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個女友茶敘,她這兩年辭職開了自己的工作室,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我本想打探一下“從月薪8千到年入200萬是怎樣一種體驗”,寫一篇雞血滿滿的勵志稿,卻不料,答案絕非我想得那么簡單。
她說很焦慮,每天都如履薄冰;家庭關系緊張,跟丈夫冷戰矛盾升級;沒時間陪小孩,感覺越來越孤獨。“你知道嗎?有錢了才懂得,馬爸爸說月薪2萬的人最幸福,真的不是矯情。”
想起很久之間看一則新聞,香港大亨劉鑾雄有一次去買了7輛法拉利,然后一個人意興闌珊地坐公交車回家。那一刻,我分明從這亦真亦幻的畫面里,也捕捉到孤獨兩個字。
等等,說好的“何以解憂,唯有暴富”呢?
如果說錢都無法帶來終極幸福感,那么到底怎樣的人才能過得好?
哈佛大學的一個成人發展研究項目,花了75年的時間,項目跟蹤了724人,試圖給出這個問題最真實的答案。
站在TED演講臺上的分享者,已經是這個項目的第四代研究者。他說,此前對千禧一代做過問卷調查,問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目標是什么?
80%的人回答是有錢。
50%的人回答是出名。
可是,哈佛的研究結果表明,多數人追求的目標和他們得到的幸福感南轅北轍。
這個研究項目從1938年開始,把研究對象分為兩組。
一組是哈佛大學大三的學生,另一組是來自波士頓貧民窟的小男孩。
這些人后來成為工人、律師、醫生,甚至有一名總統,也有酒鬼,精神分裂者。有人平步青云,超越了自己底層的出身,也有人恰恰相反,掉落云端。
研究者在對他們長達一生的跟蹤里,不僅僅讓他們回答調查問卷,也調出他們的病歷,掃描他們的大腦,跟他們的孩子聊天,拍攝下他們與妻子相處的情景。
長達幾萬頁的數據,記錄了他們真實的一生,結果研究者得出的結論竟然是:
良好的人際關系讓人更健康幸福。
就這么簡單?就這么簡單。
關于人際關系、婚姻、健康和幸福,哈佛大學的研究者得出3個結論——
如果只有這么簡單,那么為什么我們做不到呢?
研究者進一步分析:
因為我們是人類,人類喜歡走捷徑,喜歡一勞永逸。人際關系復雜又麻煩,需要日復一日的付出耐心和努力,并且一點也不高大上。
很遺憾,很多的錢、表面完整的婚姻,并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感。
那些我們苦苦追求的富有和圓滿,原來是一場虛妄。
多少夫妻陷于糟糕的婚姻關系,彼此爭吵消耗,卻不愿放手給彼此快樂的權利。
多少父母忙于賺更多的錢,買更好的學區房,卻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情緒,親子關系越來越疏離。
多少子女把耐心和笑容,給了領導客戶朋友陌生人,卻面對父母的關心和嘮叨時冷言冷語。
原來我們都錯了,暴富不是目的,愛才是這世間唯一的救贖。
亦舒小說《玫瑰的故事》里,黃玫瑰是富家千金,擁有驚人的美貌,追求者無數,她不愛他們,卻享受著將他們玩弄于掌心的游戲。
后來,玫瑰愛上一個男人,可造化弄人,那個男人已有未婚妻。
于是玫瑰為療情傷,遠走異國。她堅信“人們愛的是一些人,與之結婚生子的是另一些人”,和一個并不愛的男人結了婚,生下女兒。那人有錢、靠譜、對玫瑰也很好,可她卻郁郁寡歡,在不快樂的婚姻里耗盡青春,終于離婚。
離婚后的玫瑰,依然傾國傾城,讓男人為之神魂顛倒。最重要的是,她開始真誠地對待感情,最后遇到一個彼此相愛的人,雖然那人僅剩三個月的壽命,可玫瑰終于變成一個幸福的人。
愛是唯一的救贖,唯一的答案。
如馬克.吐溫所說,“別把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
遠離那些消耗你的人際關系,果斷結束不快樂的親密關系,去和你愛的人在一起吧。
然后珍惜這些你生命中重要的人,花時間去傾聽、陪伴和理解他們,真正建立起高質量的、有深刻鏈接感的親密關系。
相信愛的人,也一定會遇見愛。
愿你歷盡千帆,終于沒有和幸福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