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Tulipa Gesneriana)別名洋荷花、草麝香,是百合科郁金香屬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著名的球根花卉。原產地中海沿岸、中亞細亞、土耳其和我國,現在各國多有栽培,其中以荷蘭最盛。荷蘭素有“郁金香王國之稱”,在世界花卉生產上,郁金香切花和球根是荷蘭的拳頭產品。郁金香花朵直立杯形,色彩豐潤、姿態美觀端莊,花莖剛勁挺拔,是高檔切花之一。
許多國家的人們把它看作勝利和美好的象征。我國栽培郁金香的歷史較短,解放后有引種栽培,但發展緩慢,近年隨著國人對郁金香的日漸喜愛,郁金香生產發展較快,現在甘肅臨洮、陜西臨潼、河北靈壽、四川西昌等有較大規模的繁殖基地。近兩年春節期間,各地一些公園還競相推出郁金香花展。郁金香的切花和球根在我國的消費量在不斷上升。
一、生長習性郁金香原產地中海沿岸,中亞細亞、土耳其、荷蘭栽培最盛,郁金香為秋植球根花卉,春季開花,入夏休眠,多年生植物,其生長發育可分為5個時期。
(一)萌發期秋季鱗莖栽植后,開始萌發,并出現第一次生長高峰,約30%的生長量在此其完成,根系萌發并發育完好,莖亦抽出但不出土。此期的生長是利用鱗莖內貯藏的營養進行的,如溫室栽培條件適宜,郁金香可繼續生長進入下一個發育階段。但若為露地栽培,因寒冷的冬季的到來,進入被迫休眠階段。
(二)生長與開花期翌春,郁金香莖葉出土,迅速生長并開花,歷時3~4周,一生中全部生長量的70%左右在此期完成。以莖葉出土至花前二周為莖葉旺盛生長期,直到開花莖葉停止生長。一般每朵花能開5~7天,如天氣冷涼可延長到10~14天。
(三)新球子球的形成花后植株逐漸枯黃凋萎,歷時一個月左右,此時為新球子球形成期。花后母球的肥厚鱗片逐漸干枯變為膜質,而其最內一鱗片中的腋芽逐漸膨大形成新球,母球外側各鱗片的腋芽膨大形成子球。一般品種能形成3~5個子球,有些品種鱗片腋芽中可產生幾個芽且能形成子球,故能產多個子球。
(四)花芽分化期植株枯黃至初秋的高溫期為其花芽分化期,此時郁金香利用鱗莖自身的營養進行花芽分化,至秋季,如將花后掘起貯藏或花后仍留在地下的新球切開,可見其中央已分化成花芽,花芽的6個被片。6個雄蕊及雌蕊都已分化完成,所有的鱗片膠中部有幼芽,最內鱗片腹芽將分化成新球,外方鱗片的所有腦芽形成子球,此期約6~8周。
(五)休眠期花芽分化后,鱗莖進入休眠期,休眠期需較低溫度(9℃以下)和一定時間(約為9~16周)。二、主要品種介紹目前世界各國廣為栽培的郁金香品種,大多數為荷蘭園藝家們用野生郁金香種間或屬間雜交選育出來。這些品種有植株高矮、花期早晚、花形迥異,單瓣重瓣,花瓣邊緣波狀,缺刻等幾大類別,花色有紅、橙、黃、白、黑、紫等。栽培的品種已達1萬多個。主要分為四大類15個型(1981年荷蘭舉行的世界品種登記會上對郁金香品種進行的分類)。
二,品種分類:1.早花類
(1)單瓣早花型
(Single Early)聞名于17世紀末,是從久克·萬·托里歐洲郁金香品種中的一級高莖苗選育出來的。單瓣早花型原以開花最早而定名。植株高25~40厘米。花杯狀或高腳杯狀,花高5~7厘米,以紅、黃暖色為基調。有些品種有香味,有許多著名的老品種,它包括原有的單瓣早花型,香花型和孟德爾型早花品種。本類型較著名的有93個品種,大都適于早春1~2月進行促成栽培,于4月份開花。
(2)重瓣早花型
(Double Garly)17世紀從久克·萬托里品系中選育成功。由它產生100多個芽變,包括紅、黃、橙、粉、紫色品種。這些芽變品種中有的屬于重瓣早花類。植株矮小,高15~25厘米,花重瓣,以暖色為主,最適于作然栽觀賞。繁殖力強,適于早春1~2月進行促成栽培。本類型較著名的有153個品種。
2.中花類(Mid-Season)
(3)勝利雜種型
(Triumph Hybrid)原名凱旋型。主要來源于單瓣早花型和達爾文雜種型的雜交品種。植株中等或高大,高約40~70厘米。花高腳杯形,大而艷麗。花期稍晚,適于中晚期進行促成栽培。繁殖力強。本類型品種數量較多,約占現代品種的1/5。大部分品種可作切花,從花期早晚分是中花型。1981年將單瓣晚花品種和鄉趣型早花品種并入。
(4)達爾文雜種型
(Darwin Hybrid)1960年注冊,按花期早晚定為中花型。是福斯特型和考夫曼型的雜交種。本類型大多為世界著名品種。植株高約70厘米以上,球根易長大。花豪華高腳杯形,花大,以鮮紅色為主,也有黃、乳黃及復色品種。花被基部常有異色斑塊。是優良的切花品種。也適合配置花壇。生活力、適應性、繁殖力均很強。易于早春進行促成栽培。
3.晚花類(Ldtes)
(5)孟德爾型
(Mendel)原名單瓣晚花型小別墅型。是一個很大的群體,包括達爾文雜種型鄉趣型及大部分英國、荷蘭雜種型。花期晚,植株中等或高大,約30~70厘米。花形很多,且大部分為大型花,以紅、黃暖色為基調,并有白色,雙色品種。適宜于露地栽培。是優良的切花品種。現在將許多不能歸屬于其他類型的品種均歸于本型,包括多花類等。較名貴的品種如俄國三弦琴等。
(6)百合花型
(Lily-flowered)16世紀中期即已著名于世。早期品種是由達爾文型和垂花郁金香雜交而培育出來的,花期在達爾文型品種之前。大部分品種屬晚花型。植株中等以上,高30-70厘米。花被頂端漸尖而向外彎曲,,花形優美,色彩艷雨,是優良的切花品種。花莖堅實高大,花期長容隨力強,深受喜愛。名貴品種如阿拉廷等。本型品種為近百年來眾多育種工作者頑強努力而取代。
(7)達爾文型
(Darwin)花期晚,屬晚花型,植株中等或酒,約30~70厘米,起源于考夫曼型和達爾立雜種型的半變和郁金香(T.geSneriana)自花授粉種子實生菌。花被緣是毛刺或鋸齒狀。花色以紅、黃暖色為主。是切花良種。適于早春進行促成栽培。繁殖力強。著名品種有劉海等。
(8)鄉趣型
花期晚而長,屬晚花型,植株中等或矮小,高20~50厘米,但也有少數品種莖高70厘米,如綠色的春天。花被背面有綠色寬條紋。葉片尖端常漸尖。部分品種可作切花,大部分品種宜作盆栽觀賞或插花材料。
(9)瑞木班特晚花型
(Rembrandt)本類型又稱倫布朗型,包括天然郁金香色彩之外的所有雜色品種,現代品種有38個。花期晚,植株中等,高30~50厘米。花有白、黃、復色等。花被常有褐色、青銅色、黑色、紅色、玫瑰色、紫色條紋。有研究表明,這一型的郁金香品種是由感染病毒后引起的突變造成的。
(10)鸚鵡型
(Parol)屬晚花型,最早出現于17世紀。植株中等偏高,高40~65厘米。花形大而奇特,花被常有較寬的裂片,排列有序,向外伸展,邊緣有小裂片,狀似飛鳥。品種均以顏色及形狀命名,如紅鸚鵡、黃鸚鵡、白鸚鵡、藍鸚鵡、黑鸚鵡等。早期品種其奇特的花形花色,是由于感染病毒的結果,因此多生長不健壯,且常常花頭著地,影響觀賞效果。現代鸚鵡型郁金香品種是由達爾文雜種型和勝利雜種型品種中的芽變選育出來的,它們不具備早期鸚鵡型品種的缺點,且花色多種多樣,花期晚,繁殖力強,有83個品種,受到普遍歡迎。
(11)重瓣晚花型
(Double late)又名牡丹花型,17世紀末即很著名。現代品種的特點是花瓣較多,呈現芍藥、牡丹形。植株中等或高,高45~65厘米。花莖堅實,花期較單瓣類型長,為切花良種,繁殖力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