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讎而死——《史記》
在我國的古代時期,那時候的人們還相對的純粹,而這個純粹就體現在他們人與人的關系之上。那時候還是封建社會,人們好像很容易為彼此付出生命。在春秋戰國時期,豫讓智伯的家臣,在智伯被刺殺之后,他并沒有隱姓埋名,就此逃跑。而是選擇了去刺殺趙襄子,害死智伯的兇手。而更加難能可貴的是,他在第一次刺殺未果后,并沒有知難而退,而是以損害自己的身體為代價,進行了第二次刺殺。雖然到最后他也沒有成功,但是他的忠心一直流傳了下來。
?而我們下面要說的,則是另一個極端。這個事情同樣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甚至還誕生了一個成語,流傳至今。一位將軍在兩軍交戰的時候,被他的車夫拉進敵方的陣營,而車夫之所以這么做的原因就是將軍在分羊肉的時候,并沒有分到他。那么這件事具體是什么情況,讓我們來一起往下看。
?這位將軍叫華元,宋國人,他的祖上是宋戴公,就是說他是一個典型的王公貴族。在那時候,他因為有著一些軍事方面的才能,所以被當時的宋國君王任命為將軍。我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是局勢非常混亂的,百姓們民不聊生,戰爭仿佛就沒有停下來過,好像每一天都在發生。而這個故事就在宋國與鄭國的交戰中所產生。
?在公元前607年,鄭國入侵宋國疆土,于是當時的君王派出華元前去迎戰,抵抗鄭國的入侵。在交戰的前夕,為了能更好的鼓舞大家的士氣,也為了養足大家的精神。華元決定犒勞三軍,宰殺羊肉來進行分發。要知道依照那時候的環境條件,哪怕不是在戰爭年代而是處于和平時期,也不是想吃上肉就可以吃上肉的。所以說他的這一個舉動,贏得了軍營將士很多的好感,而要分發羊肉消息更是很快就傳遍了全營。在當天的晚上,營地里的將士就吃上了這一頓羊肉。在大營里面,每個人推杯換盞,好不快活。畢竟很快就要打仗了,誰也無法確定自己能一直活下去,這就更加刺激了將士們的神經,也就導致了晚宴的氛圍更加的火熱起來。
?可是就是在這大家都在狂歡的時候,有一個人卻好像被華元遺忘了。這個人就是他的車夫,羊斟。羊斟出身貧寒,沒吃過什么美味的食物,所以他對羊肉更加的渴望。可是等了許久后,他并沒有等來他所期待的羊肉。營帳里有人提醒華元,他的車夫還沒有分到羊肉。可是他卻很不在乎的樣子,當著所有人的面表示,他也不用沖在最前面,一個身份地位的人,不給他吃又怎么樣,并不擔心車夫背叛自己。這幾句話一字不漏的被羊斟聽了進去,讓他覺得非常的恥辱,這讓他產生了一些別的心思。
?不久之后,兩軍交戰,在主帥下達沖鋒的那一刻,他就駕馭著馬車一馬當先,直奔敵方大營。剛開始大家還沒有意識到什么,還以為是將軍勇猛過人,帶頭沖鋒。可是隨著戰車越來越深入,華元也發現不對了,大聲的質問道他想干什么,這時候羊斟表示道,在分羊肉的時候,吃你說的算,可是今天駕車的時候,卻我說的算。就這樣,兩人直奔敵軍大營,沒有絲毫懸念的就被俘虜起來,而這時候都宋國軍隊看到將軍被抓,也沒有了戰意,紛紛潰逃起來,戰爭以鄭國大勝結局。而“各自為政”這個成語也就是由這個故事中誕生的。
?小結
在這個故事里,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從主將華元的角度看,我們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別人,要給予每個人他應該有的尊重,而不是憑借自己的主觀喜好,就去肆無忌憚的評價別人。而從羊斟的角度去看,我們也要很清楚自己的職責,因為他個人的事情,甚至說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他就做出了這樣的行為,而這個行為的代價就是損害了自己國家的利益。這就很像我們在平常的生活中,明明只是一些很小的矛盾,但是誰也不肯退了讓,最后還是損害了大家的利益。不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他們犯的錯誤我們都是應該避免的,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我們才能將生活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史記》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