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1
旅行中的時光歡迎添加時光先森微信ID:48611256
通道在哪呢?打開湖南地圖,找到西南邊那個像側面人像輪廓,對了,最西邊的小城是“鼻子尖”上的新晃;通道,就在“下巴頦兒”上。
它是一個三省交界(毗鄰廣西和貴州)的侗族自治縣,美麗的坪坦河貫穿其中,而河流上的各式風雨橋更是讓人流連。
【侗寨】
23個風情各異的侗寨枕河而居。
位于坪坦河最上游的是高本寨。寨前臨溪澗,后有古樹森林,左右是呈梯級式的魚塘和稻田。“以前種的全部是糯米,收稻子的時候是用剪刀剪”。
高本村境內,坪坦河在這里變成了一條小溪,翻過這座狗頭山就到了廣西。
在高本村,農田間,偶爾分布有一些簡易棚屋,其中陣放有一些犁、耙等農具。村民在忙完農活后就將農具存放在此,甚至還會在這里做飯、過夜,當作農忙時節的臨時休息之所。這是因為“種田的地方太遠了,一般都是10多里路,要是早晚都回家,來來回回的太累了!”當地一些老人稱,在一些涼亭、風雨橋等地會置備草鞋、熱水等,全部免費提供給過路行人。
坪坦河邊的山泉井,不但有飲用水提供,路人還可以在這里躲風避雨。
坪坦村內的薩壇。它是侗族人奉祀女神—薩歲的地方。侗族人認為薩歲是人類的始祖,是護送靈魂之神,同時又是稻谷之神和酒神。她主管生育、婚姻、風雨雷電、山村田土。
高步村的薩壇是坪坦河流域最大的薩壇,位居高上村的寨子中央,這里是村民聚會活動之地。薩堂周邊以青石圍砌成六邊形圍墻,薩壇居中,以石片堆砌,壇前有一個青石質的供案;壇旁邊有一株1米高的“千年矮”樹,圍繞矮樹有7塊白色石頭代表七個特定的方位,堂內有個“十禁碑”,場外有一個“講款”的款場。村民“祭薩”活動的時間據說是根據祭壇里“千年矮”的長勢情況而定。
普修橋上俯視皇都村。
【風雨橋】
從源頭至匯入渠江的30公里,坪坦河穿過17座風雨橋。其中,有由橋、塔、亭組裝而成的普濟橋、永福橋等已成為“國寶”,它們樂于迎接游人的觀禮和專家的調研,也有孤獨立于坪坦河源頭高本村、破敗凋零的和平橋,還有題梁上書“社會主義好”、“總路線萬歲”的橋。
橋上留下的時代印跡。
高步村的20多個老人聚集在普濟橋上,有人在睡覺,有人閑聊,還有人打牌,或是呆坐。在橋頭之下,存放的近20口棺材盡管用落滿塵土的竹席遮蓋,但依舊在陽光下露出黑光,提示著世人,它們將吞噬亡者的肉體,也將收納關于橋的故事。
坪坦河上最小的一座風雨橋高步村永福橋。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坪坦回龍橋(1761年),原名龍皇橋。1931年復修,更名廻龍橋,取“迂迥龍脈,環抱村莊”之意。它是坪坦河上最長的橋。
坪坦河上游第一座風雨橋和平橋,再往上走就進入了高本村。
風雨橋上不僅可遮雨避風,還能休憩交友。橋上設有長凳,常年有人義務供應涼水,村人在勞作之余在此歇息,疲憊路人在此整休飲水,年青男女在此對唱情歌,互表衷腸,“那個時候,談對象就是唱歌,村里的后生都喜歡到這橋上來”。即便是到冬季,“大家也會到橋上來烤火,聊天”。
高本村永福橋,原來叫永興橋,1942年修建。當時村寨組成了一個修橋理事會,龍啟盛任修橋總理。當時正值戰亂年間,修橋盡管是為村寨公共事務,但依然遭到一些人的不認可。為修成此橋,龍啟盛捐出了自家的一丘田,以此獲得了寨人的認可,進而全寨共舉合力建成了永興橋。
陽爛村的西邊有兩座大山,一為海拔800 米的劍山,一為海拔600米的虎山,前者像一把利劍從西邊向村寨刺來,后者則如猛虎撲向村寨,都為兇煞之征。所以鼓樓前的龍口被村民涂成紅色,狀如血盆大口,有咬住劍山保村寨平安之意。而鼓樓正前方的兩墩石獅則可制伏惡虎,而保全寨子安全。
當地村寨極講究風水地勢,既要依山又必傍水,但為了不讓風水福氣隨水流去,每寨都要在寨邊的溪河上建一座橋來“堵風水、攔村寨”,侗家人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村寨平安,又能讓財富積聚,所以橋上大都設有神龕,讓神靈鎮橋護寨。風雨橋作為風水節點,負有“護寨”“鎮宅”的功能,建橋之初必要全村人商議共識,必要經風水師勘定,必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請諸神助陣。
來源:瀟湘晨報微信xxcbwx
心動了嗎?記得分享朋友圈哦~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