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大多喜歡將“出污泥而不染”之荷花看作高潔的象征,喜歡蓮藕之人更是不勝枚舉。而在舊日濟南大明湖周邊,蓮荷卻是實用為先。荷花香、蓮藕脆的美好記憶殘存在老濟南人的心底。
明湖荷香。牛國棟攝
誤入藕花深處
文人墨客大多喜歡將“出污泥而不染”之荷花看作高潔的象征,喜歡蓮藕之人更是不勝枚舉,宋代詞壇上的兩位巔峰級的濟南詞人辛棄疾、李清照無疑都在此列。
豪放的辛棄疾擅于“醉里挑燈看劍”,對花花草草的題材似乎著墨不多,但他發個牢騷抒發胸臆,竟也是借物荷花。他的《喜遷鶯》中吟誦道:“暑風涼月。愛亭亭無數,綠衣持節。掩冉如羞,參差似妒,擁出芙蓉花發。”詞的最后一句更是奇妙:“但千杯快飲,露荷翻葉。”豪飲也不忘蓮荷。他的《和任師見寄之韻》詩中說:“老來功業已蹉跎,買得生涯復不多。十頃芰荷三徑菊,醉鄉容我住無何。”他解甲歸田后,把菱、荷、菊等花卉包圍著的田園當成他最后的溫柔鄉,也做了一回陶淵明。
同樣有著好酒量,“濃睡不消殘酒”“沉醉不知歸路”的李清照比辛棄疾早出生半個多世紀,清麗婉約的她對荷花更是情有獨鐘,其詞《一剪梅》《如夢令》和《怨王孫》中有“紅藕香殘玉簟秋”“誤入藕花深處”“蓮子已成荷葉老”等描寫蓮荷的著名佳句,又似乎都是那么傷感與哀怨,像極了她的一生。
荷花。郝玉環攝
濟南的“藕神”崇拜
濟南城內的大明湖植藕歷史悠久。不知何時起,濟南便有了“藕神”崇拜。紀念鐵玄的鐵公祠之西原有一座藕神祠。相傳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藕神生日,這一天便叫做迎藕花神節。這時正值湖上荷花吐蕊的好時節,暖風吹拂,陣陣荷香飄來。人們至此,乘船游湖,到藕神廟里上香,為藕神祝壽,祈求風調雨水,和和美美,再買些荷花、荷葉、蓮蓬回家,帶回一絲清涼與美意。有意思的是,早先誰都不知道這位藕神姓甚名誰。到了清同治年間,藕神祠里的神像已毀。廟里一干文人聚會,一致同意“以湖山佳麗,主持宜得其人,因以易安居士代之”(清代詞人符兆倫《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記》)。
中國自古有花神崇拜,唐武則天時代從朝廷到民間都有流行花朝節習俗,供奉男女各十二花神。其中舊歷七月供奉的荷花神是周敦頤,他的《愛蓮說》將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概括得極其到位。蓮花的女花神則是西施,作為浣紗女的西子姑娘,天生麗質,被視作花神也算實至名歸,供奉的時間則成為舊歷六月,這倒與濟南舊有的藕神節吻合起來。也許周敦頤過于曲高和寡,西施又遙不可及,作為一位有著卓越文學成就的女神級人物,被家鄉人尊為藕神絕對在情理之中。
民國時,這座命運多舛的藕神古廟又遭圮廢,1998年,濟南在當年曾鞏所修筑的匯波門(樓)南面又建起藕神祠,里面仍然立著李清照塑像。祠堂上有兩副對聯,一副系劉鶚《老殘游記》中記述的大明湖古水仙祠的“破舊對聯”:“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另一副則是當代濟南文化學者徐北文所題:“是耶非耶水中仙子荷花影,歸去來兮宋代詞宗才女魂。”
荷花。郝玉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