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人群老年癡呆癥發病率較低,但發病更具隱蔽性。針對高知人群的老年癡呆癥狀應當與過去自身情況相比較作為診斷依據。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四病房副主任、黑龍江省康復醫學會老年癡呆委員會委員岳衛東教授表示,過去普遍認為老年癡呆多發于“無社交、無知、無愛好”等“三無”人群中,但近年來臨床發現,很多過度勞累的高知人群也可能罹患老年癡呆。
家住哈爾濱市的李奶奶退休前是一所高校的數學教授,是家里有名的“好記性”。有一天,李奶奶在自己家附近買菜,卻怎么也想不起回家的路,這意識到自己可能患了“老年癡呆癥”。
岳衛東介紹,老年癡呆癥主要分為兩類,分別是以阿爾茨海默病為主的變性病癡呆以及血管病發病后的組織損傷為代表的血管性癡呆。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最典型的癥狀就是近期記憶損傷,遠期記憶力好,這就是很多早期老年癡呆的患者,反而對過去的事情記得很清楚。
醫生表示,近年來發現,很多高知人群用腦過度和不用腦都容易患老年癡呆。比較容易出現老年癡呆的高知人群普遍具有用腦過度、身心勞累、日夜趕工等特征。原因在于,判斷一個人是否思維敏捷要看其分泌乙酰膽堿這種神經遞質的能力。如果能夠瞬間大量分泌,說明人的神經網絡發達。過度勞累影響了乙酰膽堿的分泌,對身體是一種傷害。
醫生表示,相比而言,高知人群老年癡呆癥發病率較低,但發病更具隱蔽性。針對高知人群的老年癡呆癥狀應當與過去自身情況相比較作為診斷依據。
關愛父母 關注阿爾茨海默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