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隨后從網上查找“西班牙國際幫辦機構”的資料,卻沒有任何提示。但通過谷歌搜索“百萬歐元大獎”關鍵詞,記者被引到一家名為“419baiter”的網站。該網站是一個民間防詐騙網站。據該網站介紹,這種電子郵件騙局漏洞百出,但因為他們群發郵件,所以總有人被騙。尼日利亞人的電子郵件詐騙盡管臭名遠揚,但他們發現,騙子也出現在西班牙、荷蘭、加拿大等國。
記者把收到的“百萬歐元大獎”電子郵件發給該網站創始人泰瑞,請他鑒定真偽。泰瑞在4月11日回復記者說:“這是典型的電子郵件詐騙,實際上并沒有這樣的抽獎,沒人會贏得這個獎。一些聰明的騙子甚至在電子郵件中不說‘贏’這個字。”
記者在這家網站看到一段視頻連接,是英國媒體跟隨尼日利亞警方查抄電子郵件詐騙窩點的報道。警察趕到坐落在農村的一間100平方米的房子時,十多名當地人正在通過電腦作案,騙子們在相當簡陋的條件下進行著國際網絡詐騙,而且每天都有進項。
“419baiter”網站還積累了上千個被確認發出了詐騙郵件的信箱地址,并歸納出8種詐騙方式,提醒網友不要上當。
盡管在國內有關被國際騙子利用網絡詐騙的報道并不多,但海外華文媒體的這類報道頻頻出現。最近美國中文媒體《世界周刊》刊文指出,美國華人頻頻遭受網絡詐騙,一些人損失慘重。
報道說,紐約法拉盛羅斯福大道上的西聯匯款營業部曾鈺鈿表示,最近兩個月,因為“抽中大獎”而匯款的華人增加很多,平均每天有三四個,男女老少都有。匯款的數額約在2000到4000美元之間。他們被告知,“匯去手續費就能拿到15萬美元”。她說:“他們不相信受騙。你勸他們不要寄,許多人不理會。”
一直流行的“尼日利亞詐騙”侵入華人社區。騙子廣發電子郵件,導致多人受騙,但是礙于顏面,受騙者不愿向外透露。有一次,一位熟人在半夜打電話給在福建同鄉會提供法律咨詢的戴禺律師,講到有人給他發電子郵件,說一位外國高官在銀行存有幾千萬美元,但是這個高官已經去世,發信人希望找個外國賬戶轉出這筆錢,事成之后將拿出20%作為報酬。“這位熟人在美國受過教育,獲得碩士學位,竟然相信這樣的事情,還向我咨詢意見。”戴禺當時就告訴他,這是一個古老的騙局,不要上當。“但不知他回信沒有。”
來自中國浙江、目前在美國生活的張先生是中獎詐騙的受害人之一。他被哥斯達黎加一家講英語的公司詐騙。1月底,他收到一份通知,告訴他中了100多萬美元。幾經周折張先生付了錢后發現有詐,要求對方退錢,但遭拒絕。
網絡欺詐投訴率上升33%
美國聯邦調查局合作伙伴、互聯網犯罪投訴中心3月底發出年度報告,2008年有關網絡犯罪和互聯網欺詐的投訴上升33%。
該機構接受互聯網欺詐受害者在該網站提出申訴。該組織2008年收到了27.5萬個投訴,損失總額達到2.65億美元,平均每個投訴帶來931美元的損失。
“隨著大量金融數據業務轉移到互聯網上進行交易的趨勢,高科技的計算機騙局繼續蓬勃發展。”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絡司助理總干事亨利在一份聲明中說,“對于執法部門、企業和家庭計算機用戶而言,需要保持持續的警覺,并且使用可靠的安全保護程序。”
投訴者中,除了網購詐騙、拍賣欺詐外,還有信用卡和支票欺詐、信用騙局以及所謂的419詐騙。“419詐騙”命名來自于尼日利亞刑法典第4.1.9節部分,該國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詐騙事件。統計顯示,將近三分之二的詐騙罪犯來自美國本土。其他國家的騙子中,相當數量來自英國、尼日利亞和加拿大。
記者在美國聯邦調查局網絡犯罪調查網頁上還看到很多有關網絡詐騙的最新官方提醒。包括以脫口秀女王奧普拉?溫弗瑞的名義進行贏得百萬美元的競賽,還有軍方販賣軍車,提供在家工作機會等等。
記者聯系到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王大偉,請他介紹了中國打擊國際網絡詐騙的工作。
王大偉說,網絡詐騙一共有150余種,但歸納起來不超過3類,一是打餡餅牌,說你中了大獎,說你可以得到某獨裁者的財產;二是打感情牌,說國外鉆石王老五靜待佳人;三是打震撼牌,說你家親戚被綁架,出車禍。
“有些女孩子被外國人騙了感情,有些老年人用翻譯軟件與外國人聯系中獎,最終被騙巨款。但由于網絡詐騙有隱蔽性,受騙的人站出來舉報者很少。理論上說,國外騙子一旦得逞,可以通過國際刑警組織進行追討。但為了一起詐騙案而啟動國際警務合作的案例很少,關鍵是老百姓需要加強防范。”
他說:“不過國家正在加強打擊網絡詐騙的力度,一些國內的詐騙團伙已經落網。對于國際網絡詐騙,我建議有關部門應該多發出提醒信息,防止老百姓上當。”
1.轉移財產騙局
騙子以獨裁者、企業家的名義聲稱要把財產轉移到受害者賬戶里,但要求先付手續費。
2.中獎騙局
騙子以活動的名義告知受害者中了大獎,要求支付各種費用。
3.工作機會騙局
騙子以美妙的工作為誘餌,要受害者寄錢過去用于辦簽證等手續。
4.鉆石銷售騙局
騙子以加納或科特迪瓦的廉價鉆石黃金為誘餌,需要受害者寄運貨費。
5.購買租賃物品騙局
受害人登載銷售或出租物品房產等廣告,騙子以高價為誘餌要求購買或承租,但條件是先得到保證金。
6.網絡愛情騙局
騙子通過互聯網與受害者建立長期關系,關系很浪漫,但受害者往往人財兩空。
7.貸款騙局
騙子告訴受害者可提供低息貸款,但他們要求受害者提供個人資料和錢。
8.慈善騙局
騙子以世界特大災難的名義(南亞海嘯等)要求受害者寄錢幫助他們。
參考資料:http://it.people.com.cn/GB/114491/142523/9156544.html
互動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圖片)系由網友上傳,如果涉嫌侵權,請與客服聯系,我們將按照法律之相關規定及時進行處理。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于www.baik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