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滿則虧,水滿則溢,人滿則驕”,講的是三種自然現象,又比喻的是為人處世的姿態(tài),也是先輩留下的至理名言。大凡成功人士都說話留有余地,做事掌握分寸,交友注意距離,這就是一種哲學思維,關鍵在把握一個度。只有中和恭謙,虛懷若谷者,才能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日積月累,不斷邁向心靈的理想王國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
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
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賢;
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
半親半愛半苦樂,半欲半禪半隨緣;
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聽自然。”
人生不順心事,常十有八九,誰都可能碰到。假若你在現實中遇到了各種難題;假若生活欺騙了你,請不要灰心,不要忘記,首先你不要欺騙自己,選擇逃避。消極遁世,飲鴆止渴,不解決問題。要緊的是你必須正確抉擇,找到合適的應急辦法,豁達隱忍中堅持下去。面對無關緊要的事件、場所,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用真情去擁抱生活。
半畝方塘一鑒開,思想源泉涌流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有進有退登舞臺。這好比世情練達的半半先生,行醫(yī)占卜,號稱“半仙”,介乎于人神之間,上可縹緲升天,不食煙火;下則腳踏實地,共享天倫之樂,達到游刃有余的超脫境界
“山半山庵號半云,半廟半地半崎嵚。
半山芳草半山石,半壁青天半壁陰。
半酒半詩堪避俗,半仙半佛如修心。
半間房舍云半分,半聽松聲半聽琴。”
對一事物一景一地,半半分寸掌握得恰到好處。猶如霧里看花,如影隨形,似是而非,給人一種朦朧美。正像明代詩人梅鼎祚所寫的看景詩:
“半水半煙看柳,半風半雨催花;
半沒半浮漁艇,半藏半見人家
“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
半中歲月盡幽閑,半里乾坤寬展。
半郭半鄉(xiāng)村舍,半山半水田園。
半耕半讀半經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華半實庭軒。
衾裳半素半輕鮮,肴饌半豐半儉。
童仆半能半拙,妻兒半樸半賢。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顯。
一半還之天地,讓將一半人間。
半思后代與桑田,半想閻羅怎見?
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
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韁穩(wěn)便。
半少卻饒滋味,半多反厭糾纏。
百年苦樂半相參,會占便宜只占半。”
既是對自己平生的總結,又是勸世的形象經驗。如同常言:五指并攏握拳收臂,是為了更有力地出擊。半屈半就,迂回求全,舍末逐本,順其自然,這才是做人最大的學問。
自古人生最忌滿,半智半愚半圣賢,半親半愛半苦樂
人的精有三種境界:駱駝、獅子和嬰兒。第一境界駱駝,忍辱負重,被動地聽命于別人或命運的安排;第二境界獅子,把被動變成主動,由你應該到“我要”,一切由我主動爭取,主動負起人生責任;第三境界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tài),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一切。
沉默,可以讓混亂的心,變得清澈。不用告訴別人,你有多愚蠢,多天真,多善良,多幸運,多倒霉,多痛苦,學會用沉默去掩飾自己的情感。也許有人說你灑脫,但灑脫有時候只是一種假象。沉默,是城府,是睿智,是內涵;沉默,是最后的清高,也是最后的自由。
過自己的生活,不要模仿他人,即便他人再好也不要迷失自己。有一樣的天空,沒有一樣的云彩。有一樣的大地,沒有一樣的道路。有一樣的大海,沒有一樣的浪花。有一樣的花朵,沒有一樣的芬芳。有一樣的樹木,沒有一樣的樹葉。有一樣的夜晚,沒有一樣的夢想。有一樣的歸宿,沒有一樣的結局。
人生就是距離,距離就是人生。人與人的距離有多少,一層肚皮。人與友的距離有多少,一寸真心。人與天的距離有多少,一米陽光。人與地的距離有多少,一個腳步。人與愁的距離有多少,一點牽掛。人與樂的距離有多少,一次放下。人與生的距離有多少,一聲哭啼。人與死的距離有多少,一串嘆息。
不要因為孤獨就去找一些不適合自己的娛樂方式迎合一些不屬于自己的群體,愛一些就手可得的人。每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候很多人并不是你印象中的紙醉金迷、玩世不恭。他們不為人知的孤獨你沒看到罷了,不要因為一時的空虛打亂了你的堅持你的思想我們都一樣要學會承受人生必然的孤獨。過了,才能看見美好繁華。
人生哪能不受傷:人生是在靜態(tài)的存活中尋求獲取平衡的物質與精神的盼望,有時苦不堪言,有時令人激動神往;人生是我們無法避開的光景,模糊時只有一個框框,清晰時卻如針鋒相對。人生的路途哪能一帆風順,又哪能如想象中的不受傷呢!抖起自己的精神,人生是選擇的,生活是需要努力的。
【半點禪】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人生一半在自我,另外一半聽自然.
“滿招損,謙得益”之名句出典于《尚書?大禹謨》。顧名思義﹐它說的是“自滿”與“謙虛”的道理。進一步闡釋﹐歐陽修在《伶官傳序》引用時說﹕“《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想來這誕辰距今已近千年了的歐陽修確也算是個思想家﹐當時就已看明白了“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這個自然之理﹕用心專心不怕辛勞﹐還莫說大到“興國”﹐即便是平凡到“興人”﹑“興家”﹑“興事業(yè)”也是必然可行的。反之﹐一味追求或講求“逸豫”(安樂﹐安逸﹐無所用心)﹐光是腸胃及心血管之患的“亡身”危險﹐現如今也早已不再為年齡“老邁”所獨有﹐很多中青年也已如此。
生活中的“滿”與“未滿”的道理﹐其實遠非待人處世態(tài)度的“自滿”或“謙虛”所能涵蓋得盡的﹖耳熟能詳的“水滿則溢﹐月滿則損
於是一向以為﹐從來不生病並不意味著“終身無病”﹔對人的身體來說並非是個好事﹗如同“天有陰晴﹑月有圓缺”的自然法則一樣﹐這樣的人有朝一日一旦患病﹐其抵禦治癒的“能力”就遠不如那些“久病成醫(yī)”了的人……故之前多次同身有皮膚過敏的朋友言之﹕無須為此沮喪﹐它實質也是件好事﹗其實是汝身體較之無此疾患之人多出了一個“排毒系統(tǒng)”──過敏發(fā)作之際﹐也是汝身體排毒之時。
於是又一向以為﹐一些一心總想著要去賺它個缽滿瓢盈還不知足的人﹐實在也是無知得可以﹗再怎麼廣廈千間﹐自己每晚所需住房的尺度充其量不過五尺﹐能在這兒睡上兩分鐘﹑之後趕緊又跑到那兒去睡上個幾分鐘嗎﹖真要如此且不說“橫財”所必然帶來的諸多危機和驚恐﹐就是忙得累得多病﹑“短命”恐怕也是在所難逃的﹖再說無論怎麼腰纏萬貫﹐每天消耗的食量也與其他人不可能存在天壤差別──日食﹐充其量不過斗糧﹐能因為錢多就要比他人的每日吃喝多上好幾頓嗎﹖如果真這麼去做﹐那也就被歐陽修的“逸豫可以亡身”給言中了……如此可知﹐“缽滿瓢盈”有什麼好﹖錢財若是多得來“水滿”﹑“月滿”了﹐人也就容易得意燒包了﹔還有不存“大隱患”的﹖
相對的“未滿”就是相對的“半”。“主要需求”與“過得去就好”該是“目標”。就人生總體情狀而言﹐這“未滿”與“半”恰恰是最容易令人恬樂﹑感覺愜意的。因此“一日禪”有道﹕“自古人生最忌滿﹐半貧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機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聾半啞半糊涂﹐半智半愚半聖賢﹗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親半愛半苦樂﹐半俗半禪半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