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庭觀念淡薄了嗎?
關鍵詞:家庭觀念 國際家庭日
核心提示: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反映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有著這樣尷尬的境況:同樣吃飯,父母在說話,子女卻在玩手機。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家庭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家庭觀念也隨之變化。 宿遷新聞網訊(記者 王宇)“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莫過于我們坐在一起,你卻在玩手機”,這是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反映現實生活中,不少家庭有著這樣尷尬的境況:同樣吃飯,父母在說話,子女卻在玩手機。隨著社會不斷進步、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家庭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卻越來越少,家庭觀念也隨之變化。以往有親戚辦喜事,有事也要抽空參加;有親戚生病住院,離家再遠也要回去看望。可如今,辦喜事時總是工作忙,禮到人不到;親戚生病了,很少到現場,電話問候成為首選。此外,親屬有難不愿幫,一到放假就出游,每天下班晚歸家……如此種種,讓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家庭觀念也越來越淡薄。
今天是第21個國際家庭日,促進家庭的和睦、幸福和進步是該節日設立的目的。近日,記者走訪我市多位市民,聽一聽他們不同的家庭觀。
老輩人:家庭靠血緣維系 遇到困難大家就會主動幫忙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老一輩人心中,家庭是靠血緣關系維系的,有血緣關系的人共同組成了一個大家庭。他們的鄉土觀念十分強,親戚、朋友、鄰居有了困難都會盡量幫忙。
今年68歲的田廣云老家在市湖濱新區皂河鎮,8年前搬到河濱新村小區,他心中的大家庭是包括有血緣關系的所有人。“以前幾乎家家都有兄弟姊妹四五個,再經過幾十年的開枝散葉,一個大家庭至少有二三十口人,多的甚至有五六十口人,這些人組成了一個大家庭。”在他們那一輩,這個幾十口人的大家庭就是他們主要的活動圈子,有人遇到困難大家就會主動幫忙。
老家在泗陽縣眾興鎮的吳彩云,今年64歲,她告訴記者:“以前家里有人生病住院,親戚離家再遠都會回來看看。”在她48歲那年,因闌尾炎開刀住院,在外工作的親戚知道了此事,紛紛回來看望。“那時候,交通沒有現在便捷,雖然都在省內,但最遠的坐車也要一天左右。”吳彩云至今仍然記得,她住院一個星期,在外地的三個姐姐家都有人回來看望,一些鄰居也送來雞蛋等補品。在吳彩云的記憶中,在他們這個大家庭里,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
年輕人:更注重人際交往 工作后和親戚聯系越來越少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多數以80后為主的年輕人和老一輩的家庭觀明顯不同。他們認為家庭就是父母、夫妻和子女。同時,他們的交往圈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業緣”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交際圈、事業發展、愛好等因素比血緣影響更大,很多年輕人不愛回家更熱衷外出聚餐。
蔣學云,在南京某汽車公司工作,是個典型的80后。2010年,研究生畢業的他因成績優異曾被留校任教,半年后跳槽至現在的汽車公司從事技術工作。談到家庭,他說了這樣一句話———“處得來的親戚才是親戚,有時朋友比親戚還親。”在他的印象中,小時候在老家宿遷,和親戚家聯系很多,到外地上了幾年學,尤其是工作后,和家里親戚的聯系越來越少。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家看看,親戚的婚喪嫁娶除了喪事必到外,喜事多由父母代替,或找老家的朋友帶去禮金。
在外工作的人,因距離、工作、應酬等因素,與家人、親戚的交流漸少,而留在老家的人平時也多忙于工作,與家人的相處時間也在減少。今年32歲的市民陳潔,在市區某大型企業上班,他個人可支配的時間很少。“平時應酬不多,但總有一些事業伙伴或朋友要聯系,周末沒事要回家陪陪父母,平時還要抽空和妻子一起帶孩子出去玩。”陳潔說,老家的親戚基本上只有過年時才能見到,有些在外地安家的,可能幾年都見不到一面。
專家:家庭小型化是趨勢 當前年輕人家庭觀念普遍淡薄
“在老輩人的心里,家庭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在年輕人的心中,父母、夫妻和子女是組成家庭的全部。平日里,時間多被工作、朋友占據。社會由血緣向‘業緣’轉變,他們的大家庭觀念越來越淡薄。”我市社會學專家石巖說。
石巖告訴記者,家庭經歷了聯合家庭到主干家庭,現在又向以核心家庭為主的模式轉變。近三十年來,我國城鄉家庭日趨小型化,這個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無法避免。先是四世同堂,后來是上有老下有小,再后來是三口之家,再再后來是丁克家庭,導致現在年輕人的家庭觀念大不如前。
“以前的大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隨著社會發展、經濟進步,人員流動性隨之加強,親戚之間的聯系變少了,大的家庭自然向小家庭轉變。”石巖認為,不管家庭模式如何改變,家庭都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而對于每個家庭來說,如何保持家庭和睦最為關鍵。
建議:如何保持家庭和睦 相互包容、諒解、信任最重要
如何保持家庭和睦?采訪中,老輩人大都不愿意深談婚姻,但他們認為堅守原則、忽略小事是家庭和睦的根本,事事爭先、揪住對方小毛病不放的家庭,很難得到幸福。而一些年輕人則各抒己見,其中尊重、理解、關心、呵護、包容、真誠、溝通,這些詞語出現頻率較多。
究竟有哪些問題會影響家庭和睦?記者采訪了市民政局婚姻登記處主任譚超。“夫妻是家庭關系中的核心,夫妻和睦是維護整個家庭的關鍵,也是擺在家庭中第一位的美德。”他告訴記者,許多家庭夫妻不合,實際上都是由一些“小事情”引起的,例如一方很少做家務或根本不做家務,或者一方在家務事上很少與另一方溝通等。在多年從事夫妻調解的工作中,他發現離婚的多是年輕人、中年人,年紀較大的很少。
相互包容、諒解、信任是家庭和睦的保鮮劑。“這一代年輕人大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比較強,很多人都希望別人來遷就自己,而自己卻不愿意受到一點委屈。如果把這種態度帶到婚姻中,則是家庭不和諧的導火索。”譚超說,如果不學會彼此關懷、體貼,學會寬容、諒解對方,雙方爭吵不斷,家庭和睦又從何談起。希望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增強家庭觀念,讓我們的家庭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