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土地制度主要存在有三種形式: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
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是由封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土地的一種制度。它是封建社會時期土地制度的一種特殊形式,一般只存在于一個封建王朝的初期,如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等。這種土地制度在封建王朝初期起著調整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矛盾的作用。但到了這個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封建政府無田可分的時候,兩大矛盾就尖銳至不可調和,農民起義便來了……如唐朝的“均田制”,王莽的“王田制”,實際也是一種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它的失敗證明,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不適合存在于一個封建王朝的中后期。在中后期,政府要實行這種土地制度,就必須剝奪地主(主要是大地主)的部分土地去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這是大地主所必然強烈反對的。同時,期盼土地的農民又得不到土地。這樣,三者之間矛盾尖銳,這個王朝便該壽終正寢了。宋代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唐朝楊炎的“兩稅法”、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等,雖不似“王田制”那樣激烈,但實際上也是要限制大地主獲得更多的土地,保證個體農民的土地數量,這是注定要失敗的。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占支配地位的一種土地制度,它是封建社會統治的經濟基礎。因此,從根本上看,封建政府是要全力維護地主階級利益的。這樣,在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地主占有的土地都會越來越多,這便是土地兼并。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會出現土地兼并,而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要抑制土地兼并。因為不抑制土地兼并,政府收入就會減少,農民就要造反。但抑地兼并,連地主都要“造反”。可見,土地兼并是一個封建王朝最終滅亡的根本原因。
封建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雖不占主要地位,但卻是汪洋大海。“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就是這種經濟的寫照。它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樣,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建立和長期存在的重要基礎。我國許多王朝如漢、唐、明、清等都是在建國之初實行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政策,主旨都是為了恢復和維護小農經濟,保證封建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力役征發,鞏固中央集權統治。如果土地兼并嚴重,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遭到破壞,封建統治就會軟弱無力;如果王朝暴政破壞了小農經濟,封建統治就會迅速崩潰。由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買賣制度的存在,封建國家在不觸動地主土地所有權的情況下延緩土地兼并的趨勢,只能起到一時的作用,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這樣,土地兼并最終導致個體農民的大量破產,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便如期而至。以暴力推翻一種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建立另外一種封建土地所有制——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
可見,在封建社會,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就像是一個人的兩條腿。不過,“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條腿一開始就“小兒麻痹”,需要“國家土地所有制”這個拐杖去幫扶,才能與“地主土地所有制”這條腿平衡而支撐成一個“人”——一個穩固的封建王朝。但是,“土地兼并”這一不治之癥會使“地主土地所有制”這條腿越來越粗,而使最終失去“國家土地所有制”這個“拐杖”的“個體農民土地所有制”這條腿越來越細,最后使“封建王朝”這個“人”轟然倒下。農民起義的作用就是重新撐起一個“人”——一個新的封建王朝。中國封建社會就是在這個過程的不斷循環往復中經歷了兩千多年,這就是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