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漸深度老齡化的上海近日批準了《上海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從需求側、供給側兩方面著手,在中心城區和農村探索不同的近家養老新模式,力圖為這一預計到2020年戶籍老年人口占比高達36%的城市尋找一個上海答卷,讓每一位老年人獲得觸手可及的養老服務。
都市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小規模、多功能、專業化
在上海的中心城區里,有這樣一群被稱為長者照護之家的嵌入式養老機構,它們通常是利用社區內各種閑置、存量設施改造而成,面向尚未入住機構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大病出院仍需康復護理或家屬需要喘息服務的老年人,提供近家的全護理機構服務。
“小而美”是這些微型養老機構給人的第一印象。普陀區的萬里社區長者照護之家的48個床位被分為4個照護區,每個照護區里配有復健設施、床位和公共活動空間等,構筑成一個個半獨立的空間。
“一個長者照護之家都只有幾十個床位,單純通過機構養老難以滿足老齡化程度日漸加深的中心城區。希望未來單體照護之家的服務可以輻射到直徑數公里內社區里的400名左右老人,通過助餐、日間照護、執業護士上門隨訪等一系列軟性服務,達到機構內與機構外1:10的服務比例。”上海愛照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勇說。
和一般養老院周轉周期高達數年不同的是,長者照護之家的平均周轉率控制在3個月以內。丁勇說,在護理期結束后,機構將對老人進行是否需要第二周期的評估,評估后身體條件恢復良好、不再需要機構護理的老年人將被建議轉入帶有護理服務和護理床位等的居家養老模式。這些老人可以選擇1908元到3168元不等的“護理包”,從原有的機構護理切換到每周上門一次到每天上門一次不等的家庭護理模式。(下轉a2版)
來源: 常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