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魯語》中有記載,春秋時期,吳國攻陷越國,在越國都城發現其收藏的巨型骨骼,僅一節骨就需要一輛車來裝,吳王驚嘆不已,詢問左右,但無人能答.于是派遣使者帶著巨骨去魯國請教孔夫子.
孔子曰: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此為大矣。
不過現在有專家研究表明,當時發現的巨型骨骼其實是恐龍化石.現在我國發掘出來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就是四川南中一帶,也正是當時防風氏的族人生活的地帶.所以最接近事實的猜測就是防風氏先民無意中發掘出恐龍化石,再加上他們本身身形較當時的人們異常高大,所以將這恐龍化石和自身聯系在一起,奉為先祖,然后加以神話,于是便有了防風氏身高三丈,有了大人國之稱.不過這些研究與本文無關,所以我們不必在意.
說到防風氏,那有一個人就不能不提了,這個人就是大禹.五帝時期,洪水泛濫,民不聊生.帝堯命鯀治水,鯀則采用堵的方法治水,九年不得其功.后來帝舜即位,惱其無能,將鯀殛于羽山,后帝舜命其子禹繼續治水.大禹治水反其父之道而行之,采用了疏的方法,所謂堵不如疏,大禹治水十三年,疏通九河,皆流入海.
大禹治水全功而返,大大提高了當時的農業生產力,在治水過程中團結各部族,聲望一時無兩.后來又大敗三苗,直接奠定了部族聯盟首領的地位,接替了帝舜.
古代君位的傳承,有德者居之;父傳子并非不可,但前提是兒子有德。故此,堯傳位于舜,舜傳于禹。但到禹的時代,社會形態已邁向奴隸社會。由黃帝到大禹的喪葬可見部落領袖的質樸正在消失。這種條件下,首領在作出更大的貢獻同時,也得到更高的享受。禹想把君位傳給兒子啟。啟也是才德兼備的人,但是相比而言,在大禹治水過程中的第一功臣防風氏威望更高。恰恰防風氏也是當時極力反對禹企圖破壞原始民主禪讓制度的人.
后詩有云:大禹涂山御座開,諸侯玉帛走如雷。防風謾有專車骨,何事茲辰最后來?
這便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涂山之會.
大禹會盟諸侯,防風氏路上正好遇到洪水,為了救助災民才失期后至,這事大禹不可能不知道。而他二話沒說就斬了防風氏,其心昭然。禹在已經掌握著可以置單個氏族部落于死地的軍隊。所以這一次殺防風氏,而且當著所有氏族部落首領的面殺防風氏,就是要殺雞儆猴,就是要殺一儆百,就是要一改過去一盤散沙、每個氏族部落首領都有相當大的獨立性的局面。
由此,各個部落的首領自然見禹而膽寒,不敢自行其是。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禹真正實現了號令天下,成了真正的'九州王'。
大禹在諸侯會盟上可謂一舉多得,既清除了兒子夏禹帝位的最強競爭對手,又震懾了各路諸侯,還為中國從原始社會轉變成奴隸社會奠定了基礎.開創了長達四千多年的世襲制,家天下的先河.
防風氏做為這一歷史進程的犧牲品,可算得上是我國第一樁千古冤案.
豈不聞昔人有云:“古人形似獸,卻有大圣德;今人形似人,獸心不可測。”以此來訟揚防風氏,諷刺當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