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貳拾伍尊
達摩波羅尊者
達摩波羅,譯作護法。六世紀印度達羅毗萘國建志補羅城人,為該國大臣之子。印度十大論師之一。
尊者自幼崇信佛法,于數百里外的寺院出家為僧。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載,時佛教衰微,國王崇奉外道,特地請來一位外道論師與寺中僧眾進行辯論,如外道論師獲勝,將禁止佛教流行。僧眾害怕失利,無人出場。值此危難之際,尊者挺身而出與外道辯論,一舉獲勝。結果使外道論師皈依佛教,進一步擴大了佛教的影晌。尊者博學弘遠,與清辨菩薩爭有空之義,造世親菩薩唯識論三十頌之解釋,而弘其正宗。極大乘佛教瑜伽唯識之旨,被視為印度佛教十大論師之首。曾住持印度那爛陀寺,玄奘曾從其弟子戒賢為學。
第貳拾陸尊
伽那迦葉尊者
伽耶迦葉尊者為三迦葉之仲。生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之伽耶近郊。伽耶,城名,意譯為象城,位于尼連禪河邊,離菩提場不遠。據《法華經·涌出品》:”如來為太子時,出于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善提“。因伽耶伽葉一直在此城修道,以其所住城為名。
尊者為佛陀之弟子。即優樓頻螺迦葉及那提迦葉之弟。據傳說,尊者昔日曾為外道論師,其人事火,收有五百弟子住在伽耶城中。如來教化于此,與兄優樓頻螺那提伽葉(即第十六尊者)合謀陷害佛陀不成,方知佛法宏大,即舍邪歸正,率眾弟子皈依,終得羅漢果。
伽耶迦葉,又作迦夷迦葉、竭夷迦葉。
第貳拾柒尊
定果德業尊者
定果德業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因以修禪定而生出一切功德,故號定果德業。學修禪定,收攝散亂情思,見性悟道。使自己的心智與佛的真智融為一體,俱照萬物,使自己的俗身轉化為法身,以修得的佛智與神通普濟眾生,建立無量功德。
尊者遍謁諸佛賢圣,學修禪定,通過修禪而書攝散亂情思,清凈心性,滅障塵障,觀照事理,見性悟道而顯現佛的真智。隨心所欲地變化出種種形象。其建立的所有功德,皆源于禪定。
第貳拾捌尊
莊嚴中天在線尊者
莊嚴中天在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在佛教經典中,”莊嚴“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一是具德義,一是衣飾義。也就是說,以善美飾國土,以功德飾衣身曰莊嚴。尊者達到了莊嚴與中天在線的統一。其佛性的修煉達到了完善的境地。其中最常用的是裝飾美盛、端正尊嚴之義。端正尊嚴不僅體現在外在的形象上,更重要的是指內在的品德;內由外顯,只有具備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現莊嚴的面相。”憂“是指憂愁煩惱,這是應該加以摒棄的,否則就會如《智度論》卷二所說,”心沒憂海,不能自出“。尊者刻苦修習禪定,不僅自己擺脫俗世的憂惱,還盡力將眾生之心從”憂海“中拯救出來,他莊嚴的面相正是為了向眾生昭示擺脫憂惱之后的靜謐平和的心理境界。
第貳拾玖尊
憶持因緣尊者
憶持因緣尊者即僧護。為舍利弗弟子。
《因緣僧護經》載,有五百商人崇奉佛教,出海貿易時將僧護邀請到商船上,以便在航程中為高人講經。他講經的聲音驚動了海龍王,龍王遂祈請他到龍宮為龍子講經,他應邀入海,為龍眾講解《四阿含經》商船返航時龍王父子將他送回航船,同回大陸。將近海岸咐,僧護又與五百商人失散,乃只身來到地獄,歷見五十三地袱,見眾生隨各自之罪業而受苦,之后,他又來到五百仙人處,將地獄眾生拔度出苦難境地。歸而問之于佛陀,佛陀為他講解因緣善惡之道,尊者牢記在心,并廣為大眾解說。得證阿羅漢果。
第叁拾尊
迦那提婆尊者
迦那提婆尊者,龍樹弟子。迦那,一目之意。被禪宗尊為第十五祖。
據《傳法正宗記》卷三載,尊者乃公元三世紀左右人,為南天竺婆羅門出身,或謂執師子國人。博識淵覽、才辨絕倫。嘗挖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后又自挖雙眼以回施大自在天,故以為名。初謁龍樹,龍樹令弟子以滿缽水置于前,尊者即以一針投入水中,兩人欣然契合。出家為龍樹弟子,以智辯著稱,后游歷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劍,調伏外道,度人百余萬。后以構怨,為外教之徒所刺,遣偈:”諸法本空,無我無所;無有能害,亦無受者。“《寶林傳》卷三、《祖堂集》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二等,亦載其事跡。著有《百論》二卷、《廣百論本》一卷等。
迦那提婆,意譯作單眼提婆。又作提婆、圣提婆、圣天。
第叁拾壹尊
破邪神通尊者
破邪神通,意譯為賢愛。名跋陀羅縷支。西印度人。
尊者對論法透徹貫通,學風淳樸,戒行嚴格,且心懷慈悲。以其摧破外道的邪論而受人尊敬,當時,摩臘婆國有一大慢婆羅門,遍覽群書,通曉各種宗教理論,他有弟子數千,受到本國國王的敬重,國中百姓也莫敢怠慢。然而大慢婆羅門詆毀佛教,并辱慢佛祖雕像。尊者聞知此事,遂長途跋涉,找婆羅門辨論是非。摩臘婆國王主持論場,他理正法圓,清辨若流。大慢婆羅門理曲詞窮,辨論失敗。按理辨論失敗者當依法處斬,尊者以慈悲為懷,請求國王敕免其罪。國王免去死罪,下令其騎驢游城,以宣告他辨論失敗。婆羅門當眾受辱,憤郁而吐血。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載,尊者聽到婆羅門患病,前去安慰探望,婆羅門仍執迷不悟,破口大罵,并誹謗大乘佛教。這時,天地憤怒,大地開裂,將慢婆羅門從地穴墮入十八層地獄。
第叁拾貳尊
堅持三字尊者
堅持三字尊者即晉代僧人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寧武附近)人。三字即”阿彌陀“,意譯”無量壽“。
尊者生于仕宦之家少時即隨舅父令狐氏博覽六經,尤善《老》、《莊》。后慕名投奔道安,聽道安講解《般若經》,豁然開悟,嘆”儒道九流,皆糠紕耳。“出家后,在前往廣東羅浮山途中,路過潯陽(今 江西九江),”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便駐錫于此。初住西林寺,后弟子日益增多,刺史桓伊又為修東林寺;以后一直沒有離開。著名典故”虎溪三笑“即發生于此。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創立了佛教凈土宗。倡導彌陀凈土法門,宣稱專念阿彌陀佛名即能往生凈土。奉行念佛三味。即以修定坐禪,息心忘念,心注西方,觀想念佛,為通往西方凈土的修行方法。傳說曾邀僧俗18人(”十八賢“)結成”白蓮社“,于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佛國凈土極樂世界。因此被尊為凈土宗初祖。這種修行方式筒便易行,吸引力極大,因而迅速流傳開來。并弘傳至日本,現在,日本凈土宗亦以尊者為始祖。八十二歲時圓寂。著有《法性論》等。
第叁拾叁尊
阿□樓馱尊者
阿□樓馱。甘露飯王之子,佛陀之堂弟,十大聲聞弟子之一。傳說他出家之初,因懈怠貪睡受責,后立誓不眠,精進勤勉,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人稱”天眼第一“。
據載,他曾于過去時施舍了幾頓飯給辟支佛,從那時起,五十劫來亭盡天上人間的無勝妙樂。現在劫降生為甘露飯王之子,佛祖得延民佛后,他出家為僧,學習佛法。然出家之初,懈怠貪睡,受到佛祖呵責。后立誓不眠,七日七夜不睡眠,至使眼睛一度失明。從此以后,他精進勤勉,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人稱”天眼第一“。佛陀寂滅后,他勸導眾弟子收斂悲慟,努力于佛教事止,并讓佛陀的金棺停留七日,以滿足諸天神要求供養的心愿。
阿□樓馱,又作阿那律、阿樓馱,意譯如意無貪。
第叁拾肆尊
鳩摩羅多尊者
鳩摩羅多尊者,據《大唐西域記》載,生于呾叉始羅國。時人以”日出論師“尊稱之,而與馬鳴、龍樹、提婆并號”四日照世“。制論凡十數部,并盛宣行,被尊為經部本師,付法藏第十八祖,禪宗第十九祖。據《付法藏因緣傳》卷六載,尊者自幼聰慧,有”美名童子“之稱。后出家從僧伽耶舍受法。初于呾叉始羅國著述諸論,后至朅盤陀國專事教化,平生浸淫佛教典籍,極其玄旨”立正法,摧邪見,高論清舉。其后付法于阇夜多。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一《訶梨跋摩傳》等,尊者為罽賓之小乘學者,屬薩婆多部,系《成實論》作者訶梨跋摩之師。生卒年月,應在龍樹與世親之間,即于公元三世妃之未。著述凡十數部,《日出論》《結發論》《喻鬘論》、《癡鬘論》、《顯了論》等。
鳩摩羅多,又作鳩摩暹多、鳩摩羅陀、鳩摩羅馱、矩摩邏陀、拘摩羅邏多、究摩羅陀。意譯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
第叁拾伍尊
毒龍皈依尊者
毒龍皈依尊者,本名瞿波羅。意譯牧牛人。曾為毒龍,故以為名。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佛陀在世時,古印度那揭羅曷國有一牧牛人,每日向國王供應乳酪。一次獻乳酷時有失禮儀,遭到國王的譴責。牧牛人心懷忿恨,供奉鮮花祈禱神靈,發愿來世變作龍王,摧毀京城,殺害國王及其臣民,發愿畢,以頭觸石,氣絕身亡。不久,牧牛人轉生為大龍王,住在那揭羅曷城西南石嶺的洞穴里。龍王飛出洞穴,欲荼毒生靈。佛祖聞知,運用法力。降伏其心。龍王皈依佛教,并發誓永不殺生,扶持佛法,供養佛陀弟子。佛祖再施神力,將自己的身影留在龍洞石壁上,對瞿波羅說:我的影像具有慈悲神力,當你憤怒而毒心萌動時,靜觀影像。毒心自然消失。據載,石壁佛影成為佛教圣跡,獲阿羅漢果。
第叁拾陸尊
同聲稽首尊者
同聲稽首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稽首,梵語畔彈南(又作婆南、伴談、伴題等)的意譯,也譯作敬禮、禮拜、歸命,即以頭觸地表示極度禮敬,所謂同聲稽首,即一邊稱頌佛陀名號,一邊行稽首禮。
尊者深知自己既生為凡夫,或因三業而生罪,或眾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籍外境起于染著,罪過無量,于是決心徹底懺悔,禮敬三寶,廣植福田。尊者不分日夜,口為是念,身為是作,終滅無量罪,成羅漢果。
第叁拾柒尊
毗羅胝子尊著
毗羅胝子尊者,名刪阇夜。是古印度苦行六外道之一,所以只稱其母名。
佛教認為,世間眾生的一切苦樂,都是過去世的因果報應。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維摩經·弟子品》等載,尊者為外道六師中之第三師。苦行外道,淘槽飲汗,拔發灰身。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行,認為苦行如縷丸轉于高山,縷盡自止一般,因此,解脫要順應自然,既然過去世做了惡事,就要接受苦果的報應,待八萬劫苦果受盡,自然就能獲得解脫。后歸依佛教,成阿羅漢果。
第叁拾捌尊
伐蘇蜜多尊者
伐蘇蜜多尊者全名世友。世又是天名,與天為友,故名世友。佛滅后四百年出世,娑婆四評家之一。迦膩色迦王在迦濕彌羅國結集薩婆多部之三藏時,他為五百賢圣的上座。北天竺國人,姓頗羅墮。
尊者常穿干凈衣服,手執酒器,游蕩于大街,或吟或嘯,人謂之狂。彌遮迦(二+八祖之第六祖)行腳至此,尊者上前問曰:“師何方而來,欲往何所:”彌遮迦曰:“從自心來,欲住無處。”他又問:“師還識我否:”彌遮迦告訴他:“我師提多迦說:世尊曾游北印度,語阿難:‘此國中吾滅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頗羅墮,名婆須密,而于禪祖當獲第七。’世尊記汝,汝應出家。”尊者于是投酒器而出家,四處云游,宣揚佛法。行至迦摩羅國時,遇到佛陀難提,將其剃度,并付正法眼藏于他,說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說畢即入慈心三昧,其時梵王帝釋及諸天眾俱來禮敬,尊者從三味起示昧,示涅槃相。佛陀難提即于本座起七寶塔以葬全身。(五百羅漢)
伐蘇蜜多,又作筏蘇密呾羅、婆須密等。
第叁拾玖尊
阇提首那尊者
阇提首那,譯作“愿勇”。《涅槃經》所說十仙之一。
尊者曾為古印度外道十大仙人之一,入山苦修,獲得外道果位,具有五種神通力。據《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二本、《慧琳音義》卷二十六等載,阇提首那曾造《三彌叉論》。三彌叉意譯為“觀察”,又稱二十五諦,按照二十五諦修練,以求獲得智慧。執著涅槃是無常,所說屬于邪見外道。據《涅槃經》三十九載,佛陀志尊者論議二+五諦與佛法的優劣,尊者理屈詞窮。佛陀為說四真諦法,即得正見而皈依佛法,由憍陳如《參見本書第1尊)為之剃發,下手時須發與煩惱俱落,于坐處得阿羅漢果。
第肆拾尊
僧法耶舍尊者
僧法耶舍尊者,即僧邠耶舍,意譯眾稱,又作伽耶舍多、僧邠耶奢。著名論師,為僧伽難提之弟子,鳩摩羅多之師,西方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根據禪宗排列的西天傳法世系,十六祖羅睺羅傳十七祖僧伽難提,僧伽難提傳十八祖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傳十九祖鳩摩羅多。但也有另外的說法,即十八祖為僧邠耶奢。《摩訶止觀》卷一:云“法付羅睺羅,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邠耶奢,奢游海見城說偈,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法付僧邠耶奢,奢游海畔,見有一城,詣城乞食,而說偈云:‘行為第一苦,饑為第一病,若能見法實,則得涅槃道。’城主于是請進與食。因見二鬼,昔是兒婦,由彼慳貪,我乃誓云:見汝受報。復見一城,共食齊整,食竟即以其缽相擲,火起燒身,于客惜食,故致斯苦。“尊者是一位云游弘揚佛法的高僧。此尊與第022尊同尊,可互參。第肆拾壹尊
悲察世間尊者
悲察世間尊者,即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蘗沙,據《地藏十輪經》講,由于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密號悲愿金剛。
據《地藏菩薩本愿經》載;地藏菩薩曾受佛陀的囑托。要在佛陀滅度后、彌勒佛降誕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伺,教化眾生,度脫六道眾生。并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能得到無量功德的救濟。
安徽九華山是其說法的道場。據說唐代有新羅國(今朝鮮)僧人金喬覺泛舟航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迭起,于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后來,又得人捐助,修佛寺、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后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成為與普陀、五臺、峨眉齊名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中國佛教寺院中,一般菩薩為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形。據《地藏菩薩儀軌》等載,此是因為他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即佛、法、僧)之故。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廣為流行。每年農歷七月三十,即傳說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前來朝拜的佛教徒摩肩踵足,絡繹不絕。
第肆拾貳尊
獻花授記尊者
獻花授記尊著,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獻花,即獻花座印,據《立印軌》介紹,此種手印”名金剛蓮花,定慧鞭蓉合,水(無名)火中俱散開,猶如蓮花葉,二風頭屈附火初節之側住,奉諸佛菩薩。“授記,亦即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將來必當作佛之記別。尊者對佛法信仰堅定,每日皆結跏趺坐,以獻華座印言禮敬諸佛菩薩,因此功德;蒙佛授記,將來當為佛。
第肆拾叁尊
眼光定力尊者
眼光定力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眼放光明,遍觀十方世界,目光所觸,使愚者生智、癡者復慧,破除世俗的憂愁、煩惱及憤怒等種種亂想,使善良眾生入于清凈福德之道。尊者既能施惠于蕓蕓眾生,亦能驅除世間邪惡。其灼灼目光能摧除惡魔、降伏惡鬼、令外道皈依,惡跡昭著者心生恐懼,大漸大愧而痛改前非。
第肆拾肆尊
伽耶舍那尊者
伽那,仙人名;舍那,乃盧舍那(佛名)之略,即盧舍那佛身之意。伽耶舍那,意即(毗)盧舍那佛之尊身。當即伽耶舍多,摩提國人,姓郁頭蘭。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據說其母夢大神持鑒而孕,凡七日而生,肌體瑩如琉璃,自然香。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七祖僧伽難提率徒眾行化至此,忽有涼風吹來,令人身心悅適,僧伽難提說:”此道德之風也,當有圣者出世,嗣續祖燈乎!“于是與徒眾在山谷中尋覓,找到了手持圓境的伽耶舍多。出家后,一次聞風吹銅鈴聲,僧伽難提問:”鈴鳴耶,風鳴耶?“答:”非風非鈴,我心鳴耳。“問:”心復誰乎?“答:”俱寂靜故“僧伽難提遂付正法藏于他,說偈日:”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明。干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說畢踴身虛空現十八種種變,化火光三味自焚其身。眾以舍利起塔供奉,尊者惡業滅盡,功德圓滿,得阿羅漢果。
第肆拾伍尊
莎底比丘尊者
莎底,意譯為吉祥。
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新出家不久的比丘名莎底,為園內僧眾燒水沐浴。據《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載,他正劈柴時,一條黑蛇從朽木孔穴竄出,咬傷其右腳拇指,蛇毒沿血脈向全身四溢,他兩眼上翻,口吐涎水白沫,昏絕于地,阿難見狀,急往佛陀處,以額著地,向佛行禮,請教解救方法。佛陀說,我有大孔雀明王咒,威力極大,能除一切諸毒、災難、恐懼、煩惱,保護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獲得安樂,阿難用咒語依法救治。吉祥獲救后,潛心學佛,終得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