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五百羅漢及講解——1

 

 



第壹尊

阿若憍陳如尊者

  阿若,意為了解,或譯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際、知本際、無智;憍陳如,為其姓,意為族者。《佛所行贊轉**品》:“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憐”。

  尊者最初乃是佛陀為太子時的五位侍從之一。太子命名時,他斷言太子將會成佛。據《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載,悉達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他與其他四位侍從奉凈飯王之命,親伴苦行之太子在林中修道。后見太子廢苦行,遂與其他四人離去。佛陀成道后,于鹿苑初轉**,向他們講四諦法。成為佛陀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據《增一阿含經·弟子品》載,他為佛陀聲聞弟子之一,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圣眾,不失威義,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諦者,他成為比丘后的事跡不詳,僅知在教團中為最長老,常居上座之位。

  于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

  阿若憍陳如,又作阿若多憍陳如、阿惹憍陳如、阿惹憍鄰、阿若拘鄰、阿若俱鄰。或作憍陳如、憍陳那、拘鄰若、枸鄰、俱鄰、居鄰、居倫等。

 

 



第貳尊

阿泥樓尊者

  阿泥樓尊者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

  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國城之釋氏,佛陀之從弟,關于其身世。《起世經》卷十、《五分律卷》十五、《眾許摩訶帝經》卷二等載為斛飯王之子,《佛本行集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三則載為甘露飯王之子。據《佛本行集經》卷五十八、《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阿那律品》、《大智度論》卷十一等載,尊者與阿難、難陀、優婆離等于佛陀成道后回鄉之時出家為弟子。出家后的阿泥樓,修道精進,堪為楷模。他曾于佛陀說法中酣睡,被佛呵責,乃立誓不眠,以致患眼疾而失明。然以修行益進,心眼漸開,終于成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能見天上地下十方域之六道眾生。佛陀入滅之際,他侍立于涅槃床前守護。佛陀涅槃后,他曾參加第-次結集,貢獻卓著。

  阿泥樓,又作阿那律、阿尼廬陀、阿□樓馱、阿難律、阿樓陀。意譯作無滅如、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

 

 



第叁尊

有賢無垢尊者

有賢無垢尊者,即無垢威德菩薩。垢,指妄惑污穢凈心,即煩惱。佛教有六垢、七垢之說。

  據《大方廣三戒經》卷上載,尊者位居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之下,但具有普賢、文殊二菩薩的慈悲與功德。他已遠離了一切煩惱,眼界清凈無所不見,能呈現佛祖所具有的一切非凡神通。智慧之光無所不照,并且能照及已往與未來。能在所有佛剎寺院顯現自己無量的功德身相。能不知疲倦地到達一切皈依了佛教的地方。他施慧于萬物,卻不居德自傲,依然心地寂靜、思緒不亂。在世間弘揚佛法,引導眾生脫離苦海,到達極樂的彼岸。

 

 



第肆尊

須跋陀羅尊者

  須跋陀羅尊者,為佛陀入滅前最后接受教誡而得道的一位弟子。  據《大唐西域記》卷六等載,須跋陀羅尊者原為古印度拘尸那城的一名外道婆羅門,但聰慧多智,根機敏利,修習已得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如意通)。年一百二十歲,始改信佛法。他聞佛將在娑羅林中涅槃,乃急奔佛所前往拜謁,于其夜出家受戒,凈修梵行。據稱,佛陀料其將至,預先告知大弟子阿難在夜里將他引至床前,佛陀為他講授八圣道等佛教奧義,入夜未久,即成阿羅漢,并于佛陀之前行取滅度。

  須跋陀羅,又作蘇跋陀羅、須跋陀、須跋。藪婆頭樓,意譯為“善賢”、“好賢”、“善好賢”。

 

 



第伍尊

迦留陀夷尊者

  迦留陀夷尊者學問高深,為佛陀出家前的宮廷老師。為佛弟子中惡行多端之比丘,六群比丘之一。后與其妻子善歲皆皈依佛教,出家為僧。

  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四分律》卷十四等載,迦留陀夷其身極黑,嘗夜行乞食,時天黑暗,乞至他家,他家婦人正懷身孕,于閃電中乍見之,謂鬼神來,乃驚怖墮胎,后聞迦留陀夷為佛弟子,婦人乃發聲惡罵。如來知之,即制定過午不得乞食之戒。又,《中阿含》卷二十九《龍象經》、《長阿含》卷十二《自歡喜經》、《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卷二等諸經,迦留陀夷有同名異人數人。

  迦留陀夷,又作迦樓陀夷、迦廬陀夷、迦路娜、迦廬。或作黑偉陀夷。意澤為大粗黑、黑曜時起、黑上等。

 

 



第陸尊

聞聲得果尊者

  聞聲得果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聞,謂可聽;聲,為五塵之一耳根所對之境;據《持地論》說:“從他聞聲而通達,故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則謂“聞如來之言教而悟解,故曰聲聞。”得果,為三乘圣人各得自乘之果法。

  聞聲得果尊者乃聞佛聲而豁然悟道,當下領會四諦之理,得到了修行的果實,斷見思之惑,證得阿羅漢果,往生于不生不滅的涅槃極樂境界。

 

 



第柒尊

旃檀藏王尊者

  旃檀藏王尊者,即月支國國王迦膩色迦王。

  迦膩色迦王系貴霜王朝之第三世王,是印度政治史上、文化史上之關健時代。據《大唐西域記》載,時值佛陀入滅后四百年,即公元一世紀左右。他繼阿育王之后支配全北印度。在印度佛教史上,與阿育王并稱為護持佛法之二王。。他開始信奉瑣羅亞斯德教,不信罪福,輕侮佛法。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王征服中印度華氏城,和議時要求華氏城賠償九億金寶,馬鳴大師在摩竭陀國華氏城傳教,信者極眾,華氏王以馬鳴菩薩及佛缽代替,王十分高興,于是迎請馬鳴回國,并受馬鳴善薩之感化始歸依佛教,后來對佛教盡力護持,建立說一切有部之寺院,并召集脅尊者、世友、法救、覺天等五百圣眾,于迦濕彌羅結集三藏(經、律、論佛典)。在其統治的時期,月支國高僧輩出,佛教得到普遍的弘傳,有力地促迸了大乘經典的編纂。

  旃檀藏王又作罽膩迦王、旃檀罽呢吒、罽膩伽王、壇罽膩吒王、割尼尸割王、迦膩瑟吒王。

 

 



第捌尊

施幢無垢尊者

  施,布施;幢,名馱縛若,又稱計都,絲織之旗幡。置于佛前,藉以表麾群生,制服眾魔;無垢,指清凈而無垢染。施幢無垢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施幢無垢尊者虔誠地歸依佛法,對佛陀極為尊敬,他一方面布施一面旗幡于佛前,以贊述佛法,另方面又謹守戒律,刻苦修習,已臻于清靜無染、佛性純潔的境界,證得阿羅漢果。

 

 



第玖尊

憍梵波提尊者

  梵波提,號牛相比丘。

  他精通佛法,德行高尚。曾受舍利弗之指導。據云:他在過去世,因摘一莖之禾,有數顆谷粒墮地,遂于五百世中受生牛身,所以還遺留有牛之習性,食后常如牛之虛哺咀嚼,故有“牛相比丘”之稱。由于其態度純重,因而表現恬淡無爭之寬宏氣度。佛陀憐憫其常遭人毀謗,而墮于眾苦,乃命住仞利天宮尸利沙圓修習禪定。佛陀入滅后,迦葉等諸尊者結集法藏時,遣人至天宮將其迎回,尊者始知世尊及舍

  利弗等已入滅,未久,亦歸寂。

  梵波提,又作憍梵跋提、笈房缽底、伽為拔帝、伽梵波提、伽傍簸帝、迦為拔抵、憍恒缽、房缽底。意譯為牛跡、牛司、牛主、牛王、牛呞、牛相。

 

 



第壹拾尊

因陀得慧尊者

  阿若,意為了解,或譯初知、已知、了教、了本際、知本際、無智;憍陳如,為其姓,意為族者。《佛所行贊轉**品》:“以彼知法故,名阿若憍憐”。

  尊者最初乃是佛陀為太子時的五位侍從之一。太子命名時,他斷言太子將會成佛。據《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五載,悉達多太子出家求道之初,他與其他四位侍從奉凈飯王之命,親伴苦行之太子在林中修道。后見太子廢苦行,遂與其他四人離去。佛陀成道后,于鹿苑初轉**,向他們講四諦法。成為佛陀所度五比丘之一。乃佛陀最初之弟子。據《增一阿含經·弟子品》載,他為佛陀聲聞弟子之一,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圣眾,不失威義,為最早受法味而思惟四諦者,他成為比丘后的事跡不詳,僅知在教團中為最長老,常居上座之位。

  于佛弟子中最先第一悟。

  阿若憍陳如,又作阿若多憍陳如、阿惹憍陳如、阿惹憍鄰、阿若拘鄰、阿若俱鄰。或作憍陳如、憍陳那、拘鄰若、枸鄰、俱鄰、居鄰、居倫等。



第壹拾壹尊

迦那行那尊者

  迦那行那尊者,佛祖的聲聞弟子。“迦那”為其名。“行那”,意為在逆境中,于所學諸法不得不失,不來不去,心身安住無所動,是一種好品德。

  佛教戒律規定,僧眾必須著僧衣,免冠露頂。據《舍利弗問經》載:尊者為比丘時,曾外出化緣,行至一個名叫大林的村落時氣候突變,酷寒無比,耐寒的鳥獸悉被凍死。值此危難之際,他內著僧衣,外罩俗衣,方免于一死。他能于困境中知道權便,盡管身著俗衣,然身心安住,佛教信仰豎定不移,尊者具有上述品德,故稱“迦那行那”。



第壹拾貳尊

婆蘇槃豆尊者

  婆蘇槃豆尊者,俗稱世親菩薩。古印度羅閱城人,姓毗舍。舊譯作天親,乃世人親近供養之意。為無著菩薩之同母弟,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之第二十一祖。

  尊者父光蓋,母嚴一,家富無子,父母乃禱佛塔求子,一夕,母夢吞明暗二珠,覺而有孕,后一月果產一子,即尊者。年十五,禮光度羅漢出家,感毗婆訶菩薩為其授戒。未師事闍夜多之前,常一食不臥,六時禮佛,清靜無欲,為眾所歸。闍夜多欲度之,乃對眾云:“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我不知足,亦不貪欲。心無所希,名之曰道。”他聞其說,遂發無漏智,后繼闍夜多衣缽,宣通佛經,廣化眾生,行化至后那提國時,付法予摩奴羅,跏趺而逝。

  又據考證,世親有同名之二人,即著《俱舍論》之世親和無著之弟世親。之所以將二人混同,系因真諦所譯之《婆藪槃豆法師傳》之載,以二人為一人。

  婆蘇槃豆,又作婆槃豆、筏蘇槃豆、筏蘇畔徒、婆藪槃頭、婆修槃頭。



第壹拾叁尊

法界四樂尊者

  法界四樂尊者即天臺慧思(515--577) ,南北朝時代之高僧。武津(河南上蔡)人,俗姓李。世稱南岳尊者、思大和尚、思禪師。為我國天臺宗第二代祖師(一說第三祖)。

  尊者自幼歸佛樂法,心愛《法華》。曾持經入墳冢中讀誦,讀畢深受感動,對經涕泣,于夢中受普賢菩薩摩頂戒,頂上遂隆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師事天臺初祖慧文禪師,得授觀心之法。曾因慨嘆虛受法藏,放身倚壁,遂豁然大悟,深得法華三味。他最早主張佛法之衰微即未法時期,故確立對阿彌陀佛與彌勒佛之信仰。注重禪法之踐行,亦注重義理之推究。

  北齊天保五年(554),尊者至光州、不分遠近,為眾演說,長達十四年之久。又,尊者于河南南部之大蘇山傳法于智顗,智顗大師之眾門弟子中最為杰出者。陳代光大二年(568)始入湖南衡山(南岳),悟三生行道之跡,講筵益盛,鼎止十年,遂有“南岳尊者”之稱。山中常有瑞兆顯現,天童為之侍衛。曾受到宣帝禮遇,尊稱“大禪師”。太建九年,言“佛來迎我”,晏然而化,世壽六十三。

  著作有《法華經安義》一卷、《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二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南岳思大禪師立誓愿文》一卷。



第壹拾肆尊

優樓頻螺尊者

  優樓頻螺尊者,本名摩訶迦葉,又叫摩訶迦葉波。梵語“摩訶”意為“大”,故又稱為大迦葉。為三迦葉之一。尊者善行頭陀,熱心供養僧伽,被稱為“頭陀第一”。“供養第一”。

  尊者生于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郊的一個婆羅門家庭。后信奉佛教,歸依佛陀。在十大弟子中,以嚴格遵守頭陀行而著名。“頭陀行”是古印度的一種苦行,修行者必須行腳、乞食、露宿,禁止各種欲望,即通稱的苦行僧。據說有一次佛陀曾勸他,年紀大了,不必再豎持苦行,被婉言謝絕。

  相傳佛陀在靈鷲山為眾弟子說法,有大梵天王獻金色波羅花表示敬意。佛陀拈花示眾,眾弟子不知何意,只有尊者當下破顏微笑。于是佛陀高興地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于摩訶迦葉。中國禪佛教以心傳心、“拈花微笑”的典故即出于此。佛陀圓寂后,他召集各地長老,主持了佛教史上第一次結集,由阿難誦出經文,優婆離誦出律典,整理誦出釋迦以往的教導,使大家明確遵守。從而使佛教經典得以保存流傳。“據說他后來隱身于王舍城郊的雞足山中,等待將來彌勒佛降世時,再出世轉交佛陀遺留的衣缽,協助彌勒佛教化眾生。在佛十大弟子中,他與阿難被稱為”二賢者“,常被安置在釋迦佛像的兩邊。

  優樓頻螺,意譯作木瓜林,因在林下修道而得名,此尊與第099尊法藏永劫尊者為同尊,可互參。



第壹拾伍尊

佛陀密多尊者

  佛陀密多,古印度提伽國人,姓毗舍羅。著名禪師,為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九祖

  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傳法正宗記》卷二、《佛祖統記》卷五等載,尊者德厚而具大智慧,受佛陀難提(付法藏第八祖)付囑,善巧方便度化眾生,摧滅異學。其時,國王崇信外道,輕毀佛法;師自持赤幡,行于王前,經歷多時,王始召之,尊者至王所,求與外道對論,以無方論屈服對方:復與王論義,挫其邪心,令信正法;又教化尼乾子,令其弟子五百人歸佛。后付法予脅比丘而示寂。又據《婆藪槃豆法師傳》載,尊者為世親之師,(2640 下)著有《五門禪經要用法》。

  佛陀密多,又作伏馱蜜多、佛陀蜜多羅、佛陀蜜,意譯覺親。此尊與第048尊為同尊,可互參。



第壹拾陸尊

那提迦葉尊者

  那提迦葉,為三迦葉之一。迦葉,意譯飲光,因其通身光炎,能映余光,使不現,故名飲光;那提為河名,尊者在河邊生,故以為名。

  尊者即優樓頻螺迦葉之弟,伽耶迦葉之兄。據《增一阿含經》卷十五、《佛本行集經》卷四十、《過去現在因果經卷》四等載,尊者初為事火外道,領三百弟子住尼達禪河下游。其時,佛陀成道,游化苦行林,度其長兄,那提遂與其弟共率弟子歸佛入道。據稱,尊者習意寂然,降伏結業,精進修行。

  那提迦葉,又作難提迦葉、曩提迦葉、捺地迦葉波,略稱那提。那提,意譯江、河、治恒。故或梵漢并舉為江迦葉。河迦葉、治恒迦葉。



第壹拾柒尊

那延羅目尊者

  那延羅目尊者為過去世佛,早于佛陀之前出世,弘傳教法。涅槃后有住持大塔

  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十七載,佛陀曾對弟子們說:那延羅目等過去諸佛的住持大塔,是現在佛、菩薩、弟子依止處。以往的菩薩都盡心護持,現在我等也要恭敬地護持供養。無論現世抑或來世,眾弟子都要以塔寺為住處,護持供養,永志不忘諸佛的教法。過去諸佛的寺塔遍布四天之下,眾佛弟子在四天之下居住,在四天之下弘揚佛法,傳播教義,猶如法雨普降,充滿世界。

  那延羅目,又作那羅延窟。



第壹拾捌尊

佛陀難提尊者

  佛陀難提尊者,古印度迦摩羅國人,被禪宗尊為西天二十八祖中第八祖。

  尊者頭有肉髻,辨材無礙,以慧解善說勝服當世。據《景德傳燈錄》等書載,七祖伐蘇蜜多來該國說法,佛陀難提要求與他論義,伐蘇蜜多說:”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佛陀難提聽罷大為欽服,說:”我愿求道沾甘露味。“伐蘇蜜多便將他剃度而授具足戒,付正法眼藏于他。佛陀難提受教出家后,率徒眾四處弘傳佛法。行至提伽國城毗舍羅家時,見屋舍上有白光上騰,知有圣人,求家主施舍侍者,家主遂舍令其子出家,是為伏陀蜜多。佛陀難提將法眼藏付囑于伏陀蜜多,偈曰:”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伏陀蜜多則以偈贊曰:”我師禪祖中,當得為第八。法化眾無量,悉獲阿羅漢。“其時佛陀難提即現神變,然后恢復本樣,儼然端坐,歸于涅槃。涅槃后,眾人塌造寶塔葬其全身。

  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五載,彌遮迦以正法付尊者,令其流布勝甘露味,尊者轉大**,摧伏魔怨,然后付法予佛陀蜜多。另據《寶林傳》載,佛陀蜜多從尊者受法,尊者從婆須蜜受法,婆須蜜從彌遮迦受法。



第壹拾玖尊

末田底迦尊者

  末田底迦尊者,阿難兩弟子之一。印度陀頗羅人,異世五師之一。相傳為阿難之最后弟子,付法藏之第三祖。末田,中之意;地那,日之意。因出家于日中之時,又因受戒于水中,故時人稱為日中、水中。

  據《阿育王傳》卷四《摩訶迦葉涅槃因緣》載,尊者于阿難入滅時,在恒河中受戒,證得阿羅漢。又據《付法藏》卷二所載,阿難弟子中有末田提與商那和修二人得阿難之付法藏。然依《阿育王經》卷七則謂阿難弟子為末田地,商那和修則為末田地之弟子。如此,由摩訶迦葉至優婆毛鞠多,師資相傳凡五人,故異世五師之稱。

  尊者曾赴迦濕彌羅國降伏龍王,弘傳正法。尊者游化迦濕彌羅國之緣由,據《阿育王傳》卷四載,系因阿難之遺命。《善見律毗婆沙》卷二等載,阿育王迎帝須行第三次結集后,派遣諸師至邊境諸國興立佛法。尊者至迦濕彌羅國,降伏龍王,為大眾宣說”讀譬喻經“,令八萬眾生得道、千人出家。佛陀升天后,他施展神通,將一巧匠送上兜率陀天見佛祖儀容,返回后造像供奉,據稱,是為民間寺院供奉佛像之始。

  末田底迦,又作末田、末田提、末田地、末田地那、末田鐸迦、未彈地、摩禪地。



第貳拾尊

難陀多化尊者

  難陀,譯作”善歡喜“,亦名”牧牛“。

  據說,尊者曾問佛陀牧牛十一事,知道佛陀具一切智,遂出家,修得阿羅漢果。他非常聰明,且聲音美妙。據《根本律》載,曾使五百比丘證得阿羅漢果。《薩婆多論》還說明了難陀與此五百比丘尼的前世因緣:”往昔惟衛佛出現于世。為眾生說法,彼佛滅后,有王起牛頭栴檀塔,種種莊嚴。此王有五百夫人,供養此塔,各發愿言:‘愿我等將來從此王邊而得解脫。’爾時王者,今難陀是;爾時五百夫人者,今五百比丘尼是。以是本愿因緣。故應從難陀而得解脫。“尊者以其美妙的聲音說法,度化世人。

  難陀,又作難鐸迦,意譯曰善歡喜。又名牧牛,稱牧牛難陀。注釋掉的

第貳拾壹尊

優婆鞠多尊者

  優婆鞠多尊者,阿育王時僧人。禪祖尊為西天第四祖,異世五師之一。以阿育王之帝師而知名,為中印度摩突羅國鞠多長者之子。

  尊者性慈敏聰慧,具辨才。十七歲出家,付法藏第三祖商那和修知是法器,乃教以系念之法;若起惡心,則于左邊著黑石;若生善念,則于右邊著白石。優婆鞠多依教授念,最初黑石多,漸漸黑白石相等,至滿七日唯見白石時,商那和修遂為說四諦法,優婆鞠多當下證得須陀洹果,又觀諸法苦、空、無常,證得阿那含果,至二十歲出家受具足戒時,證得阿羅漢果。

  其時阿育王聞尊者于摩突羅國優留曼荼山之那羅拔利阿蘭若處為眾說法,欲往觀之,尊者以其居處狹隘,遂率眾一萬八千人至華氏城為王說法。曾為阿育王作偈:”三寶值遇難,王應常供奉,世尊付法藏,于王及我等,當守護佛法,為攝受眾生。“并告之佛陀諸舊跡。指示起塔供養,并建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難等諸大弟子之塔以供養之。據傳,阿育王因此于世尊經歷諸圣地建塔,共造八萬四千塔,弘揚佛法。

  據《阿育王傳》卷三載,佛陀曾于摩突羅國時對阿難言”我百年后,摩突羅國有鞠多長者之子名優婆鞠多,教授禪法。弟子之中最為第一,雖無相好,化度如我。“優婆鞠多大弘法化,度眾無數,化緣事畢,付法于提多迦,遂取滅度。《俱舍論光記》,卷五,謂尊者著:《理目足論》。

  據考,目犍連子帝須即阿育王之師,與優婆鞠多或為同人。優婆鞠多,又作憂波鞠多、優波笈多、優波崛多、鄔波鞠多、優波鞠提、優波鞠、優波崛。略稱崛多。意譯作大護、小護。



第貳拾貳尊

僧迦耶舍尊者

  僧迦耶舍尊者,為北印度迦濕彌羅國著名論師,西天二十八祖中之第十八祖。

  據《因明大疏》卷一載,尊者為部派別佛教時代之論師,尤擅長于說一切有部(即薩婆多部)之論典,及因明(論理學)、聲明(文字、音韻、語法之學)等學問。據《因明入正理論后序》《因明入正理論疏》卷上載,玄奘赴西天求法時,在迦濕彌羅國法救論師寺曾遇到他,他在因明方面熱心幫助玄奘,為他詳細講解詮釋,使玄奘受益良多。

  僧迦耶舍,又作僧伽耶舍,意譯曰眾稱。此尊與第040尊同尊。



第貳拾叁尊

教說常住尊者

  教說常住尊者,當即為說法尊。

  具有憐憫之心,有慈悲利益萬物之志,不忍讓眾生陷入世俗之煩惱,立志要用自己的所有智慧使眾生獲得佛果。因此,他常住于世間,為大眾說佛法。

  大乘佛教主張,僧人不僅要求得自身的解脫,同時還必須廣施慈悲,普度眾生。其八正道之第四修行法為”正業“即要修行佛法的人不失時機地教化世間的一切眾生,幫助他們脫離世俗的憂煩苦惱,皈依佛教,升往凈土。《華嚴經探玄記》卷十二有”說法尊“,尊者具有憐憫之心,有慈悲利益萬物之志,不忍讓眾生陷于世俗煩惱。他立志要用自己的所有智慧使眾生獲得佛果,因此,他常住于世間,為大眾講說佛法。



第貳拾肆尊

商那和修尊者

  商那和修尊者又稱舍那婆斯,與末田底迦為阿難兩大弟子。為西天付法藏二十八祖中第三祖。佛教第一次結集時。受阿難指派,往古印度中部地區弘揚佛教。

  據《景德傳燈錄》卷一、《付法藏因緣傳》卷二等載,尊者系突羅國人,姓毗舍多,在胎六年而生。在阿難處受八萬四千法藏,悉憶持之,又游化諸方,于摩突羅國曼陀山化二龍子,于彼處營建僧住處,至黑罽賓現龍奮迅定等五百三味,化度優波鞠多及其弟子,后飛騰虛空作十八變,而入涅槃。時為周宣王乙未年。又彼由前生愿力,于處母胎至入涅槃期間,常著商那衣,未嘗脫卻,因而得名。此蓋基于梵語,音譯商那、奢那、設若迦、奢搦迦、意譯大麻;音譯和修、意譯為衣而來者。按巴利文大史浮陀、三菩伽、參復多、意譯已生。嘗與離婆多等共詣毗舍離城,阻跋耆比丘之倡十事非法。

  商那和修,又作舍那婆數、舍那波私、舍那和修、舍那婆斯、奢搦迦、商諾迦縛娑。意譯胎衣、自然衣、麻衣。



第貳拾伍尊

達摩波羅尊者

  達摩波羅,譯作護法。六世紀印度達羅毗萘國建志補羅城人,為該國大臣之子。印度十大論師之一。

  尊者自幼崇信佛法,于數百里外的寺院出家為僧。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載,時佛教衰微,國王崇奉外道,特地請來一位外道論師與寺中僧眾進行辯論,如外道論師獲勝,將禁止佛教流行。僧眾害怕失利,無人出場。值此危難之際,尊者挺身而出與外道辯論,一舉獲勝。結果使外道論師皈依佛教,進一步擴大了佛教的影晌。尊者博學弘遠,與清辨菩薩爭有空之義,造世親菩薩唯識論三十頌之解釋,而弘其正宗。極大乘佛教瑜伽唯識之旨,被視為印度佛教十大論師之首。曾住持印度那爛陀寺,玄奘曾從其弟子戒賢為學。



第貳拾陸尊

伽那迦葉尊者

  伽耶迦葉尊者為三迦葉之仲。生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之伽耶近郊。伽耶,城名,意譯為象城,位于尼連禪河邊,離菩提場不遠。據《法華經·涌出品》:”如來為太子時,出于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于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善提“。因伽耶伽葉一直在此城修道,以其所住城為名。

  尊者為佛陀之弟子。即優樓頻螺迦葉及那提迦葉之弟。據傳說,尊者昔日曾為外道論師,其人事火,收有五百弟子住在伽耶城中。如來教化于此,與兄優樓頻螺那提伽葉(即第十六尊者)合謀陷害佛陀不成,方知佛法宏大,即舍邪歸正,率眾弟子皈依,終得羅漢果。

  伽耶迦葉,又作迦夷迦葉、竭夷迦葉。



第貳拾柒尊

定果德業尊者

  定果德業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因以修禪定而生出一切功德,故號定果德業。學修禪定,收攝散亂情思,見性悟道。使自己的心智與佛的真智融為一體,俱照萬物,使自己的俗身轉化為法身,以修得的佛智與神通普濟眾生,建立無量功德。

  尊者遍謁諸佛賢圣,學修禪定,通過修禪而書攝散亂情思,清凈心性,滅障塵障,觀照事理,見性悟道而顯現佛的真智。隨心所欲地變化出種種形象。其建立的所有功德,皆源于禪定。



第貳拾捌尊

莊嚴中天在線尊者

  莊嚴中天在線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在佛教經典中,”莊嚴“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一是具德義,一是衣飾義。也就是說,以善美飾國土,以功德飾衣身曰莊嚴。尊者達到了莊嚴與中天在線的統一。其佛性的修煉達到了完善的境地。其中最常用的是裝飾美盛、端正尊嚴之義。端正尊嚴不僅體現在外在的形象上,更重要的是指內在的品德;內由外顯,只有具備高尚的品格,才能真正呈現莊嚴的面相。”憂“是指憂愁煩惱,這是應該加以摒棄的,否則就會如《智度論》卷二所說,”心沒憂海,不能自出“。尊者刻苦修習禪定,不僅自己擺脫俗世的憂惱,還盡力將眾生之心從”憂海“中拯救出來,他莊嚴的面相正是為了向眾生昭示擺脫憂惱之后的靜謐平和的心理境界。



第貳拾玖尊

憶持因緣尊者

  憶持因緣尊者即僧護。為舍利弗弟子。

  《因緣僧護經》載,有五百商人崇奉佛教,出海貿易時將僧護邀請到商船上,以便在航程中為高人講經。他講經的聲音驚動了海龍王,龍王遂祈請他到龍宮為龍子講經,他應邀入海,為龍眾講解《四阿含經》商船返航時龍王父子將他送回航船,同回大陸。將近海岸咐,僧護又與五百商人失散,乃只身來到地獄,歷見五十三地袱,見眾生隨各自之罪業而受苦,之后,他又來到五百仙人處,將地獄眾生拔度出苦難境地。歸而問之于佛陀,佛陀為他講解因緣善惡之道,尊者牢記在心,并廣為大眾解說。得證阿羅漢果。



第叁拾尊

迦那提婆尊者

  迦那提婆尊者,龍樹弟子。迦那,一目之意。被禪宗尊為第十五祖。

  據《傳法正宗記》卷三載,尊者乃公元三世紀左右人,為南天竺婆羅門出身,或謂執師子國人。博識淵覽、才辨絕倫。嘗挖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后又自挖雙眼以回施大自在天,故以為名。初謁龍樹,龍樹令弟子以滿缽水置于前,尊者即以一針投入水中,兩人欣然契合。出家為龍樹弟子,以智辯著稱,后游歷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劍,調伏外道,度人百余萬。后以構怨,為外教之徒所刺,遣偈:”諸法本空,無我無所;無有能害,亦無受者。“《寶林傳》卷三、《祖堂集》卷一、《景德傳燈錄》卷二等,亦載其事跡。著有《百論》二卷、《廣百論本》一卷等。

  迦那提婆,意譯作單眼提婆。又作提婆、圣提婆、圣天。



第叁拾壹尊

破邪神通尊者

  破邪神通,意譯為賢愛。名跋陀羅縷支。西印度人。

  尊者對論法透徹貫通,學風淳樸,戒行嚴格,且心懷慈悲。以其摧破外道的邪論而受人尊敬,當時,摩臘婆國有一大慢婆羅門,遍覽群書,通曉各種宗教理論,他有弟子數千,受到本國國王的敬重,國中百姓也莫敢怠慢。然而大慢婆羅門詆毀佛教,并辱慢佛祖雕像。尊者聞知此事,遂長途跋涉,找婆羅門辨論是非。摩臘婆國王主持論場,他理正法圓,清辨若流。大慢婆羅門理曲詞窮,辨論失敗。按理辨論失敗者當依法處斬,尊者以慈悲為懷,請求國王敕免其罪。國王免去死罪,下令其騎驢游城,以宣告他辨論失敗。婆羅門當眾受辱,憤郁而吐血。據《大唐西域記》卷十一載,尊者聽到婆羅門患病,前去安慰探望,婆羅門仍執迷不悟,破口大罵,并誹謗大乘佛教。這時,天地憤怒,大地開裂,將慢婆羅門從地穴墮入十八層地獄。



第叁拾貳尊

堅持三字尊者

  堅持三字尊者即晉代僧人慧遠。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寧武附近)人。三字即”阿彌陀“,意譯”無量壽“。

  尊者生于仕宦之家少時即隨舅父令狐氏博覽六經,尤善《老》、《莊》。后慕名投奔道安,聽道安講解《般若經》,豁然開悟,嘆”儒道九流,皆糠紕耳。“出家后,在前往廣東羅浮山途中,路過潯陽(今 江西九江),”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便駐錫于此。初住西林寺,后弟子日益增多,刺史桓伊又為修東林寺;以后一直沒有離開。著名典故”虎溪三笑“即發生于此。他最主要的貢獻是創立了佛教凈土宗。倡導彌陀凈土法門,宣稱專念阿彌陀佛名即能往生凈土。奉行念佛三味。即以修定坐禪,息心忘念,心注西方,觀想念佛,為通往西方凈土的修行方法。傳說曾邀僧俗18人(”十八賢“)結成”白蓮社“,于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共期往生西方佛國凈土極樂世界。因此被尊為凈土宗初祖。這種修行方式筒便易行,吸引力極大,因而迅速流傳開來。并弘傳至日本,現在,日本凈土宗亦以尊者為始祖。八十二歲時圓寂。著有《法性論》等。



第叁拾叁尊

阿□樓馱尊者

  阿□樓馱。甘露飯王之子,佛陀之堂弟,十大聲聞弟子之一。傳說他出家之初,因懈怠貪睡受責,后立誓不眠,精進勤勉,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人稱”天眼第一“。

  據載,他曾于過去時施舍了幾頓飯給辟支佛,從那時起,五十劫來亭盡天上人間的無勝妙樂。現在劫降生為甘露飯王之子,佛祖得延民佛后,他出家為僧,學習佛法。然出家之初,懈怠貪睡,受到佛祖呵責。后立誓不眠,七日七夜不睡眠,至使眼睛一度失明。從此以后,他精進勤勉,得天眼通,能見天上地下六道眾生,人稱”天眼第一“。佛陀寂滅后,他勸導眾弟子收斂悲慟,努力于佛教事止,并讓佛陀的金棺停留七日,以滿足諸天神要求供養的心愿。

  阿□樓馱,又作阿那律、阿樓馱,意譯如意無貪。



第叁拾肆尊

鳩摩羅多尊者

  鳩摩羅多尊者,據《大唐西域記》載,生于呾叉始羅國。時人以”日出論師“尊稱之,而與馬鳴、龍樹、提婆并號”四日照世“。制論凡十數部,并盛宣行,被尊為經部本師,付法藏第十八祖,禪宗第十九祖。據《付法藏因緣傳》卷六載,尊者自幼聰慧,有”美名童子“之稱。后出家從僧伽耶舍受法。初于呾叉始羅國著述諸論,后至朅盤陀國專事教化,平生浸淫佛教典籍,極其玄旨”立正法,摧邪見,高論清舉。其后付法于阇夜多。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一《訶梨跋摩傳》等,尊者為罽賓之小乘學者,屬薩婆多部,系《成實論》作者訶梨跋摩之師。生卒年月,應在龍樹與世親之間,即于公元三世妃之未。著述凡十數部,《日出論》《結發論》《喻鬘論》、《癡鬘論》、《顯了論》等。

  鳩摩羅多,又作鳩摩暹多、鳩摩羅陀、鳩摩羅馱、矩摩邏陀、拘摩羅邏多、究摩羅陀。意譯作童受、童首、豪童、童子。



第叁拾伍尊

毒龍皈依尊者

  毒龍皈依尊者,本名瞿波羅。意譯牧牛人。曾為毒龍,故以為名。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佛陀在世時,古印度那揭羅曷國有一牧牛人,每日向國王供應乳酪。一次獻乳酷時有失禮儀,遭到國王的譴責。牧牛人心懷忿恨,供奉鮮花祈禱神靈,發愿來世變作龍王,摧毀京城,殺害國王及其臣民,發愿畢,以頭觸石,氣絕身亡。不久,牧牛人轉生為大龍王,住在那揭羅曷城西南石嶺的洞穴里。龍王飛出洞穴,欲荼毒生靈。佛祖聞知,運用法力。降伏其心。龍王皈依佛教,并發誓永不殺生,扶持佛法,供養佛陀弟子。佛祖再施神力,將自己的身影留在龍洞石壁上,對瞿波羅說:我的影像具有慈悲神力,當你憤怒而毒心萌動時,靜觀影像。毒心自然消失。據載,石壁佛影成為佛教圣跡,獲阿羅漢果。



第叁拾陸尊

同聲稽首尊者

  同聲稽首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稽首,梵語畔彈南(又作婆南、伴談、伴題等)的意譯,也譯作敬禮、禮拜、歸命,即以頭觸地表示極度禮敬,所謂同聲稽首,即一邊稱頌佛陀名號,一邊行稽首禮。

  尊者深知自己既生為凡夫,或因三業而生罪,或眾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籍外境起于染著,罪過無量,于是決心徹底懺悔,禮敬三寶,廣植福田。尊者不分日夜,口為是念,身為是作,終滅無量罪,成羅漢果。



第叁拾柒尊

毗羅胝子尊著

  毗羅胝子尊者,名刪阇夜。是古印度苦行六外道之一,所以只稱其母名。

  佛教認為,世間眾生的一切苦樂,都是過去世的因果報應。據《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維摩經·弟子品》等載,尊者為外道六師中之第三師。苦行外道,淘槽飲汗,拔發灰身。經生死劫數間,自盡苦行,認為苦行如縷丸轉于高山,縷盡自止一般,因此,解脫要順應自然,既然過去世做了惡事,就要接受苦果的報應,待八萬劫苦果受盡,自然就能獲得解脫。后歸依佛教,成阿羅漢果。



第叁拾捌尊

伐蘇蜜多尊者

  伐蘇蜜多尊者全名世友。世又是天名,與天為友,故名世友。佛滅后四百年出世,娑婆四評家之一。迦膩色迦王在迦濕彌羅國結集薩婆多部之三藏時,他為五百賢圣的上座。北天竺國人,姓頗羅墮。

  尊者常穿干凈衣服,手執酒器,游蕩于大街,或吟或嘯,人謂之狂。彌遮迦(二+八祖之第六祖)行腳至此,尊者上前問曰:“師何方而來,欲往何所:”彌遮迦曰:“從自心來,欲住無處。”他又問:“師還識我否:”彌遮迦告訴他:“我師提多迦說:世尊曾游北印度,語阿難:‘此國中吾滅后三百年,有一圣人,姓頗羅墮,名婆須密,而于禪祖當獲第七。’世尊記汝,汝應出家。”尊者于是投酒器而出家,四處云游,宣揚佛法。行至迦摩羅國時,遇到佛陀難提,將其剃度,并付正法眼藏于他,說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說畢即入慈心三昧,其時梵王帝釋及諸天眾俱來禮敬,尊者從三味起示昧,示涅槃相。佛陀難提即于本座起七寶塔以葬全身。(五百羅漢)

  伐蘇蜜多,又作筏蘇密呾羅、婆須密等。



第叁拾玖尊

阇提首那尊者

  阇提首那,譯作“愿勇”。《涅槃經》所說十仙之一。

  尊者曾為古印度外道十大仙人之一,入山苦修,獲得外道果位,具有五種神通力。據《成唯識論了義燈》卷二本、《慧琳音義》卷二十六等載,阇提首那曾造《三彌叉論》。三彌叉意譯為“觀察”,又稱二十五諦,按照二十五諦修練,以求獲得智慧。執著涅槃是無常,所說屬于邪見外道。據《涅槃經》三十九載,佛陀志尊者論議二+五諦與佛法的優劣,尊者理屈詞窮。佛陀為說四真諦法,即得正見而皈依佛法,由憍陳如《參見本書第1尊)為之剃發,下手時須發與煩惱俱落,于坐處得阿羅漢果。



第肆拾尊

僧法耶舍尊者

  僧法耶舍尊者,即僧邠耶舍,意譯眾稱,又作伽耶舍多、僧邠耶奢。著名論師,為僧伽難提之弟子,鳩摩羅多之師,西方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根據禪宗排列的西天傳法世系,十六祖羅睺羅傳十七祖僧伽難提,僧伽難提傳十八祖伽耶舍多,伽耶舍多傳十九祖鳩摩羅多。但也有另外的說法,即十八祖為僧邠耶奢。《摩訶止觀》卷一:云“法付羅睺羅,羅識鬼名書,降伏外道:法付僧邠耶奢,奢游海見城說偈,據《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一之一:”法付僧邠耶奢,奢游海畔,見有一城,詣城乞食,而說偈云:‘行為第一苦,饑為第一病,若能見法實,則得涅槃道。’城主于是請進與食。因見二鬼,昔是兒婦,由彼慳貪,我乃誓云:見汝受報。復見一城,共食齊整,食竟即以其缽相擲,火起燒身,于客惜食,故致斯苦。“尊者是一位云游弘揚佛法的高僧。此尊與第022尊同尊,可互參。第肆拾壹尊

悲察世間尊者

  悲察世間尊者,即地藏菩薩。梵名乞叉底蘗沙,據《地藏十輪經》講,由于此菩薩”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所以稱為地藏。密號悲愿金剛。

  據《地藏菩薩本愿經》載;地藏菩薩曾受佛陀的囑托。要在佛陀滅度后、彌勒佛降誕前的無佛之世留住世伺,教化眾生,度脫六道眾生。并發誓”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念誦其名號,禮拜供奉其像,能得到無量功德的救濟。

  安徽九華山是其說法的道場。據說唐代有新羅國(今朝鮮)僧人金喬覺泛舟航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迭起,于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后來,又得人捐助,修佛寺、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后被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因此九華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成為與普陀、五臺、峨眉齊名的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中國佛教寺院中,一般菩薩為天人相。而地藏菩薩則多為光頭或是頭戴毗盧冠、身披袈裟的出家僧形。據《地藏菩薩儀軌》等載,此是因為他在無佛的”五濁惡世“(即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濟渡眾生,為了使眾生能深信因果,尊敬三寶(即佛、法、僧)之故。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廣為流行。每年農歷七月三十,即傳說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前來朝拜的佛教徒摩肩踵足,絡繹不絕。



第肆拾貳尊

獻花授記尊者

  獻花授記尊著,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獻花,即獻花座印,據《立印軌》介紹,此種手印”名金剛蓮花,定慧鞭蓉合,水(無名)火中俱散開,猶如蓮花葉,二風頭屈附火初節之側住,奉諸佛菩薩。“授記,亦即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將來必當作佛之記別。尊者對佛法信仰堅定,每日皆結跏趺坐,以獻華座印言禮敬諸佛菩薩,因此功德;蒙佛授記,將來當為佛。



第肆拾叁尊

眼光定力尊者

  眼光定力尊者,稽諸史實,實無其人。

  尊者眼放光明,遍觀十方世界,目光所觸,使愚者生智、癡者復慧,破除世俗的憂愁、煩惱及憤怒等種種亂想,使善良眾生入于清凈福德之道。尊者既能施惠于蕓蕓眾生,亦能驅除世間邪惡。其灼灼目光能摧除惡魔、降伏惡鬼、令外道皈依,惡跡昭著者心生恐懼,大漸大愧而痛改前非。



第肆拾肆尊

伽耶舍那尊者

  伽那,仙人名;舍那,乃盧舍那(佛名)之略,即盧舍那佛身之意。伽耶舍那,意即(毗)盧舍那佛之尊身。當即伽耶舍多,摩提國人,姓郁頭蘭。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八祖。

  據說其母夢大神持鑒而孕,凡七日而生,肌體瑩如琉璃,自然香。西天二十八祖之第十七祖僧伽難提率徒眾行化至此,忽有涼風吹來,令人身心悅適,僧伽難提說:”此道德之風也,當有圣者出世,嗣續祖燈乎!“于是與徒眾在山谷中尋覓,找到了手持圓境的伽耶舍多。出家后,一次聞風吹銅鈴聲,僧伽難提問:”鈴鳴耶,風鳴耶?“答:”非風非鈴,我心鳴耳。“問:”心復誰乎?“答:”俱寂靜故“僧伽難提遂付正法藏于他,說偈日:”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明。干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說畢踴身虛空現十八種種變,化火光三味自焚其身。眾以舍利起塔供奉,尊者惡業滅盡,功德圓滿,得阿羅漢果。



第肆拾伍尊

莎底比丘尊者

  莎底,意譯為吉祥。

  佛陀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一新出家不久的比丘名莎底,為園內僧眾燒水沐浴。據《佛說大金色孔雀王咒經》載,他正劈柴時,一條黑蛇從朽木孔穴竄出,咬傷其右腳拇指,蛇毒沿血脈向全身四溢,他兩眼上翻,口吐涎水白沫,昏絕于地,阿難見狀,急往佛陀處,以額著地,向佛行禮,請教解救方法。佛陀說,我有大孔雀明王咒,威力極大,能除一切諸毒、災難、恐懼、煩惱,保護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獲得安樂,阿難用咒語依法救治。吉祥獲救后,潛心學佛,終得正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
說佛百科(連載)佛陀的十大弟子
初禪有五種妙境 你進入了哪種境界?
提婆達多的一生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各有所長
五百金身羅漢圖【帶注釋】(下卷)_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萍乡市| 农安县| 阳江市| 奉节县| 泾阳县| 友谊县| 泊头市| 台江县| 宁津县| 家居| 西华县| 定西市| 泸定县| 新疆| 沧源| 喀喇沁旗| 临澧县| 革吉县| 北辰区| 辽阳县| 武汉市| 巴中市| 贡嘎县| 宁蒗| 河曲县| 东至县| 洛宁县| 汕头市| 宁阳县| 始兴县| 德兴市| 长沙县| 阳西县| 和政县| 大同县| 阳原县| 司法| 高雄市| 游戏| 安平县|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