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由腦血管破裂引起,急性起病初期可增加死亡風險,腦血管破裂后由于相應腦組織得不到供血,即使病愈也會遺留生活自理能力障礙,因此需要積極防治。那么,出現哪些癥狀,說明快要發生腦出血了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腦出血不同于其它疾病,腦血管破裂前幾乎不會出現任何預警癥狀,可像正常人一樣生活與工作;腦血管破裂后可出現劇烈頭痛、嘔吐、肢體無法運動等,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昏迷,病情可逐漸加重。因此,我們無法通過先兆癥狀判斷是否會發生腦出血,但可早期干預腦出血的危險因素,降低腦出血的發生風險。腦出血的高危病因主要有高血壓、抗栓藥物、外傷等,其中最主要的病因為高血壓。血壓長期升高,可使腦動脈發生變性、形成微動脈瘤,發生破裂的風險較高,在劇烈運動或情緒激動的情況下,血壓會驟然升高,從而引起腦血管破裂。有研究發現,相比于血壓120/80mmHg以內的患者,血壓每升高20/10mmHg,未來10年發生腦卒中的風險會成倍增加,當然,這里的腦卒中包括腦出血與腦梗死。
因此,控制血壓達標是降低腦出血發生風險的重要措施,具體控壓目標因人而已,多數患者需要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能將血壓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腦出血的發生風險可進一步降低,前提是對較低范圍的血壓能耐受;老年人由于已經耐受較高范圍的血壓,血壓降幅過大往往不能耐受,可能出現腦缺血、心肌缺血等癥狀,因此可將降壓目標放寬至較高范圍,但至少應控制在150/90mmHg以下。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由于血壓相對較高,且腦血管病變相對較重,因此應警惕腦出血的另一病因:外傷。不少老年高血壓患者因走路不慎倒地,或頭部受外力撞擊后,也可引起腦出血,因此高血壓患者行走時應緩慢、平穩,注意保護免受外力撞擊,以降低腦出血的發生風險。
除開高血壓與外傷,抗栓藥物也是引起腦出血的重要病因,常用抗栓藥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藥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藥物如華法林、達比加群等,這些藥物由于影響了血小板聚集與凝血功能,因此可增加腦出血的發生風險。抗血小板藥物是一把雙刃劍,對于發生腦梗死風險較高的患者,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顯著降低腦梗死的發生風險,但與此同時會增加出血風險,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引起的出血可發生于任何部位,以腦出血最為嚴重,有研究發現使用阿司匹林的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2人可能發生腦出血,而有三類人群發生腦出血的風險較高:
一是血壓未達標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是腦出血的重要病因,部分高血壓患者經評估發生腦梗死的風險較高,因此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但高血壓與抗血小板藥物均屬于腦出血的危險因素,尤其是血壓控制不達標的患者,腦出血的發生風險會進一步升高,控制血壓達標則可降低這一風險,因此高血壓患者若需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降低腦出血的風險,血壓嚴重升高時應暫停使用抗血小板藥物。
二是聯合使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已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部分患者,需要聯用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二者聯用雖然可增強抗血小板療效,進一步減少血栓形成,但也會增加腦出血的發生風險,因此不易長期服用,當血栓發生風險顯著降低后,應更換為單藥抗血小板治療,部分患者需聯用21天,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更長時間,若醫生已告知停用其中一種抗血小板藥物,不應再擅自聯合用藥,以降低腦出血的發生風險。
三是使用較大劑量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抗血小板藥物隨著用量的增加,發生腦出血的風險也會進一步增加,以阿司匹林為例,用于預防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時,建議使用小劑量的阿司匹林,每日服用75-100mg,該劑量范圍阿司匹林不僅可發揮預期的抗血小板療效,還有助于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需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使用大劑量阿司匹林時,抗血小板的療效增加有限,但腦出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卻會隨之增加,因此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也是預防腦出血的重要措施。
綜上,發生腦出血前通常無先兆癥狀,預防腦出血需控制高危病因,首要病因為高血壓,控制血壓達標可顯著降低高血壓患者腦出血的發生風險,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應盡量避免外傷,也是預防腦出血的重要措施;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的患者,若合并高血壓應將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可降低腦出血的發生風險;無需聯合用藥的患者,應盡量單藥治療,可降低腦出血的發生風險;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時,不建議擅自加大用量,否則會增加腦出血的發生風險。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 歡迎評論區咨詢與交流!
注: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