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書云:“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那么如何正確理解太極拳中的“折疊轉換”呢?許多名家都曾對其進行闡述。如曾乃梁認為折疊轉換是太極拳動作之間的銜接問題;吳文瀚認為折疊轉換是針對推手而言,是指導推手的原則;張全亮認為折疊轉換是太極拳運動的一個基本規律,每個式子都應該有折疊轉換;趙幼斌和傅清泉認為折疊轉換的目的就是因敵變化示神奇;劉偉認為沒有折疊轉換就沒有太極拳;已故太極拳名家馬虹先生認為不懂折疊柱徒勞。雖然各位名家對理解“折疊轉換”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他們都認為“折疊轉換”是太極拳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別是“折疊勁”,即拳論中講的“正反相生,陰陽折疊”。因而,折疊轉換無論是在技擊、養生、美學、哲學,還是在傳統文化方面,均體現了其無窮的魅力。
一、技擊方面
馬虹先生講:“太極拳技擊力求‘以其人之力還治其人之身’,這種‘借力打力’的技法就是太極拳中的‘折疊勁’。”老子曰:“反者,道之動。”陳式太極拳的動作均是欲合先開、欲開先合、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取先予、欲張先翕,從而造勢借力,還擊彼身。這種在外行人看來“扭來扭去”的動作就是往復折疊,它是太極拳的重要特征。如陳式太極拳中“雙震腳”一式中,右手下按、上托、下拍,同時身體重心下沉、升上、再下沉均是“一波三折”的折疊勁;“掩手肱錘”一式中,右拳欲要打出去,先要往收在腹前,同時吸氣,打出去時同時呼氣,氣沉丹田,好似彈簧一樣,通過“折疊”進行蓄能,再進行釋放。
另外,在太極拳的技擊戰略中的“聲東擊西”、“上下相隨”、“欲擒故縱”、“引進落空”等均是“折疊”的空間性表現,而“快慢相間”、“以快制慢”都是“折疊”的時間性表現。《太極拳經譜》中說:“因時制宜,中藏妙訣,上行下打,斷不可偏。聲東擊西,左右威宣,寒往暑來,誰識其端?”“折疊”的時空表現就是要隱藏自己的真實目的,迷惑敵人,從而擊其不意,攻其不備。陳長興說:“滾栓搭掃,閃驚巧取,聲東擊西。”如《陳式太極拳要訣》中描述“單鞭”為“聲東擊西勢電強,此勢貴在善用方”。
二、養生方面
眾所周知,太極拳在提高人體機能、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方面具有特殊功效。特別是傳統的陳式太極拳的功效更為明顯,馬虹先生對其概括為:拳走低勢以固根,輕沉兼備以持衡,順逆纏絲以舒經,丹田內轉以煉精,周天開合以煉氣,意念調控以煉神,對拉拔長以壯骨,拳式繁難以健腦,松活彈抖以化瘀,汗流不喘以延年。其中,“拳走低勢”“輕沉兼備”“順逆纏絲”“丹田內轉”“周天開合”“意念調控”“松活彈抖”均與“折疊”有關。
傳統陳式太極拳的拳勢均走低架,正如陳發科講的,“打起拳來要像坐在小板凳上一樣,穩穩當當的”,特別是虛實變換、重心倒換均要走“鍋底弧”,虛實和重心的變化也均應遵循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等原則,正是“低架”和“折疊”鍛煉了下肢。無論是太極拳的整個套路還是單個動作,行家練起來都是輕沉兼備,“輕”與“沉”的交替變化就是“折疊”,這種“折疊”變化鍛煉人體的平衡能力。順逆纏絲是陳式太極拳的獨有特征,通過這種螺旋運動可以促進全身血液循環、疏通經絡,而順纏與逆纏的變化就是空間上的“折疊”,且這種“折疊”是往復進行的。丹田內轉是太極拳的奇特內功,通過練習可以“煉精化氣”、“還精補腦”,可以增強消化系統的吸收功能,增強性功能,培養真氣,增強內分泌,產生性激素,從而達到健美、健腦、嫩膚的效果。周天開合是太極拳呼吸與動作相配合的方式,一呼一吸為丹田運轉一周,真氣循經旋轉一個周天(大周天、小周天或小小周天),拳式動作即基本上為一個開合,或謂之丹田內轉一呼一吸,真氣循環一周,肢體形之于外做一組開合。因此,無論是“開合”還或“呼吸”均與“折疊”息息相關。太極拳除了肢體動作折疊外,還要注重意念的折疊,即對意念進行調控。松活彈抖是陳式太極拳勁力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在全身放松的基礎上,以丹田內轉為核心,借助腳蹬地的反彈力,在一瞬間發放出來的一種螺旋震蕩式的爆發力,就像壓縮的彈簧被突然彈開,是一種膨脹的沖擊力,而這種彈抖勁就是一種折疊勁,只有折疊變化才有松活彈抖。
三、美學方面
太極拳不僅是中華傳統武術,更是一種高雅藝術,是形態美和意境美的完美結合。其“輕如楊花,堅如金石,威比虎猛,鷹揚比急,行同乎水流,止牟乎山立”處處體現剛柔相濟之美。陳鑫說:“心無妙趣打拳,則打不出好景致。”觀看太極拳猶如行云流水,好似滾滾波濤,一浪又一浪,一波又一波,這種動態美正是“折疊”的外現,沒有折疊就沒有波動,好似一潭死水,沒有半點漣漪。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跌宕起伏的變化才能引發人們的興趣。
無論是細節動作還是整個套路,折疊之美無處不在。無論是“扣腳”“坐腕”,還是“眼神”“重心”,都體現了太極拳的形態美和意境美。太極拳中的虛實之美、動靜之美、開合之美、剛柔之美、快慢之美、輕沉之美、螺旋之美等均是由往復折疊產生的。正是往復折疊變化,將一個個基本動作銜接而成,給人以“渾然天成”、“曲徑通幽”之美感。
四、文化方面
太極拳是武術,更是一種文化,以易為經,出入于黃老,處處體現陰陽平衡、陰陽互包、陰陽相濟的易學思想。陰陽互包、陰陽互化、陰陽相濟正是折疊的體現,而正是這種“陰”“陽”折疊構成了太極拳的運動體系。《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而中華傳統的兵法、書法、繪畫、詩詞等無不體現著陰陽折疊。
《孫子兵法》曰:“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 “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循環無端,孰能窮之。”奇、正是整個兵法的基本元素,而奇正之變就是“往復折疊”。項穆說“書法要旨,有奇有正。所謂正者,偃仰頓挫,揭按照應,筋骨威儀,確有節制是也。所謂奇者,參差起伏,騰凌射空,風情姿態,巧妙多端是也。”書法創作如果有正無奇,雖用筆嚴謹而沉實,往往是純厚而缺乏神采;如果有奇無正,即使用筆雄渾飄逸,也常常是險怪而不雅。只有有了奇正的折疊變化才令人心曠神怡。中國傳統繪畫處處體現陰陽變化,清代畫家笪重光云:“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山水畫中十分講究“留白”,用大量的空白來體現上下左右的空間關系,中國山水畫絕無直白的描述,均是千腸百轉,曲徑通幽,通過空間的折疊體現意境美、含蓄美。傳統詩文中用平仄表示韻律,無論是五絕、五律還是七絕、七律,均有嚴格的平仄表,通過平仄的變化表現抑揚頓挫,如果每句都是平聲或仄聲,則顯得蒼白無味,因而正是平仄的折疊構成了詩文的韻律。這一切均與太極拳的折疊往復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人生方面
人生如拳,拳如人生。太極拳有高潮有低谷,有快有慢,有陽剛有陰柔。人生像爬山,翻過一座又一座,有高峰有低谷,有春風得意,也有落寞失意。太極拳中的往復折疊,好似人生一樣,各種要素的折疊變化構成了完整套路,而酸甜苦辣的經歷也構成了人生畫卷。明白了太極拳理,懂得陰陽辯證,就會理解人生的跌宕起伏,正如老子云:"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只要擺正心態,積極努力,就會實現目標,得意時不忘形,失意時坦然面對。悟拳悟理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