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血液過于黏稠,就會有血栓的風險,必須盡早稀釋血液、疏通血管,否則會有心臟病風險……”不少人都曾經聽過這樣的“科普”,把血液黏稠和血管堵塞聯系在一起,有的廠家也致力于推銷“稀釋血液”“疏通血管”的概念產品。然而,心血管專家指出,其實“血液黏稠”根本就是一個偽概念。
血稠和血栓毫無關系
“血液黏稠跟血栓沒關系。”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心血管內二科主任醫師葉澤兵明確表示,血液黏度僅反映出機體血液的物理狀態,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會將血液黏度作為篩查血栓的指標。血液黏度高并非血栓的危險因素,血稠和血栓是兩碼事。
葉澤兵解釋,從字面上來看,血液黏稠很容易讓人聯想起血流變慢、血管堵塞等,但它并不會引起我們平時所說的心血管事件(如腦梗、心梗等)。
“它與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相關性較差,在臨床上,醫生不會根據血液黏稠度的數值,去判斷患者是否有血栓風險,而且這個檢查也不能如實反映患者體內真實的血液凝固情況,更不能起到預測血栓和心血管事件的作用。”葉澤兵說。
血稠要通血管?毫無根據
血液黏稠要用輸液來通血管嗎?葉澤兵表示,這種說法也是毫無科學依據的。“通過注射劑來疏通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對預防血栓沒有任何幫助,甚至還會出問題。”他指出,盲目輸液有可能發生過敏反應等不良事件,誘發或加重疾病。
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及其事件的主要危險因素是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和吸煙,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預防血栓和心腦血管事件,而不是盲目地去“稀釋血液”。如果已經患上了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脂血癥,更應該盡早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及時干預,定期測血脂、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