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心理學的發展簡史

心理學的發展簡史

發布時間:2011-04-08 來源: 我要評論:(0) 字體:【】【】【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系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關于心靈的論述。

  在西方,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中葉,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哲學的一部分。這段時期,英國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紀末法國的百科全書派思想家都試圖糾正中古時代被神學歪曲了的心理學思想,并給予符合科學的解釋。

  培根的歸納科學方法論對整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認識來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聯想的概念,這都推動了心理學的發展。法國百科全書派的拉梅特里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干脆把人說成是一架機器,這些雖然不免有機械唯物論的觀點,但都有進步意義。

  19世紀中葉,由于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自然科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的威信在人們的頭腦中逐步生根。這時,作為心理學孿生科學的生理學也接近成熟,心理學開始擺脫哲學的一般討論而轉向于具體問題的研究。這種時代背景為心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奠定了基礎。

  現代心理學是在1879年建立的。這一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萊比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從此宣告脫離哲學而成為獨立的科學。馮特是一位哲學家兼生理學家,他的心理學實驗室主要研究感知覺心理過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學的實驗技術,所以他稱自己的這種研究為“生理心理學”,也稱為“實驗心理學”。

  至今現代心理學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在這期間關于心理學研究對象的討論有過幾次大的反復。最初,馮特認為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直接經驗或意識的科學,復雜的心理活動是由簡單的單元構成的,心理學的任務就是把心理活動分解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對一本書的知覺是由長方的形狀、一定的大小、綠色的書皮等感覺成分相加而成的。

  這種看法無疑受到當時化學發展的影響。化學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學元素才不斷被發現。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把馮特的心理學體系稱作元素心理學或構造心理學。馮特晚年還開展了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這是現代社會心理學的先導。馮特在萊比錫招收了歐美各國大批進修生,他們學成歸國后,分別建立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實驗室,使這門新興的科學得到迅速推廣。

  馮特所創立的心理學只興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難。問題出現在“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科學”這個定義上。因為要承認這個定義,首先就要求承認意識的存在,但是,這不是心理學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首先向馮特的心理學提出挑戰。

  華生指出,心理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能和自然科學其他學科處于平等地位,就必須來一場徹底的革命,就要放棄意識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華生說意識是主觀的東西,誰也看不見、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試管里去化驗,這樣虛渺的東西決不能成為科學的研究對象。

  他認為科學的心理學要建立在可以客觀觀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動物的行為是可以客觀觀察的,因而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它要探討一個使有機體發生了什么,在什么環境下產生了什么行為。至于頭腦內部發生的過程,由于只能推測,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給予理會。華生在心理學界掀起了一場影響深遠的行為主義運動。

  20世紀40年代前后出現了新行為主義,強調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新行為主義者斯金納最大膽的嘗試是把行為主義原理用于改造社會。他寫過一本小說《沃爾登第二》,是以日記的形式描寫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社會。斯金納把這種社會設計稱作“行為工程”,并把這樣一個社會的實現寄托于中國。20世紀60年代,美國卷入越南戰爭,社會危機四起,人們開始懷疑美國的社會制度,向往一個理想社會,于是這本書便不脛而走。

  行為主義在美國影響很大,從20年代到50年代。行為主義一直統治著美國心理學。現在看來,行為主義的理論太簡單化和絕對化了,不能因為頭腦的活動看不見,就否認人的思維和意識的存在。同樣,在物理學中,原子、分子、電子也不能被肉眼見到,但仍可以用儀器或其他工具進行研究。人的思維等心理活動同樣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客觀的研究。心理學畢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內部過程。再者,人的社會活動極為復雜,不是簡單的行為工程所能闡明的。

  在行為主義興起的同時,在歐洲又出現了兩大心理學派別,一個是格式塔學派,另一個是精神分析學派。

  格式塔心理學誕生于德國,它反對馮特的構造心理學的元素主義,其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語Gestalt的音譯,意思是整體、完形。這個學派主張心理學研究人腦的內部過程,認為人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所看到的東西并不完全決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頭腦中有某種“場”的力量把刺激組織成一定的完形,從而決定人看到的外界東西是什么樣的。當時,物理學中正流行著“場”的理論,格式塔學派則認為人的大腦是物質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規律可以同樣適用于人腦的活動。

  格式塔心理學對猿猴的智力進行了研究。克勒觀察了猿猴如何把幾只木箱疊起來,爬到木箱頂上拿到懸掛在屋頂上的香蕉。猿猴還能把棍棒連起來取得被欄桿擋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人和動物解決問題是靠突然發生的“頓悟”。

  格式塔學派反對馮特學派只強調分析的做法,而認為心理現象是一個整體,整體決定其內在的部分。這種強調整體和綜合的觀點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是有益的。科學研究不應只從分析的觀點看問題,整體中的相互關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學派來源于精神病學。它給予心理學以巨大的沖擊,以致在討論心理學對象的時候不能不提到它。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利用催眠術和自由聯想法讓精神病患者回憶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發現患者的幼年經驗,特別是兒童與父母的情感關系非常重要。他還發現做夢往往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夢也是一種治療方法。

  弗洛伊德認為,一方面人的內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沖動;另一方面人的社會習俗、禮教和道德又約束著這種原始沖動的發泄,將其壓抑到無意識中去。意識的內容是理智的、自覺的;無意識的內容多是與理智、道德相違背的。當理智與無意識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經癥。為了治病就需要對病人的無意識進行心理分析。這就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心理學是研究“無意識”的作用。認為人的根本心理動機都是無意識的沖動。正是這種強有力的“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在人的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只是顯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斷。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強調生物沖動的作用,而更為重視人際間的社會關系。在西方社會中精神病發病率很高,所以精神分析理論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學的發展上,蘇聯心理學同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心理學是有區別的。謝切諾夫以大腦的反射為心理學的基本概念,稍后的別赫捷列夫寫了《反射學》一書。接著,巴甫洛夫專門研究了條件反射。他的條件反射學說促進了美國行為主義的興起。巴甫洛夫學說對蘇聯心理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其理論基礎之一,也直接影響了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以及一些東歐國家的心理學。

  在中國,現代心理學開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校的時候。在 當時的師范學校里首先開設了心理學課程,用的教材多是從日本和西方翻譯過來的。 1907年王國維從英文版重譯丹麥霍夫丁所著《心理學概論》。1918年陳大齊著《心理學大綱》出版,這是中國最早以心理學命名的書籍。1917年北京大學建立心理學實驗室,1920年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建立中國第一個心理學系。

  這時,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也開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學研究。新中國成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在幾所大學和各師范院校都設立了心理學專業和教研室。



我也是剛學的基礎心理學,剛好有心理學發展簡史。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說過:“心理學有一個很長的過去,卻只有一個短的歷史。”

19世紀中葉,由于心理學引進了實驗的方法,才使心理學從哲學中分化脫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對心理學的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德國的心理學家馮特,他在萊比錫大學創建了第一個研究心理現象的實驗室,被看作事心理學誕生的標志。

馮特和他的美國學生鐵欽納是構造心理學的代表。

19世紀末20世紀初,相繼出現了很多心理學派,比較有影響的有美國心理學家華生行為主義;德國心理學家海墨、克勒、科夫卡的格式塔心理學,又稱完形心理學;美國杜威的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奧地利的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學派

20世紀50-60年代,羅杰斯人本主義心理學

20世紀60年代的認知心理學心理學研究的新方向。

20世界迅速發展的生理心理學



無論在我國還是在外國,人們很早就開始研究心理現象,力圖揭示心理活動的奧秘。古代的許多人,包括不少有名的學者,都把人的言行歸結為一種特殊的實體亦即靈魂的主宰。諸如,我國上古奇書《黃帝內經》的著者元陽真人即提出“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而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則指出,靈魂具有理智、意志和情欲三個部分,其中理智是智慧的,起著指導作用;激情服從它,是它的助手;欲望占據最大部分,它貪得無厭,必須受到理智和激情的控制;至羅馬帝國的基督教思想家、教父哲學的主要代表圣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us,354?430)又進一步認為,通過對意識的內省(按:introspection,指被試者的內部反省或自我觀察、自我報告)可以接近和了解靈魂。按最早出現于1590年的心理學原名Psychology一詞系是由希臘文中Psyche與logos兩字演變而成,前者意指“靈魂”,后者意指“講述”,合之則謂:心理學亦即“闡釋靈魂之學”。從其語源來看,顧名思義,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或精神的一門學問。盡管人們研究心理學可謂有著相當漫長的一段過去,但嚴格說來正如同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1850?1909)所說的那樣,心理學其實“只有一簡短的歷史”。原因是,在十九世紀中葉以前,心理學一直都只是被包括在哲學的母體之內僅用思辨的方法來描述人的心理現象,所以它的發展是極其有限的。只是到了十九世紀末葉,自然科學蓬勃發展,科學實驗方法被廣泛采用,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德國生理學家、哲學家馮特(Wilhelm Max Wundt,1832?1920)于1879年在聯邦德國的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心理學實驗室,心理學才由此開始從哲學中分離出來,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馮特的心理學是以德國的感官生理學和心理物理學為基礎,吸取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中的某些見解,采用心理化學的觀點建立起來的。馮特提出把心理或精神作為“物”,同時把那種被認為實際存在的東西看作是現象,以意識的現象為研究對象,認為通過內省法和實驗法的結合分析人的意識能夠解釋人的心理。這就是構造派心理學。構造派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誕生后第一個應用實驗法系統研究心理問題的第一個獨立的心理學派別。馮特作為心理學史上第一位正式研究心理學的教授,因其卓越努力大大提高了心理學的學術權威,被譽為實驗心理學之父或徑被譽為心理學之父。馮特在1874年出版的《生理心理學原理》被認為是生理學和心理學上的不朽之作,它的重要性有如心理學的獨立宣言。構造派心理學成立后不久即受到心理學界的群起反對。反對的結果一方面使構造派心理學不幸短命,后繼無人,成為心理學史上的絕響,另一方面因為反對者的主張不同,逐漸演變成百家爭鳴、學派林立的局面。不同學派出現之初,原本一致反對結構主義,但以后愈爭論愈復雜,終于又演變成各學派之間彼此互相排斥、眾說紛紜的情勢。在美國,與馮特同時代的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雖然同樣以意識為對象,但他卻把實用主義運用于心理學,把著眼點放在個體適應環境時的心理或意識的功能上。詹姆斯認為心理學應該是一門自然科學,其任務就是描述和解釋意識狀態。所謂意識狀態包括感覺、愿望、情緒、認識、推理、決心、意志,等等。詹姆斯把意識描述為一種川流不息的狀態,亦即所謂意識流、思想流或主觀生活流。所謂對意識狀態的解釋就是研究它發生的原因、條件及其直接后果。詹姆斯主張心理活動是有目的的,它時刻都在順應環境,心理學就是研究心理現象在順應環境上的功能效應,而不是研究心理現象的構造,從而創立了機能心理學。機能主義對以后心理學的發展影響不大,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即由新興的其他學派所取代。在詹姆斯的影響下,華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刻意把研究的重點,置于作為意識活動結果的行為上。華生宣稱應該象研究其它任何動物一樣去研究人,應該象考察化學、物理學、生理學等其它所有自然科學中的現象一樣去考察人類行為。華生還斷言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可以稱之為意識、感覺、知覺、表象或意志的東西,因此所有這類詞匯必須從描述人類行動的語言中徹底清除出去。華生強烈主張心理學只能研究可由別人客觀觀察測量的外顯行為,而實驗則應該僅限于客觀地觀察刺激——反應的結果。華生于二十世紀初葉創立了曾經風靡一時并一度獨霸心理學領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因行為主義嚴守自然科學的取向受到批評,同時也因其它學派理論的影響,一些原屬行為學派的學者如赫爾(Clark Leonard Hull,1884?1952)、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托爾曼(Edward Chace Tolman,1886?1959)等人已不再堅持“客觀的客觀”的原則,終而接受意識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主題之一的理念,又倡導了新行為主義。他們的觀點是,在考察行為的同時也兼顧心理活動,目前這種觀點業已成為現代心理學的一個主導思想。然而,人的行為有時是受意識不到的心理傾向所支配的,所以人也有受無意識支配的情況。首先提出這種無意識問題并將心理學研究的對象由意識的世界進一步擴大到無意識的世界的就是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他在長期的醫療實踐活動中把人的心理分為無意識和意識兩個對立部分,認為人類的大部分行為是由處于意識不到的無意識世界中的性本能(性沖動)所決定的,要想了解某一個人的心理如果不去了解他的無意識的世界則是無法理解的。弗洛伊德重視無意識的分析正與馮特心理學的以意識分析為主相反,并從對精神病的治療中產生了精神分析學。精神分析學的內容極為復雜。事實上,精神分析學不但是現代心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而且也是二十世紀內影響人類文化最大的理論之一。而弗洛伊德的名字和精神分析這個術語亦是大多數有文化的人都熟悉的,許多初學心理學的人往往認為弗洛伊德就是心理學,并且認為這種心理學只涉及對精神錯亂者的治療,由此也可看出弗洛伊德的影響之大。因弗洛伊德的理論只是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現象為基礎,以之推論解釋到一般人難免有以偏概全的缺點,加之弗洛伊德的理論缺乏人性變異的社會文化解釋亦常遭人非議,故此精神分析學后繼者的理論取向均將層面放大,包括了在現實社會文化中對一般人行為的解釋,此等心理學者被稱為新弗洛伊德派。以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an,1892?1949)、弗羅姆(Erick Fromm,1900?1980)、艾瑞克遜(Eri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94)等人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派在神經癥狀的發生和人格的發展方面排斥弗洛伊德的生物主義觀點而重視社會和文化所發揮的作用。在德國,較行為主義稍早一年,心理學家韋特墨(Max 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olfgang Köhler,1887?1967)、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等人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學,也就是完形心理學。他們認為整體不能用零碎的部分之合去理解,并不是由元素組成的部分決定整體而是整體規定部分,整體的特性是基本的而部分的特性則依賴于它們在整體組織結構中的地位,把整體還原為部分時就會見不到整體,部分之合不等于整體而是整體大于部分之合,原因是在集知覺而成意識時加多了一層心理組織,所以知覺的心理組織才是最重要的。以四條直線構成的正方形為例,人們由此所得的知覺并不是等長的兩條橫線加兩條縱線而是一個完整的正方形:四條直線之外另加了一層“完形”的意義。他們還認為心理現象未必反應物理刺激的事實,物理刺激是客觀存在的,而心理現象則是經由個人對之加以選擇與組織后的反應,整體被知覺為何種形狀將決定人和外部現象的相互對應。可以說,行為主義是把重點放在接受外部事物現象(刺激)上,相反格式塔心理學則是把重點放在捕捉外部事物現象的方法上。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德國納粹勢力開始抬頭,與此同時德國的許多心理學家紛紛逃往美國,這樣格式塔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在美國各地廣泛交流,推動了現代美國心理學的發展。其中,在人際關系的心理學方面,從德國跑到美國的格式塔心理學家勒溫(Kurt Lewin,1890?1947)表現得最為活躍。勒溫通過實驗研究了團體和人際關系的理論,提出了團體力學,為后來興起的實驗社會心理學打下了基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針對當時盛行的精神分析論(按:又稱第一勢力)與行為主義(按:又稱第二勢力)在理念上均非“以人為本”,心理學又興起了第三勢力,出現了一種新的潮流,即心理學必須以正常人的需要出發去研究人類異于動物的一些復雜經驗,諸如動機、欲望、價值、快樂、幽默、情感、生活責任、生命意義以及愛情、嫉妒、仇恨,等等,真正屬于人性各種層面的問題,進一步探求人的價值、本質,發揚人性潛能,從而助人自我實現。于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羅嘉思(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等人又倡導了人本主義心理學。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受完形心理學對知覺的研究以及電腦科學發展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西方一個心理學的新流派逐漸演變而成,這就是側重研究人的知之歷程的認知心理學。從廣義上說,心理學中凡側重研究人的認識過程的學派皆可稱之為認知心理學派。例如,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ean Piaget,1896?1980)所創立之皮亞杰學派,即被認為屬于認知心理學派。但目前,在西方則大多數指狹義的認知心理學,即用信息加工的觀點研究人的認知過程的科學,因而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學。確切地說,信息加工心理學側重研究人接收、編碼、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的過程,即感知覺、記憶、表象、思維、言語等。它強調人已有的認知結構對當前認知活動的決定作用,并且通過計算機和人腦之間進行類化,象研究計算機程序的作用那樣,在較為抽象的水平上研究人的信息加工的各個階段的特點,以揭示人腦高級心理活動的規律。因此,把關于人的認知過程的一些設想編制成計算機程序在計算機上進行實驗驗證的計算機模擬,也就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研究方法。不言而喻,現代心理學是博采馮特的構造心理學在內的機能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實驗社會心理學以及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等眾家之長而形成的,以自然科學為目標的一門科學。

心理學歷史上的三大轉折

2005-2-3 0:0 【  】【我要糾錯

  從1879年馮特創立科學心理學以來,曾經誕生過許許多多的學派,但以下三種學說的提出標志著心理學史上的三次明顯的轉折。

  第一次轉折,是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的世界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它的出現,使當時處于“神學的奴婢、哲學的附庸”位置的思辨的心理學正式納入了科學實驗的軌道,從而使心理學從近代的哲學、生理學、神學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門正式獨立的科學。因此,這第一次轉折可以說是心理研究史上最偉大的一次歷史轉折。這次轉折,導致了后來眾多心理學派的誕生與空前的繁榮。

  馮特的歷史功績,是與心理學歷史上出現的心理科學的獨立、實驗心理學的創立和心理學專業隊伍的建立這三件大事分不開的。馮特使心理學從舊哲學中獨立出來,從此開辟了科學的一個新領域——心理學。他所開展的對感覺、知覺和注意等基本心理過程進行的實驗研究,開創了實驗心理學這個分支科學。馮特在心理科學實踐上的歷史貢獻還在于和用菜比錫實驗室培養了一大批學生,為心理科學的開創及發展造就了一代新人,因此被譽為近代心理第一人。

  第二次轉折,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產生。它以完全不同于傳統心理學的新的方法開拓了在它之前的人類科學史上都從未真正觸碰過的另一個嶄新而陌生的領域——無意識領域。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變更了心理學研究的方向,為人們開拓了一個廣闊的心理研究新天地。而且,它的影響也早已超越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界限,而滲透到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倫理學、美學、文學、藝術、教育學等人文科學之中。因此,這是繼馮特之后的又一次心理史上的偉大變革與轉折。

  精神分析理論的提出在當時需要有很大的理論勇氣和無畏精神。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變態并不都是由大腦的生理和解剖結構的損害,人的內在心理矛盾沖突也同樣能造成心理異常,這樣使得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從研究過程本身轉向于研究病態表現的動力和內容,他還強調本能沖動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動力;性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動機,是推動人們心理活動的一種基本動力。這是對當時的構造派心理學和理智主義心理學派的挑戰。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機制”的概念,引發了人們對于形形色色的心理現象的深入思考。

  第三次轉折,是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等新的科學理論與電子計算機等現代科學技術與心理學的滲透結合而引起的心理學大變革。這一變革產生了與現代科學技術息息相關的心理學的嶄新理論——認知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的產生,使人的內部心理活動(意識)又重新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而回到心理學中。而在此之前,在心理科學中占統治地位50年之久的行為主義則是主張對外現的、可觀察的行為的研究,而不管內部心理過程如何。現代認知心理學將心理過程看作信息加工過程,并用計算機進行模擬、驗證,這就使對各種心理過程的研究得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為心理學研究開拓了一條更為有效的研究途徑。現代認知心理學將心理學計算機科學密切聯系越來,這就不僅促進了心理學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計算機科學的發展,促進了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在教育、生產、管理、臨床等社會生活領域的應用,這也就開闊了心理學理論與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的遠大前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嘿,心理學來了解一下!
心理學十大流派(一)
七大心理學流派-簡述
十大心理學派
心理學十大學派綜述
教育心理學主要流派你知道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湖市| 三都| 池州市| 剑阁县| 临颍县| 福泉市| 迭部县| 阳曲县| 古丈县| 宣威市| 中牟县| 株洲市| 九寨沟县| 南平市| 东明县| 太康县| 麻城市| 县级市| 个旧市| 抚宁县| 额敏县| 铜山县| 射阳县| 浮山县| 莎车县| 洛扎县| 吴川市| 内丘县| 隆子县| 桐庐县| 关岭| 铅山县| 农安县| 酉阳| 什邡市| 东阿县| 浑源县| 平阴县| 江达县| 当阳市| 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