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攝影/李楊
“哲人其萎,沉痛告之”。11月3日,著名哲學家李澤厚先生去世的消息一時間在許多人的朋友圈刷屏。
在哲學與美學快被遺忘的時候,人們追憶李澤厚先生,其實是在追憶什么?李澤厚先生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八十年代的思想啟蒙,李澤厚功不可沒”
11月3日,據李澤厚的學生趙士林消息,哲學家李澤厚在美國逝世,享年91周歲。
被一代人尊為“精神導師”的李澤厚生于1930年,是湖南寧鄉人,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曾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巴黎國際哲學院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學院榮譽人文學博士。
李澤厚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成名于上世紀五十年代。他獨樹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主要著作有《美的歷程》、《中國美學史》、《批判哲學的批判》等。九十年代后,李澤厚客居美國。
“八十年代的思想啟蒙,李澤厚功不可沒!”“學生時代讀過他不少書,他的《美的歷程》曾讓我手不釋卷,培養了我對華夏文化和美學的基本認知?!鄙缃幻襟w上,人們寫下這些簡單的字句,引發出許多共鳴。
(圖中為李澤厚先生的手跡。受訪者供圖)
編輯還原
把清澈的談話出成書,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
“我可能講得太啰嗦了。我們的'登場’對談也該退場了。謝謝你?!?011年,李澤厚用這樣一句話結束了一次讓很多人回味至今的智者對談。隨后,《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年談話錄》出版,在此之前,《該中國哲學登場了?——李澤厚2010年談話錄》已引來許多關注。
作為這兩本書的編輯,上海譯文新文本出版中心副主任陳飛雪11月3日在接受瀟湘晨報采訪時表示,李澤厚先生去世的消息刷屏朋友圈,說明他的影響力和學術魅力仍是時代所需,從未退場。
李澤厚先生的這兩本談話錄,記錄的是他與著名學者、編輯家、《文匯報》“筆會”主編劉緒源之間的對話。這些對話圍繞李澤厚先生的讀書經歷、思想淵源、哲學觀點以及中外哲學、文化、社會發展等主題,深入、嚴肅又饒有趣味。
在陳飛雪看來,這樣的對話堪稱棋逢對手:“劉緒源老師對李先生的著作非常熟悉,寫出的提問大綱問了很多人沒有問過的問題,獲得了李先生的肯定?!痹?010年對談的過程中,兩人在北京談了三次,后出版了《該中國哲學登場了?——李澤厚2010年談話錄》,讀者反響非常好。于是第二年又進行了對談,出版了《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年談話錄》。
回憶起這兩本書的編輯出版工作,陳飛雪坦言:“是有點難度的工作,但優秀的、杰出的作者也是編輯的幸運。”她表示,李澤厚與劉緒源兩位老師都是極其聰明的人,他們的談話有交鋒、有默契,所談的東西非常透徹、非常清澈。“這個清澈是來源于他們對問題的思考很透徹,是在談真的問題,沒有說'云山霧罩’的感覺”,陳飛雪這樣解釋。
書本之外,陳飛雪說:“生活中的李先生,我覺得是一位處處都要美感的紳士?!蓖瑫r,她還感受到“一種內在的霸氣”。
比如,在書里的對談中,李澤厚曾主動說起“我們的責編陳飛雪打電話來,問起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并說“這可以談談。我對自然科學一直感興趣。上次我也說過,中學里我理科成績好。初中時的平面幾何,一些習題很難,但我喜歡做。訓練推理能力和想象力,比如劃虛線。八十年代我寫過文章,說初中要學好'沒用’的平面幾何,高中要開邏輯課,這很重要?!?/p>
對于這個細節,陳飛雪還透露,李澤厚先生很關注類腦科學的發展,曾提出“是不是以后能夠把我的大腦保存下來”。而在對談中,李澤厚也表達了自己的兩點期待:“第一、我希望未來腦科學有突破性的進展,使人們更清楚了解人性和自己;第二、怎樣走自己的路,如何'知命’和'立命’。”
更為很多人熟知的,是李澤厚在對談中說:“我一生談不上'中庸之道’,也不算是進取的'狂者’,最多不過是'有所不為’的'狷者’罷了。好些人以為我'很狂’,其實錯了?!?/p>
回憶點滴,陳飛雪說:“今天聽到這個(李澤厚去世)消息,我是非常沉痛的。這本書的兩位作者已相繼離世。能夠在李先生晚年讓他把一些想說的話說起來,現在看來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p>
后輩學者
希望將學術精神傳遞給當代人
“如果有機會,我想讓李澤厚先生把他的專業精神、對學術追求的精神傳遞給我們年輕人,傳遞給我們當代人?!?1月3日,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教科院副教授李文武追憶起李澤厚先生,表示現在在課堂上都會跟學生講起他的哲學、美學。
在李澤厚的人生履歷中,他曾就讀于湖南省第一師范,后來在1950年考上了北京大學哲學系。李文武則曾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求學,現任教于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據學校官網介紹,李文武的研究領域既有理論物理,也有中國古典文獻學,還包括教育史。
李文武表示,受到家庭影響,在自己讀大學之前就接觸與了解李澤厚先生的學術研究?!袄顫珊裣壬还馐菍ξ?、對很多年輕人,包括我們老一輩的人都有很大的鼓舞、激勵與引領”,李文武坦言:“可能有些人沒有讀過他(李澤厚)的書,但是肯定了解他,知道他的名字。”結合自己的研究,李文武認為,李澤厚先生梳理了從古到今的美學,建立了屬于李澤厚時代的新美學體系。
現在在課堂上,李文武也會跟同學們講古典美學,2020年有位學生畢業時,還回饋了他一本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作為畢業留念。同時,李文武也會跟同學們強調文史哲學習對于思想和人生的滋養,希望同學們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與書籍,陶冶情操,開拓視野。
緬懷李澤厚先生,李文武希望在學校舉辦主題研討會,將李澤厚先生的學術精神和人格魅力不斷傳遞。
瀟湘晨報記者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