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順明白的現代漢語準確的傳達文言文原作的內容,對中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中學生來講,是一個難點。因為它不是把譯好的詞語簡單的組合在一起,而是一種完整表達的藝術。這就要求翻譯時不僅要很好的領會句子的整體意思,而且要注意上下文的銜接,要下一番字斟句酌的功夫。
為了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我總結了“五字”翻譯法,這五字是“留、換、刪、補、調”。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翻譯時,有些詞語古今詞義相同,例如人命、地名、官名、國號、帝號、年號、謚號等,可以照原樣保留下來。如“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句中加點的詞語在翻譯時都可以保留。
“留”是文言文翻譯的一個特點。學生掌握了這一特點,既能加快翻譯速度,又能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
二、“換”,就是“替換”。文言文中有不少詞跟現代漢語的詞同義但說法不同,遇到這種情況,翻譯時就要采取替換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用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替換文言文中的單音詞。如: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更:更換;復:恢復)
2、用變通的方法來替換。有些單音節的文言詞,照字面譯也講得通。但不合乎現代語句習慣,這樣的詞可以用變通的方式來解釋。就是根據上下文來引申,用一個合適的現代詞來代替。如:①以嚙人,無御之者。②環而攻之而不勝。句中的“御”譯為“抵御”不如譯為“抵擋”;“環”譯為“環繞”不如譯為“包圍”。
3、有些詞語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中有特定的意義。翻譯這樣的詞語應當指明其特定的含義,這種翻譯是帶有解釋性的。如:①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②是近亦憂,退亦憂。句中的“創業”不是“創家立業”的意思,而是”開創全國統一的大業”;“進”是“到朝廷上去做官”,“退”是“回家當老百姓或降職到邊遠的地方去”之意。
三、“刪”,就是“省略”。指的是原文所有而譯文可省的字眼。如“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這句話中有八個“為”字,翻譯時其實只保留第一個就行了。
四、“補”,就是“補充”。主要是指文言句子的用詞或有省略,或有引文有省筆,在譯成現代漢語時需要補充一些詞語,意思才明白,語言才通順。它包括以下三方面:
1、補充原文中被省略的成分。如:一鼓作(士兵們)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2、補充非省略成分詞語。有些句子不好說它省略了什么成分,只是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要補充一些詞語,才覺得通順。如:狼不敢前(走),眈眈相向(屠夫)。
五、“調”,就是“調換語序”。文言文里多數句子跟現代漢語語序相同,但也有寫句子語序不同,這就要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把其中的某些成分的位置加以改變。如:
1、 賓語前置句:宋何罪之有?應譯為:宋國有什么罪呢?
2、 由“于”、“以”等組成的介賓短語,在原文中常作補語,譯后變狀語。如:公于之乘,戰《于長勺》。應調為:于長勺戰。
3、 主謂倒裝句:甚矣,汝之不惠。應調為:汝之不惠,甚矣。
4、 定語后置句。譯時要將定語移至中心詞前:馬之千里者。應譯為:日行千里的馬。
其實,翻譯文言文的方法還有很多,這只是最基本的,其他的方法還有待于我們繼續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