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行為金融學
1, 介紹
本世紀五十年代, Markowitz(1952)的資產均值-方差模型的誕生標志著金融學的一項重大突破。接著在Sharp(1964)、Lintner(1965)、Mossin(1965)等人的努力下,發展成價值均衡理論,即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Ross(1976)的套利定價模型,Black & Scholes(1972)的期權定價模型等等形成了金融學的理論框架。但是,這些理想的模型在越來越多的現實檢驗中出現問題,1979年, Roll發現,統計數據與模型的沖突顯示作為金融學基石的CAPM可能是無法驗證的。之后很多學者發現這些模型在統計過程中出現很多異常現象。行為金融學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發展起來的,形成了這門分析人的心理、行為以及情緒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的新興的金融學分支。
將人的行為研究與傳統的經濟學研究結合起來,在經濟學界是累見不鮮的事情。我們知道,不少經濟學大師都曾將人的行為放到一個特定的或更廣泛的范圍內進行研究,從而找出影響經濟決策的行為因素,獲得對經濟現象的合理解釋。
凱恩斯(1936)在其經典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用了很大篇幅討論人們的心理對有效需求的影響。在凱恩斯的邏輯里,資本主義發生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從而生產過剩,爆發危機。為什么會出現有效需求不足呢,因為有三大心理規律影響著人們的消費與投資。
首先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也就是說,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人們的消費增加不會比收入增加得-快。人們把收入中的更大比例作為財富存起來。因此,人們越富裕,消費在總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由于人們的消費跟不上收入的增長,就會有一部分產品賣不出去,社會生產無法保持平衡。
其次,資本的邊際效率遞減規律。個體開始投資時,總是投資于資本回報比較高的項目,隨后的投資,其回報率相對降低,以此往下,預期投資的回報率就會下降。并且,投資者的心理很容易對未來產生悲觀情緒,這也會使投資者趨于消極,使資本的邊際效率下降。這樣一來,投資需求不足,影響到宏觀經濟的平衡。
再者,流動性偏好。所謂流動性偏好,是指人們對持有現金愛好。人們心理上偏好現金,是因為三個動機:1、交易動機。為了應付日常開支,人們需要保留部分現金在手上;2、謹慎動機。為了應急,防止意外,人們也會留有部分現金;3、投機動機。即人們為了尋求更大的收益,也需要留有部分現金,以備隨時可以調用。
按照凱恩斯的分析,這三大心理規律的存在,使宏觀經濟在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中無法得到平衡,其結果就會出現經濟危機。要解決經濟危機,就需要政府出面對經濟運行進行干預,增加全社會的有效需求,抵消三大心理規律對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
行為金融學同樣也把人的心理和情緒引進金融分析過程當中。分析人的心理、行為以及情緒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近年來,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得出許多有價值的結果,引起金融學界的極大關注。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投向了普林斯頓大學的Kahneman教授(Prospect Theory的創立者)。
本文對行為金融學與傳統金融理論的區別和聯系,對其理論假設、分析方法、及研究方法作些回顧和評述。以期待能給關注行為金融學的人士一些參考,同時本人認為對現在金融學中比較熱門的行為金融學的關注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示,能更好地加深了金融市場的理解,促進了金融學向更廣更深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