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中儲糧總公司所屬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發生火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7萬元,也使這個龐然大物的種種問題暴露無疑。
要點
Tallk 1中儲糧憑借一系列的政府政策傾斜和扶持可以獲得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糧源壟斷等優勢。這些優勢使得中儲糧在事關糧企命脈的糧源收購戰中無往不利。
Tallk 2中儲糧在實際收糧過程中壓價收購以致農民惜售的現象屢見不鮮,庫存緊張時期放糧不及時造成糧價不正常上漲的情況亦多受詬病。
Tallk 3中儲糧等糧食儲備機構并不都要自有庫儲糧,它會吸收一些地方糧食企業的糧庫來儲糧,一般地方和企業的糧庫都非常樂意受到中儲糧的“青睞”。
問道糧倉
古代建糧倉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漢朝,清代糧倉體系則經歷了中國糧倉發展史上的最高峰時期。此前央視熱播的《天下糧倉》即以此段歷史為藍本。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非常好的糧食儲備制度,甚至是處于當時世界的領先水平。古代官辦糧倉主要有三大類職能:常平倉,平抑物價;預備倉,賑災;軍儲倉,支付官員俸祿。現代生活中,糧倉仍然存在,“常平倉”與“預備倉”的影子也依稀可見。
在計劃經濟時代,糧庫遍及農村每個角落,每個鄉鎮(公社)都有一個國家糧庫。糧食部門,是從中央延伸到地方每個角落、最為龐大的一個國家體系。改革開放以后,這個體系轉換為國有企業,即今日掌管國內覆蓋面最廣、規模最大的糧食儲運網絡的中儲糧。
中儲糧是什么機構?
中儲糧的全稱是中儲糧總公司,成立于2000年5月。在中儲糧的網站中詳細列明:“其定位是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大型重要骨干企業,享受國務院確定的國有大中型重點聯系企業的有關政策,在國家計劃、財政中實行單列。”寥寥幾句盡書中儲糧在115家央企中頗受“寵愛”的地位。
它在國資委下屬115家央企名單中名列第47位,躋身53家涉及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之列。
而所謂的“在國家計劃、財政中實行單列。”還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提法。根據由國家計劃委員會制訂,國務院1987年4月2日批準發布施行的《關于大型工業聯營企業在國家計劃實行單列的暫行規定》。企業實行單列應具備的條件:首先,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其次,產品對國家生產建設和對國內市供應及出口創匯具有重大意義;最后,具有較高的經營管理水平。
中儲糧憑借上述政府政策傾斜和扶持可以獲得稅收減免、財政補貼、糧源壟斷等優勢。這些優勢使得中儲糧在事關糧企命脈的糧源收購戰中無往不利。
例如2012年,中儲糧估計收購了約2000余萬噸的小麥,占到全國商品小麥的三成左右,不少面粉廠的原料不得不仰仗中儲糧的小麥拍賣。而在一般的年月中儲糧也可壟斷小麥60%的產量。
而這樣“一個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企業所肩負的使命是“負責中央儲備糧油的經營管理,同時接受國家委托執行糧油購銷調存等調控任務。”充當糧食“蓄水池”的同時,在國資委手下混飯吃的中儲糧還面臨著利潤績效的考核要求,這種雙重使命使得中儲糧的定位頗為微妙。
中儲糧子公司及組織架構
“常平倉”不“常平”?
中儲糧被期待起到糧食“蓄水池”的作用,這意味著:在糧源充足時期托市收購,維護農民生產積極性;而在災荒年月放出儲備糧食,以平抑物價。基本類似于古代的“常平倉”即 “由中央或地方官府出錢購買糧食,由官府經營,以平抑糧價為主要目的。由官府管理。以后歷代都有,儲糧數量不斷增加。” 從西周開始,各王朝為確保糧食安全,在各地建設常平倉,調劑豐年與災年糧價。
“常平”二字寓意物價常平。愿望是美好的,然而具體實施起來卻差強人意。中儲糧在實際收糧過程中壓價收購以致農民惜售的現象屢見不鮮,庫存緊張時期放糧不及時造成糧價不正常上漲的情況亦多受詬病。
例如2012年,國家在東北進行大豆臨時收儲,臨時收儲價格為每斤2.3元,農民交給糧庫,有些糧庫以水分超標為由壓低價格,農民并不能以2.3元/斤的價格賣出大豆,因此農民惜售,不少數量的大豆現在還積壓在農民手里。
另有一年,國家在東北收儲了數百萬噸水稻,第二年8~9月份青黃不接的時候,市場比較緊張,但是庫存的水稻并沒有及時向市場投放,東北水稻價格漲到了每斤1.6元,差不多1噸有400~500元的漲跌幅。業內人士反映,對于水稻供需基本平衡的中國,這種漲幅頗為反常。
“直屬庫”的秘密
據業內透露,中儲糧等糧食儲備機構并不都要自有庫儲糧,它會吸收一些地方糧食企業的糧庫來儲糧,一般地方和企業的糧庫都非常樂意受到中儲糧的“青睞”,因為這意味著可以拿到巨額補貼,當然,其中免不了要給中儲糧“輸點血”。
這種“潛規則”上位的糧庫,缺乏專業監督管理,往往問題頻出。
據國家審計署的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1年,中儲糧總公司部分直屬庫在中央儲備糧存儲方面存在混倉存儲問題,還有個別直屬庫存儲設施不符合倉儲標準、在無承儲資格單位存儲中央儲備糧。
“5?31”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直屬庫火災便是血證——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直屬庫核定倉容量為7.6萬噸。但在火災發生時,該庫實際存放糧食達到14.7萬噸,超出核定倉容量7.1萬噸。由于糧多倉少,很多糧食只能露天存放在用草圍成的臨時糧囤中,數百個草制的糧囤集中堆放。
“天下糧倉”還是“天下糧商”?
“2012年,中儲糧政策性糧食收購數量為3747萬噸,如果按照每噸2000元的收購價格(稻谷與小麥、玉米最低收購價格不同)計算,需要動用資金約700億元,如果這些糧食保管一年,按照2010年小麥收購預案,每年每斤小麥有0.035元的保管費用,3747萬噸糧食保管一年要另外花費約26億元。”這個驚人的數據意味著國家一年僅在中儲糧糧食保管上已花費不菲,而這還不包括中儲糧每年所獲稅收優惠與財政補貼的龐大款項。
一方面依靠“糧倉”身份坐享巨大收益,另一方面,中儲糧汲汲于拓展市場化經營項目,試圖在糧油市場上再憑借先天優勢分一杯羹。
中儲糧不僅掌控了幾乎所有上游糧食資源收購,在下游市場上也有所圖。日前,其豪擲10億廣告費欲拓展華南食用油市場,與金龍魚爭霸的急切之心可見一斑。
毫無疑問,中儲糧“既當裁判又踢球”的混亂定位使得國家、市場兩邊便宜盡占成為可能。然而誰會吃虧呢?
結束語
《漢書?食貨志》中引用了《孟子》中的一句話:“狗彘食人之食不知斂,野有餓殍而弗知發”。來表示常平倉制度對于社會安定的重要價值。我們今日的生活雖然看似離“野有餓殍”已經很遠,但中儲糧作為最大行政收糧單位的疏漏百出仍不由得讓人感嘆真正的“天下糧倉”仍距我們有段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