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研究生大致分為三種類型:
1、想做科研,也能夠做好科研。
2、想做科研,但不會做科研。
3、根本不想做科研,當然一般也不會,更不用心。
其實小編一直認為,在培養學生做科研方面,不同層次有不同的目標。本科生學套路,碩士生學思想,博士生搞創新。
培養或提升的方面大致應該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對已有理論知識的感知與應用。
讀研究生、學做科研,常規做法都是從閱讀文獻開始的。這里的文獻不僅僅指從最新的相關期刊中查到的研究內容近似的文章,也包括研究課題可能涉及的理論與方法的書籍。許多研究生在閱讀文章過程中,往往忽略對后者的重視。要清楚地知道,它們才是你今后攀登科學高峰的基石,而前者(期刊中的文章)僅僅是路標或甚至風景而已。
研究生們自己判斷這方面的方法就是,能否真正正確理解導師給定的課題——即能夠正確、有理、有據、準確回答這么幾個簡單的問題:課題的意義何在?或為什么要選擇該課題?該課題目前存在什么樣的問題或不足或研究空間?你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思路與辦法?在某些具體細節問題上,一般要超過導師對課題的了解。
如果到畢業時仍然不能做到這些,那么小編武斷地告訴你:你不合格!
第二:對事件手段、過程與結果的分析判斷
在文獻閱讀做好的前提下,開始著手實踐(大多數工科叫實驗)過程的進行。這里注意兩個概念的清晰內涵:科學性和合理性——至于正確性與準確性是有待于后人或時間檢驗的。
有人說科技論文只有20%是正確的,這是有道理的。不用說50~60%以上的正確率,就是超過30~40%以正確的“產出率”也夠嚇人的啦!對照工業企業的利潤率來講,20%的“利潤”已經相當可觀嘍!
第三:對獲得實踐結果的歸納、總結與凝練
這部分做起來很難,但判斷比較容易。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學位論文(大論文)的編寫。
2、發表論文(小論文)的編寫。
3、做口頭報告(答辯)音頻的輸出。
所以,從這三個方面滿分以10分計,要多都得6分以上,要么其中之一超過7.5分,這樣才可以保證學生在畢業后,摸爬滾打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