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史上, 道家與道教是一對很容易被誤解和引發爭議的概念本文通過考察古今學者關于道家和道教的研究, 簡要梳理出二者的區別與聯系。
1 道家與道教的區別
道家和道教是有區別的道家是先秦時期的學術派別之一, 而道教是直到東漢才形成的一種民間宗教春秋戰國時期有老子學派、莊子學派, 而老子和莊子從未自稱是道家直到漢代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才第一次提出道家的概念《漢書· 藝文志》對道家作了規范的的定義, 后人經常引用書中說的“ 道家者流, 蓋出于史官, 記成敗存亡禍富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執本, 清虛以自守, 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術也”這個道家更多是指黃老思想的道家, 并不是專指老子和莊子學術界習慣把老莊學派稱為道家, 這是一種后起的學派分類觀念東漢時期嚴君平的《老子指歸》中開始有了以老莊為道家的傾向魏晉時期開始老莊聯稱, 魏晉后期以老莊為道家的學術分類辦法得到承認, 這樣形成了今天以道家專指老莊的觀念“ 道”與“ 教”并稱, 現存文獻中首見于漢代《老子想爾注》“ 真道藏, 邪文出, 世間常偽技稱‘ 道教’ , 皆為大偽不可用”川老子和莊子是哲學家, 并未創立任何宗教, 而老子和莊子被拉進道教, 其人其書被受尊崇是漢代以后的事情因此, 作為先秦哲學家的老子和莊子與道教是沒有直接關系的道教出現以后, 它是一個有教義、宗教儀式、固定的信徒和信奉經典的宗教組織, 雖然有理論思想但并不是一個哲學流派。
道教內容龐雜, 南朝梁劉腮在《滅惑論》中說, 道教“ 上標老子, 次述神仙, 下襲張陵” 宋馬瑞臨在《文獻能考》卷二二五說“ 道家之述, 雜而端” 一般認為, 道教起源古代的巫術在古代生活中, 人們逐漸形成了天神、地抵和人鬼的神靈系統道教承襲了這種鬼神思想, 成為道教神靈的組成部分古人卜笠可以斷吉兇、巫師可以交通神鬼的思想, 也被道教吸收其次, 道教源于神仙思想和神仙方術神仙方術沒有系統的理論, 但神仙家信仰的方術被道教承襲, 神仙方術演化為道教的修煉方術, 神仙方士演化為道家的道士第三, 道教源于緯神學徽是宗教性的預言“ 詭”為隱語, 預決吉兇“ 緯”是相對與于儒家經典而言, 是用俄的方法和陰陽五行思想來解釋儒家經典, 推驗吉兇這些思想被道教吸收, 成為道教的符筑思想和方術思想第四, 道教源于黃老思想黃老中的神秘思想很多, 加上黃老之學的神仙方術, 長生不老和陰陽五行思想, 東漢時期已經將黃帝和老子神秘化, 這些成為道教的前身。
道家在老莊之后再也沒有直接繼承和發展, 在學術史上經常見到的是對老莊哲學的注解, 老莊哲學以注解的形式流傳下來道教的發展和延續從未中斷。
2 道家與道教的理論差異
近代以來, 道家和道教的關系之研究有了很大的發展許地山是現當代道教研究的開拓者之一他認為, 老子的思想只代表道家的思想, 本與后來的道教沒有直接的關系道教思想源于術數和巫現的宗教, 到后來才采用了道德家的玄學川,并認為道教的淵源非常復雜, 可以說是混合了漢族各種原始的思想所成的宗教但從玄想這方面看來, 道教除了后來摻合了些佛教思想與儀式以外, 幾乎全部是出于道家的理論, 這些論斷有失公允道家和道教在很多重大理論上是不一致的具體而言, 道家理論和道教理論的區別有以下幾項。
(1)在理論旨趣上, 道教和道家區別很大道教最大特點是修養身心, 長生者視做神仙而道家卻是以清凈無為為宗旨去掉了神仙信仰和神仙修行, 道教就不成其為道教了無論道教在哲學和醫學等方面有多大的貢獻, 道教所有的理論都服務于成神仙這個目標道家只是一個哲學流派, 雖然在莊子的著作里有類似神仙的描述, 但目的在于宣揚“ 得道” , 而不在于要成仙。
(2)在對待儒家理論的態度上, 道家和道教區別很大在道家看來, 他們要追求的是自然無為, 反對儒家的禮法而道教則相反, 主張吸納儒家禮法, 否則不會修煉成仙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八章中說“ 大道廢, 有仁義智慧出, 有大偽”閉在第十九章中說“ 絕圣棄智, 民利百倍絕仁棄利, 盜賊無有” 川可見, 對于當時的禮法, 老子持反對的態度, 認為禮法是背離他的大道的, 造成了世間的混亂在道教的《太平經》和《抱樸子》中, 對于儒家以禮法修身治國的思想持肯定的態度, 而且對國家和社會也是肯定的態度, 并不倡導棄世獨修, 自然成神仙即使在起自民間的《太平經》中也說“ 故天之法, 常使君臣民都同, 命同, 吉兇同一職一事失正, 即為大兇矣中古以來, 多失治這綱紀, 遂相承負, 后生者遂得其流災尤劇, 實由君臣民失計, 不知思念, 善相愛相通, 并力同心, 反更相愁若夫君乃一人耳, 又可處深隱, 四遠冤結, 實閉不通, 治不得天心, 災變怪異, 委積而不除,天地所欲言, 人君不得知之, 大咎在此,不三并力, 聰明絕, 邪氣結不理” 這里,《太平經》的立論基礎是綱紀和人君, 他要倡導的是君臣民的并力合心, 這正是老子所反對的思想從整個道教史來看, 在隋唐宋元明時期必然是贊成儒家治世思想的,否則無法得到統治集團的認可因此, 在治世的理論和方法方面, 道教和道家的區別很明顯。
(3)道家和道教在政治理想上也區別很大在老子看來, “ 民之饑, 以其上食稅直多, 是以饑” 閉他的理想是“ 小邦寡民, 使有個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雖有舟輿, 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 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具, 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相聞, 民至死不相往來”岡道教的政治主張是天地所生財物養天下人, 崇尚公平分配, 人人自食其力, 反對強取人物, 否則是“ 死有余罪”的”“ 或多智, 反欺不足者或力強, 反欺弱者或后生, 反欺老者皆為逆故天不久佑之何也然智者當養愚者, 反欺之, 一逆也力強當養力弱者, 反欺之, 二逆也后生者當養老者, 反欺之, 三逆也與天心不同故后必兇也”川所以, 道教的善良觀念在于公平愛護世人, 這個觀念來自天心, 這是道家所沒有的。
3 道家和道教的理論聯系
道家雖然是道教中途追認的先祖, 但在理論上道家對道教的建立是有貢獻的。
道教與老莊道家存在著從內容到形式的聯系,老莊的道論本來就是玄之又玄, 因而給人們發揮的可能老莊哲學具有超然性質, 追求永恒至境, 因而吻合道教追求長生, 提倡守神保精、養氣全真的宗旨但道家和道教不是直接的理論繼承和發展關系, 而是道教利用和發揮了道家的思想, 道家為道教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