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說來,會計這個專業、這個行當、這門學科,的確存在不少讀來繞口、文字牽強、將錯就錯的會計概念。譬如,“假賬”和“公允價值”,當多種會計政策和方法存在,并允許自由選擇時,孰為“真賬”?若不存在唯一真賬,又談何假賬?至于孰為公允,莫衷一是在所難免。又譬如,“權責發生制”,會計上用幾個字湊成一個新詞,實在是令人費解。再譬如,“費用的資本化處理”,其真實含義是把流量性質的費用,予以存量性質的資產化處理,卻與已經存在常規理解的“資本”一詞混淆。上述信手拈來的幾例“會計謎詞”,有些來自翻譯者的誤解,有些則來自人的認識模糊,還有些或許來自會計界故意把一些詞語搞得拗口一些?
會計,既簡單,又復雜;既枯燥,又有趣。
自工業革命以來,現代會計得到極大發展,學科體系逐步健全,學科基礎理論穩定而扎實。在經濟繁榮的商品經濟社會,會計作為一門學科受到推崇,作為一種職業也似乎受到追捧。但是,會計遠沒有如同管理學、社會學、心理學和經濟學等學科那樣深入人們的生活,影響人們的生活甚至觀念。
簡而言之,會計中有生活,生活中卻不一定有會計。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繁榮,人們的投資、借貸、節稅和理財需求日益突顯,公民財富與日俱增,理財意識日漸增強,這客觀上為會計的發展和普及提供了條件,也提出了要求。
能否將會計知識以一種人們喜聞樂見的簡約方式傳播呢?本書作者在這方面的嘗試,很是值得會計人學習。長期以來,馬靖昊以詼諧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選取生活意象,撰寫了大量的會計文章,稱之為“會計之道”十分貼切。
“大會計”具有如下特點:第一,將會計原則、會計業務處理方法運用到生活中。例如,將一個家庭看作一個會計主體,核算一個家庭的收支,并根據不同的處理方式去理解各個家庭的價值觀念;將一對情侶作為兩個具有業務往來的會計主體,對情侶間發生的各種收支,從會計的角度去解讀各種不同處理方式下的愛情觀念;將每一個人作為會計主體,鼓勵每一個個體做實人生的利潤表、做大人生的資產負債表。第二,對會計上難懂的概念、方法和原則,用生活中的意象去解釋,使它們更加通俗易懂。《會計之道——會計的邏輯與情懷》中就有很多經典式解讀。例如,書中解釋“會計職業判斷”時,巧妙地引用莎士比亞的作品,說“1000個會計心中就有1000個利潤的哈姆雷特”,雖說有些夸張,但還是非常形象的。加之這句名言在生活中幾乎人盡皆知,其效果不言而喻。
《會計之道——會計的邏輯與情懷》是一本有趣的“生活會計學”教科書。對會計專業人士而言,這是一本能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尋找趣味的指南。對非會計專業人士來說,這是一本具有可讀性的會計趣味科普書。
邊讀邊想,寫下一些感想。
五、序3--中央財經大學袁淳教授:馬靖昊還是一個心系黎明蒼生的大會計。《會計之道——會計的邏輯與情懷》中的內容,正是馬靖昊這匹駿馬的一聲聲嘶鳴
在生活中,人們對數學、語文、物理等詞語都只有一種理解,即一門學科。但是,我們對會計,卻有三種理解:會計人、會計行業和會計學科。這一方面說明了會計的邊界是較為清晰的,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會計的狹隘與局限。通常,人們對會計工作的理解就是做賬,或者再具體一點:填憑證、做分錄和編報表。在管理會計、預算會計等現代會計分支蓬勃發展的今天,人們對會計的總體印象依然是“賬房先生”。足見會計內容之枯燥,會計工作之單調和會計人員之無聊!
那么會計人真的天生注定只能忝陪末座么?非也,正如馬克思所說,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會計人大有可為!
經濟體系是由各行各業的千千萬萬個企業構成的,每一個企業都有會計人員,會計人員也是各行各業發展信息的收集者、生產者。會計是現代社會的通用商業語言,會計信息是一扇窺視企業的窗戶,而企業又是構成宏觀經濟的基石,會計人能夠生產會計信息,當然能夠理解甚至預測宏觀經濟形勢。
古人云一葉知秋,這正是會計人需要的素養,會計人應善于從會計信息中把握一個企業、一個行業進而整個社會經濟的命脈,這就需要會計人員樹立“大會計”觀念,更需要會計人員做個有情懷的人!
在《會計之道——會計的邏輯與情懷》中,馬靖昊無疑為廣大會計人員做了很好的榜樣。
小到柴米油鹽,大到住房養老,對當下社會中的熱點問題,馬靖昊都從會計的視角做了很好的闡釋。例如,他從企業盈利能力和現金流的視角解釋了為什么經濟下行卻并未出現大規模失業的現象。從小企業盈利能力的角度闡釋了小企業融資難的悖論;又如,他從會計的角度解釋了京東這樣的電商企業為什么在毛利率為負的情況下卻能獨占鰲頭;再如,對于當下影視公司高價收購大牌明星的空殼公司的現象,他也從會計的角度做了很好的闡釋,可謂寓教于樂。
視野宏闊更需心胸寬廣。馬靖昊還是一個心系黎明蒼生的大會計。《會計之道——會計的邏輯與情懷》中的內容,正是馬靖昊這匹駿馬的一聲聲嘶鳴。他在為底層納稅人嘶鳴,在為底層會計從業人員嘶鳴,在為小微企業吶喊,在為創業者嘶鳴,在為小企業主嘶鳴!他呼吁國家出臺減稅政策,為民眾、為企業減負!這是多么難得的古仁人志士情懷啊!
總之,讀罷此書,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