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第一大露天煤礦,煤層平均厚度55米,連續開挖118年,為我國經濟建設立下汗馬功勞,如今它的結局又如何?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煤炭是人類最主要的能源,我國自然也不例外。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煤炭儲量共計13.6萬億噸,而中國占有其中的11%,山西和東北兩大煤炭生產基地,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能源,其中,亞洲第一大露天煤礦撫順西露天煤礦,居功甚偉。連續開采118年后,如今這里是一番什么景象呢?
撫順西露天煤礦,又稱撫順天坑,最早發現可以追溯到大清年間。但當時東北被大清視作龍興之地,皇家陵墓也大多建于此處,因為擔心挖煤會影響龍脈導致國祚不穩,清政府嚴禁當地人挖煤,這座資源豐富的寶山只能看不能動。
不過后來,大清風雨飄搖,尤其是甲午戰爭后被日本收拾得服服帖帖,巨額賠款讓大清壓力山大,再也顧不得龍脈是否安穩,被迫開采西露天煤礦挖煤還債。清朝在1901年開始挖煤,但4年之后,東北又因為日俄戰爭落入日本之手,這座儲量巨大的煤礦,至此成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對資源匱乏的日本而言,這座煤礦與金山無異,從1905年開始,他們瘋狂挖煤。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他們已經從這里挖走了2億噸煤炭,不但補充國內消耗,還銷售到東南亞地區賺錢。
中國的寶貴資源被日本人挖了,最后賣的錢還被用來侵略中國,國家實力弱的時候,連資源豐富都是一種錯。
新中國成立后,這座煤礦才擺脫掠奪式開采的悲慘命運,最終回到祖國懷抱。此時我國百廢待興,又戴著“貧油國”的帽子,煤炭成為發展工業的唯一依靠。
調查顯示,這里的煤層厚度在20至150米之間,平均厚度55.5米,是中國煤層最厚的煤礦,也是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所謂露天煤礦,就是礦層沉積在地表或者埋藏較淺的礦脈,揭開表層的覆土之后就可以直接開采,無需挖掘礦道,采掘成本非常低。
二十世紀50年代開始,國家先后投入20多億元建設撫順,提升西露天煤礦開采能力,撫順因煤而興。直到2019年,歷經118年開采后,撫順西露天煤礦完全關閉,從此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
撫順西露天煤礦從盛到衰的過程,也是中華民族從由衰到盛的過程,它是歷史的記錄者和見證者分。
長達118年的開采,這個露天煤礦已經變成了長6.6公里,寬2.2公里,總體面積超10平方公里的巨大礦坑,其中最大深度達到478米,相當于海拔負388米,是我國大陸地區海拔最低點。
曾經這里是亞洲第一大露天煤礦,現在這里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人工坑。這是人類的榮耀,也是地球的傷疤。巨大的礦坑,給撫順帶來了巨大的生態災難和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制約了城市發展。
首先,給生態帶來非常嚴重的破壞。露天煤礦挖掘必定會破壞地表植被,10多平方公里的礦坑,嚴重破壞了周邊森林及草地資源。沒草沒樹的地表很容易產生揚塵,水土流失也日益嚴重,冬季時沙塵大,夏季時容易發生泥石流。
2012年一項調查顯示,受巨大礦坑影響,撫順市42%的區域,存在嚴重塌方危險。每天面對著不知何時會發生的危險,想必沒幾個人愿意忍受這種提心吊膽的生活。而且煤炭逐漸挖光之后,當地經濟每況愈下,很多人離開了這個因煤而興又因煤而衰的城市,撫順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
其次,巨大的礦坑內,也存在著突水涌水問題。垂直深度超過400米的礦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水層,再加上夏季降雨多,礦坑底部積水在所難免。為了避免積水引發災害,撫順當地每年投入近5000萬用于治水,礦底每年排水超2000萬立方米。
當年人們為了發展向地球要礦,現在不得不承受由此帶來的后果。幸運的是,撫順已經認識到了繼續開采的嚴重危害,雖然西露天煤礦還可以繼續開采20年,但在2019年,當地政府依然決定停止挖掘徹底閉礦。
目前,這里修建了關于西露天煤礦歷史的博物館,還被納入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當地政府也因地制宜,對地質穩定區域實施了生態恢復、復墾綠化等措施,計劃用5至10年的時間,將這里建設成生態歡樂谷和地質公園,希望有朝一日,將生態環境恢復到煤礦開采前的樣子。
二百多年前,人類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煤炭、石油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能源,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同時,也給環境帶來巨大破壞,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全球氣候變暖。人類200多年發展對地球造成的破壞,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代。
幸運的是,現在人類已經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一方面大力減少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一方面大力發展綠色環保的新能源,風能、太陽能、水電、核能等越來越多地應用到生產和生活中, 甚至我國還在積極探索“人造太陽”項目,一旦成功必將為人類提供用之不竭的能源。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也是眾多生物唯一的家園,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越來越多物種因為人類的活動而走向消亡時,地球環境也比之前更加惡化,地球已經不堪重負,再也經不起人類的肆意破壞了。
正如關閉撫順西露天煤礦一樣,人類想要更好生存,就必須尋找更好的能源和出路,與自然和諧共存,而不是通過破壞自然來實現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現在做出改變,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為后人留下一個美麗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