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經常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這里的不懂事主要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孩子到了一定年紀不理解父母的疾苦,不知道生活的艱辛,不知道自己積極上進。每到這個時候,很多父母往往有點無可奈何的感覺,覺得自己在養育孩子的路上付出了不少,孩子怎么就是不懂呢?
一日他照例翻墻,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歸,面色古怪,問之不語。后來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學問及此事,他沉默好久才說,那天父親來送生活費,舍不得住旅館,在墻下坐了一夜。
事實上,每個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體恤父母,他們只有切切實實感受到了父母的艱辛和辛苦后,才會對父母心生感激,進而對自己嚴格要求,不辜負父母的一片苦心。有句老話叫“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現在時代不同了,很多父母雖然生活壓力也不小,但是沒有過去那種物質匱乏,為吃穿問題操心的困窘。
父母過度呵護,富養孩子
有個提倡叫優生優育,現在很多媽媽,從懷孕開始,就會有意識地通過書籍、網絡、還有公眾號等方式學習科學育兒知識。從懷孕到出生長大,一路走來,可謂是小心翼翼,生怕對孩子成長不利。這種認真的態度沒有問題,但是容易走偏,就是過度以孩子為中心了。很多父母往往有補償的心理,比如覺得自己小時候擁有好吃的、好玩的太少,面對自己孩子時,就會想著“在能力范圍內,只要是孩子喜歡的,就盡量滿足他”;覺得以前父母管制太緊,導致自己性格不夠活潑,面對自己孩子時,就會鼓勵他們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向外用力;覺得自己小時候承擔家務太多,玩的時間太少,面對自己孩子時,就會給予他們充足的游戲時間,不用做家務了等等之類的……當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和所有的愛都給孩子時,卻忘了告訴孩子生活的艱辛。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感恩和體貼父母,更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鋤草、收糞,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從小沒有給孩子
樹立大是大非的規則意識
今天有很多父母在為孩子犯錯誤辯解時喜歡說:小孩子不懂事嘛。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往往不被大家接納。最怕在教養過程中模糊是非的概念,縱容孩子。在古老的《伊索寓言》里,有個故事叫《小偷和他的母親》:他母親卻說,有什么大不了,反正你同學又沒看見,以后那個寫字板就是你的了。母親一直縱容他,后來,他膽子越來越大,四處作案,成了一名慣偷兒,鉆進國王的金庫行竊,被抓個現行判處死刑,當即被押赴刑場。母親把耳朵湊上去,小偷張開嘴,狠狠地把她的一只耳朵咬下來,惱怒地說:“小時候,在我偷第一個寫字板時,你如果揍我一頓,教導我這是不對的,并且讓我改正錯誤的話,我會到今天這地步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言傳身教,孩子是有樣學樣。
父母錯誤的期望值
很多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懂事的時候其實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做比較。比如:看到鄰居孩子乖巧聽話,就覺得自己比較活潑的孩子是淘氣不聽話;覺得別人孩子老考第一,自己孩子中等成績就是不懂事之類的。其實很多兒童心理學家對孩子成長進行研究,都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小時候表現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反而心智相對成熟。因為一些從小表現特別懂事的孩子,有時候往往是內心特別敏感,被迫學會“照顧”父母的需求情緒,時刻關注父母的情緒,不利于人格的健康發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