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董新:論《老子》的“道”和“德”
董新:論《老子》的“道”和“德”
 

   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的學說與思想自成體系,集中和完整地體現在他留存于世的惟一著作《老子》中。《老子》一書,原著不過5000余言,但幾乎是一個字就包含著一個哲理,其中蘊涵的博大精深的哲學理論。

   一、道

   “道”是老子哲學的最高范疇,老子是“道的思想”創始人。老子創立了“道”這一超越宇宙時空并包羅了宇宙萬物萬象的龐大的哲學體系。

   (一)道生萬物

   “道”生萬物的思想,是老子的首創。老子曾多次地論述沒有名字的“道”是個實存的物,是創生宇宙的母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近年來,科學家們經過數年研究,確立了“大爆炸宇宙論”,即在137億年前,一次大爆炸誕生了宇宙,出現了空間,然后才形成了星球……這一學說的提出告訴人們,物的形成與老子描述的“道生萬物”相吻合。

   (二)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的思想是老子道論的精髓。“道”在混沌中成就自身,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原始之物,它從古至今的發展變化是由自身特有的自然法則所規定的。“道”隱于萬事萬物之內,主導著萬事萬物自生長到滅亡的全過程,它以自然為本性,在創生天地之時,將自己所具有的物質與能量、法則、規律毫不保留地傳給了天地,成為天、地、人取法的準則,然后,“道”又以“后勤部長”的身份連續不斷地、默默地供給天地能量與物質,使天地萬物取之不盡,用之不絕。

   “自然”是“道”的根本特性。自然,即自然而然,無任何人為的因素,無任何強求的限制。如四季更換,日月交替,是天和地常規的運行、自然的運行,而這種運行是效法“道”的,而“道”是遵守自然規律、自然規范的。因此,萬事萬物順應自然規律者昌盛,違背自然規律者必受懲罰。 

   (三)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無為而無不為”是老子哲學思想的核心,是老子認為解決人類社會中的各種矛盾與異常情況以便使人們獲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最可行、最完美的方法。

   無為即順其自然,就是不強求地順應自然發展,無欲無爭;“無不為”就是運用順應自然法則的最合理、最有效、最正確的方法積極地努力,盡心盡責地不為名利地去做。

   各級領導若能無為結合無不為,克己努力地治理國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會取得天下太平,人民安居樂業。每個國民若能無為結合無不為,盡心盡責地不為名利地去做,就能“成就自己的美德,完善自己的人格”。

   二、德

   何謂德?現代漢語詞典把德譯為道德;品行;政治品質。在《老子》一書中,老子把“道”喻為宇宙萬有的總規范、總準則,而“德”則是其總規范所呈現出的總效能、總力量,是道運行變化所發生的種種現象,是道顯示出的以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創生萬物的高尚品德。換言之,道創造了萬物,萬物各自體現出的本性就是“德”,它是“道”所賦予的,是“道”的體現,沒有道,就沒有天地萬物,沒有德,天地萬物就失去了其本性。

   (一)上德和下德

   老子筆下的“德”具有“遵循自然”而無為的特征,是“玄德”,是“道”之德,它代表了德的最高境界,是人之德的最終目標。因此,老子把德分為“上德”和“下德”。“上德”(包含“上善”“圣人”)是“德”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的品德,質樸無飾、無欲無爭、與道同體,不為名不為利,注重無為的行為規范。而“下德”(包含“上仁”“上義”“上禮”)是有所為而為,強調做作、有心行道,希望通過自己的所作所為達到預期的目的,注重人為的行為規范,不是簡便有效之法,達不到“上德”的最高境界,屬于低層次之德。老子崇尚自然,倡導“上德”罷了。

   (二)德的具體內容及表現形式

   人之德源自于“道”之德。因為“上德”是老子根據自己對“道”之德及其使用價值的認識為人設定的,故“上德”在內容方面及本質方面都是仿效“道”之德的。為此,老子將德的外在表現喻為“若谷”、“若辱”、“若不足”、“若偷”、“若渝”,由此可知,“上德”是“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所以,“上德”重視生命、輕視名利,自然能立于不敗之地;“上德”清靜無為,便可以統帥天下;“上德”戒除貪欲、知足常樂,永保內心世界的寧靜;“上德”潛心悟道,可得知自然之道;“上德”順應自然,天下太平無事;“上德”“德善”“德信”,慈悲為懷、寬以待人,定能深得人心;“上德”修心養性,與世無爭,能獲得健康長壽。

   三、道德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老子以“道”為宇宙本體,以“德”為萬物所含有的特性,多次辯證地論述“道”通過“德”來體現,“德”是得之于自然之道的人生準則,是以自然之道為內涵的。“道德”是互為一體的,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既有什么樣的“道”,就有什么樣的“德”,而有什么樣的“德”,必然有什么樣的“道”與之相應。

   (一)道德的五個境界

   老子以辯證的方法,根據自有人類以來已出現的社會現象,人的道德意識、對道德義務的行為情況,客觀地將即存的道德境界分為道、德、仁、義、禮五個層次。(1)道的道德境界:人們天真純自然,質樸無修飾,無私無欲無爭斗的最理想、最美好、最崇高的境界。(2)德的道德境界:在失去了自然無為的“道”的社會風尚以后,人們如果能嚴格地約束自己、規范自己的行為,遵守道的法則以符合道的境界而決沒有“功、名、利、祿”之欲望的時候,便是德的道德境界。(3)仁的道德境界:人們雖不能嚴格地規范自己的行為,在事業上也有功名利祿的追求,但還能自覺地廣施仁愛并不圖回報的無私的境界。(4)義的道德境界:人們即不能嚴格地律己,也沒有無私的博施仁愛,但還能區別事非,愛憎分明,以正義感來處理周圍的人和事。這便是義的道德境界。(5)禮的道德境界:當“世風日下”,人們連自發的“仁愛”與“正義”也失去的時候,人們便制定出社會規范、各種制度、禮節儀式等用來制約人們的行為,維持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禮是約束人們的言行舉止以符合現實生活中表面現象的道德境界。

   老子喻示,人類社會中,每一個人的道德意識與行為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而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也必作用于生,存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并使之發生變化。人類失去“道”后出現的“德仁義禮”,或多或少是人類道德修養上的一個逐漸墮落的層次,“仁”、“義”的道德境界是被一些圣人不得已而標榜的人為的道德境界,而道德之末——禮制的出現,道德仁義便趨于淡薄,標志著忠信的不足,因此,社會的禍亂和突變也就隨之而至了。

   (二)守道修德的五個層次

   “德”是人行為規范的總和,一般德、行并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在人類社會中,人的言行舉止主要受“法”和“德”的約束,老子不主張用法律約束人的行為,因為法律制定得越是清楚,觸犯法律的人便越多。老子提倡用“道”之德規范人的行為,德的意思是“得道”,人們以自修的方法去體認并符合自然之道,從而得知自然之道的實存,按照道的自然法則去修身、齊家、理鄉、治國、平天下。

   老子又把人們修養自身之德分為五個層次:(1)堅信不移。修德者要深刻認識“道”,理解“道”,體認“道”的真實含義,明確人生之目的,然后認真遵循“道”,即“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以此建立最基礎的德行。(2)消除貪欲。修德者要鞏固最基礎之德,“塞其兌,閉其門”、“少私寡欲”,不追求享樂,甘于寂寞,時刻提防自己不要抵擋不住貪欲的誘惑而迷失方向。(3)積功累德。修德者要建設與擴大自身之德,以圣人為典范,“上善若水”,大公無私,從自身做起,“正己化人”,逐步達到修身、齊家、理鄉、治國、平天下的層次。(4)回歸自然。修德者修到“德深厚”之時,百害不侵,順調平安,“沒身不殆”,達到了返樸歸真的境界。(5)與道合一。修德者使自身之德最終合于“道”之德,能得知自然之道的實存,達到了萬物大同的境界,既德的最高境界。

   四、結語

   大徹大悟的老子是一位“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史記》)的“隱君子”。《老子》一書,充滿了辨證法思想,它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及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老子希望人與自然相和諧;希望人類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能遵循自然法則,按“無為無不為”辦事;希望人人都能嚴格律己,努力盡責,守道修德,將自己至私的心靈培養為至公的品德;希望人們獲得以道為高,以德為本,以和為貴,大公至正的和諧社會。

 

資料來源: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道德經》的哲學觀點
【每天一章道德經】大自在、大平衡的成功人生,自有良方
《道德經》:道祖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么呢?
人類生命真相——認識自我,開創新人生
霞光語錄 ? 光芒遍照(下)
德經 14、自由開放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浩特市| 赣州市| 广宗县| 保德县| 怀宁县| 汾西县| 丹棱县| 福海县| 蚌埠市| 读书| 随州市| 安平县| 百色市| 郁南县| 沁源县| 广州市| 宽甸| 微山县| 贺兰县| 滨州市| 呈贡县| 东阳市| 噶尔县| 顺平县| 界首市| 浮梁县| 宁南县| 涟水县| 张家界市| 奎屯市| 武汉市| 迭部县| 涿州市| 泗水县| 张家界市| 汉沽区| 荆州市| 措美县| 唐海县| 龙口市| 新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