;如果思想按因果關系組織,那么其邏輯順序就是時間順序,如果是對某種現有結構進行評論,那么其邏輯順序就是結構順序,如果按類別組織思想,那么其邏輯順序就是程度順序(重要性順序)。因為演繹推理、發現因果關系、化整為零和歸納總結是大腦可進行的僅有的4種分析活動,這4種順序也是大腦可用于組織思想的僅有的4種順序。
《金字塔原理》
上述分析“200ml水不能裝入100ml杯子”問題時,就列舉了造成該問題的3條詳盡但又相互獨立的原因。
舉個例子,比如你要論證的一個觀點是小王的工作能力很強。你用重要性順序的方法給了三個論據。
第一,領導交代他的任務總能按時完成。
第二,他和同事的關系都很好。
第三,他從來不延誤工作交接時間。
你看,這三點可能是按照重要性來進行排列的。可是,用 MECE 法則檢查它就不符合。為什么呢?首先,它不是互不重疊的,比如按時完成領導交辦的任務和他不拖延交接工作,其實就是有重合的。其次,這三點也沒有完全窮盡一個有能力工作人的要求。比如沒有提到工作質量的問題,也沒有提到他學習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而這些可能都是評價一個人是否工作能力強的重要因素。所以,這就是屬于不符合 MECE 法則的分析。
《金字塔原理》成甲解讀(得到App)
為了保證你的文章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你必須使文章回答讀者頭腦中已有的問題,或者能回答讀者對周圍發生的事情短暫思考后可能會提出的問題。文章的序言可以通過追溯問題的起源和發展來確定這一問題。
序言要用講故事的形式,是為了讓讀者拋開復雜的思想,專注于你的話題。激發讀者興趣,吸引注意力:新奇、懸念、與讀者本人相關。
《金字塔原理》
序言的開頭應向讀者說明“背景”(situation)的時間和地點。在這一背景中應當發生了某件事情,可稱為“沖突”(complication),使讀者提出(或將使讀者提出)你的文章將要“回答”(answer)的“疑問” (question)。
如果你確實想給讀者講一個“好故事”,你就應該給他們講一個他們已經知道的“故事”,或者是他們應當知道的“故事”(如果讀者具有這方面的背景知識)。這種方法能夠使你在向讀者表述他們可能不同意的觀點之前,先向他們傳遞一些他們肯定會認可的信息。從心理學角度看,先向讀者傳遞簡單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讓他們在混亂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使讀者接受全篇的思想。
《金字塔原理》
尼克松政府對美國電視網絡進行了一次假進攻,而電視網絡也進行了一次假反擊。這給不明就里的人們造成的印象是:美國人的自由權利正遭到嚴重破壞。
事實上,這是一個我們希望通過電視將社會變成什么樣的社會的問題,即:我們希望要一個無政府主義傾向的、自我縱容的社會,還是要一個帶有精英文化色彩的、具有較強普遍約束力的社會。《金字塔原理》
如何構建金字塔結構?兩種方式。
自上而下:表述之前已經對所要表達的內容及層次非常清晰,那就從序言開始,一步一步往下組織即可。
自下而上:當我們對主題不是很清晰時,就需要搜集所有資料、歸納、整理,倒推出主題和序言。這種方法對歸納、抽象的能力要求比較高。
你要做的就是確保自己所說的內容符合金字塔體系中的某一部分(《金字塔原理》)。
最后,思維導圖也常用來幫助我們進行結構化思維。
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中的各類事情,凡涉及思考的場景,都可以用思維導圖來厘清思路、完善邏輯、激發創意,從而真正提高思考效率。 《XMind:用好思維導圖走向開掛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