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毛主席百讀不厭的一部歷史巨著,他從這部史學巨著中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戰爭、吏治,總結歷史經驗,汲取歷史教訓。關于毛主席與《資治通鑒》的情緣,流傳最廣的一句話就是毛主席一生讀過十七遍《資治通鑒》。
于是乎,很多人也立下宏圖大志,誓要把《資治通鑒》讀完一遍,并精挑細選上乘版本,如胡三省注釋版、文白對照版、柏楊白話版,等等,甚至還有個別人逼著自己非讀文言文版、繁體豎排版不可,好像非如此不能開卷。
那么,毛主席讀了17遍《資治通鑒》,憑什么你就認為你肯定能讀完一遍?而且你確定,你真的需要通讀一遍?
首先,毛主席自述他讀了17遍《資治通鑒》,單就這句話而言,我認為我們要正確理解。
毛主席一生到底讀了多少書?毛主席的藏書高達近十萬冊,除了少部分用于珍藏的版本外,這些書籍毛主席全都讀過不止一遍。除了《資治通鑒》,毛主席還通讀過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上百遍的《共產黨宣言》,中外哲學著作、馬恩列斯著作、中國古典文學也都是毛主席的偏愛,他都讀過多遍。
但毛主席不是職業讀書人,他是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在革命戰爭年代靜下心來讀書只是一種奢望,要指導革命、指揮作戰,新中國成立后還有大量事務繁雜的政務軍務需要處理,有大量的會議、外交場合需要出席,他還經常親自起草文件、電報、社論,批閱大量文件,留給毛主席讀書的時間有多少?
而且,即使毛主席在處理完公務后抽出一定時間讀書,也不是單讀《資治通鑒》,除了博覽群書,他還喜歡閱讀報紙、雜志。
所以,毛主席所說的讀過17遍《資治通鑒》,更多是指某些重要的篇章或者他喜歡的部分,他讀過17遍,要是說整部《資治通鑒》全書都通讀了17遍,恐怕時間和精力上都不會允許。
絕大多數人的時間和精力也一樣如此,我們雖然沒有國事需要操勞,但我們都是“俗人”,也有數不清的家事需要忙碌,工作上的事更時常讓人精疲力盡。
現代社會使人們的時間逐步“碎片化”,又時時面臨手機等干擾源,加之短視頻和鋪天蓋地的資訊沖擊,讓人思緒亂飛,注意力渙散,很難靜下心來沉浸式看完一本書,更別提《資治通鑒》這樣的“大部頭”著作了。
況且,《資治通鑒》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通讀完一遍的。《資治通鑒》體量過大,很容易引起閱讀恐懼。讀完《資治通鑒》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這種時間是以年、以月計算的,把如此多的時間投入到一部書上,很容易引起人的閱讀焦慮,也十分折磨心性。
一部《資治通鑒》300萬字,你一天能讀多少字?你平常讀書是個什么速度?自己心里沒點數嗎?
毛主席對讀書的態度是讀而不死,不做書的奴隸,而讓書為其所用。他的過人之處就在于能夠駕馭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他講究學以致用,把“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相結合,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到實踐循環往復,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不僅是讀《資治通鑒》這樣,讀《二十四史》、讀《四大名著》、讀馬恩列斯著作,毛主席都是這樣,善于把讀書、薦書作為一種提升能力的方法,他對于讀書、學習的見解可以帶給我們諸多啟發。
這就是毛主席讀書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而我們呢?絕大多數人最大的錯誤,就是拼了老命、使出大量力氣消耗寶貴時間,把讀了、讀過、讀完等同于讀懂,沉迷于大量閱讀的假象中卻不自知。
以那些許下通讀一遍《資治通鑒》宏圖大愿的人為例,當他們在宣稱要通讀《資治通鑒》時,根本不知道他們自身能通過閱讀可以真正地獲取什么?事實上,這樣通讀《資治通鑒》,就是讀死書、死讀書,只是單純地為了實現通讀一遍的“小目標”。
是,讀書可以愉悅身心,也是尋找快樂的方式,可以增長一些碎片化知識,可以增加炫耀的資本,但對于自己的人生又有多少實際的增益呢?
中國傳統史學強調經世致用,《資治通鑒》把這一主旨發揮到極致。書名《資治通鑒》,就是要“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資治通鑒》并不是一部涉及中國歷史方方面面的通史,它的全部內容都落實在“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鑒》事實上是一部政治軍事史。讀《資治通鑒》,跳入眼簾最多的是君主的賢愚,官吏的好壞,以及治國理政普遍規律,這是司馬光創作《資治通鑒》的根本意圖,不是用來販賣古代版“雞湯”的,也不是兜售“帝王術”的。
讀《資治通鑒》是為了明理,為了通達,為了獲得智慧。毛主席也說:“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
如果把通讀《資治通鑒》僅僅作為一個“”小目標,為了讀而讀,為了讀完而讀完,為了實現而實現,只不過是掉入了讀死書的狹隘誤區和自設陷阱里罷了,是真正的勞而無用。
司馬光手書《資治通鑒》殘稿
作為普通讀者,在純粹的興趣之余,如果不是為了專門搞研究的話,單純地把《資治通鑒》拿來通讀一遍或者單純讀上幾遍,為了讀而讀,受益也不會那么明顯。當然,并不是說通讀《資治通鑒》就一定事倍功半,而是要真正去吸收東西,而不是碎片化的內容。
閱讀《資治通鑒》似乎會獲得一種修煉感,通讀完成時長舒一口氣,似乎也會擁有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但因為閱讀的不夠系統,斷斷續續、磕磕絆絆,從而把前面看過的都忘記得一塌糊涂,縱使通讀完畢,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想要改變這一切,就必須避免做無用功,別再把通讀一遍當成口號,然后把自己都整感動了。
最后一點個人建議,好書很多,人生很短,世界上也沒有什么“一生必讀”、“不可不讀”。隨著時代變遷,如果單純只要提高歷史常識方面的知識修養,白壽彝的《中國通史》、陳致平的《中華通史》、錢穆的《國史大綱》,乃至蔡東藩的《歷朝通俗演義》等著作的閱讀價值其實更高,而不是歷史教授、歷史大V都讀得囫圇吞棗的300萬字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