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軍閥混戰,豪強紛爭。割據兗州的曹操,為了實現統一中國的意愿,廣泛羅致了許多具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在濟濟謀士中,郭嘉是位出類拔萃的“智囊”人物。
郭嘉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人,他初投袁紹,居數十日,察覺到袁紹“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故而辭去。后經荀彧舉薦,歸依曹操。曹操與談天下事,非常高興地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任其為司空軍師祭酒,對其言聽計從,十分倚重。
當時,割據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紹,地廣兵多,是北方勢力最為雄厚的軍閥,曹操屢欲攻伐,但自知力量不足,便和郭嘉商議。郭嘉知道袁紹在組織、決策能力和用人、用兵等方面都遠不及曹操,所以對曹操說:“紹有十敗,公有十勝。”事實證明,郭嘉的論斷是正確的。建安五年,曹操以劣勢兵力,在官渡把袁紹打得潰不成軍。
建安三年,郭嘉勸曹操:“速乘袁紹北擊公孫瓚之機,先取呂布。”于是,曹操率兵攻打呂布,三戰皆捷,攻克徐州。呂布固守下邳不出,曹操圍攻兩月未下,士卒疲憊,欲引軍還都。郭嘉急忙諫阻:“呂布勇而無謀,今屢戰皆北,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急攻之,布可擒也。”并建議決沂、泗之水灌城。曹操采納了。呂布勢力被消滅,從而為攻伐袁紹解除了后顧之憂。
建安五年,曹操準備攻伐降而復叛、占據徐州的劉備,但諸將顧慮“軍出,袁紹襲其后,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郭嘉則認為“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眾心未附”。于是曹操急攻徐州,劉備向袁紹求救,而袁紹卻以兒子患病為由推辭,坐視不救。結果,曹操攻破徐州、拔下邳,劉備敗奔袁紹,關羽被擒。
官渡之戰袁紹敗回冀州,不久病死。建安八年,曹操與袁紹之子袁譚、袁尚戰于黎陽(今河南浚縣東),譚、尚兵敗還鄴(故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曹軍欲乘勝追擊,郭嘉提出“待其變而后擊之”,他認為“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今權力相侔,各有黨羽,急之則相保,緩之則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攻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后擊之,可一舉定也”。于是曹操還軍許都。果然,袁氏兄弟見曹操兵退,為爭奪冀州,互相殘殺,曹操軍逼黎陽,不到一年時間,冀、青、幽、并四州盡為其所有,袁譚被殺,袁尚、袁熙敗走烏桓。
郭嘉
烏桓首領蹋頓想幫助袁尚恢復故土,屢次入塞為寇。建安十二年,曹操將征烏桓,諸將認為“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而郭嘉條分縷析,力主西征:“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桓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冀、青非己之有也,表……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任之則備不為用”,因此即使虛國遠征,不足為慮。于是曹操揮動大軍回烏桓進發,軍至易州(今河北易縣),道路崎嶇,人馬難行,曹澡欲止。郭嘉力勸排難而進:“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趨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稱善,命袁紹舊將田疇為向導,“上徐無山、塹山埋谷,五百余里,經白檀,歷平罔,涉鮮卑庭,東指柳城”。蹋頓、袁尚聞曹軍猝至,“惶怖合戰”,曹操大將張遼沖鋒陷陣,“虜卒大崩,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余萬口”。袁尚、袁熙敗走遼東,為太守公孫康所殺。
從曹操攻呂布、擊劉備、伐袁紹、征烏桓等歷次戰斗來看,郭嘉的軍事決策起了很大的作用,表現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事才能。史籍說他“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功謀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