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然與實然是法學中的專用名詞,顧名思義,“應然”是指應該是什么樣子,而“實然”指實際的狀況。為什么突然提到這兩個詞呢?昨天看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說到一個問題,他說:“西方的很多理念我都能接受,唯獨最根本的一句話不能認同,就是:人,生而平等,實際中我所見的是不可能平等.....”。另外一個嘉賓解釋得很好:“人,生而平等,是指人的權利應該是平等的”。我聯想到了應然和實然。
現實中,我們常常在“應然”和“實然”之間糾結,總會覺得世界不是按正常的狀態運行,而這個所謂的正常狀態是我們自己認為的“應然”。繼續深究一下,我們所認為的“應然”又是從哪里來的呢?當然與每個人所接受的教育、思想和所處的環境相關,也就是說,這個世界存在著太多的“應然”,而“實然”只有一個。而人們通常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模式是,希望將“應然”轉化為“實然”。這樣一來,矛盾就自然產生了,這些矛盾更多的并不是“應然”和“實然”之間的矛盾,而是此“應然”與彼“應然”的矛盾。
我在想,人頭腦里哪來那么多“應然”呢?人類在最初的時候應該是沒有“應然”的吧,自然就是這個樣子,人類為了生存只能遵循“實然”。可發展至今,我們建立了社會、規則、文化、道德等等,“應然”便越來越多,尤其象我們這些讀了一點書的,頭腦里的“應然”就更多了,痛苦也隨之產生。這就是為什么哲學家、思想家們最痛苦了,他們的“應然”最多,而他們的“應然”與“實然”差距又太大。
做學問的人講究理論聯系實際,理論就是“應然”,而實際就是“實然”,這種思維的本質是以“應然”為基礎。人們常說的“書生氣”大概就是指的這樣一種思維方式。現實中,我們需要用“應然”來改變“實然”,但是,一味的從“應然”出發來思考問題,恐怕會陷入紙上談兵或照本宣科的境地。“應然”有太多的前提和假設,而“實然”不能完全符合,因此,有必要改變思維的角度,從“實然”到“應然”,即認識“實然”和“應然”的本質,找到它們之間的差距,盡可能的完成統一。
父親曾經跟我談過他人生的經驗,他說:“每個人都處于一張社會關系網中,親人、朋友、同事、領導等等,只有把這些關系都理順了,處理好了,你才能過得比較輕松愉快。而處理好這些關系的前提是你不能要求別人應該對你怎么樣,而是你要反思自己應該怎樣對別人。”我想這或許提供了一種處理“應然”和“實然”問題的思路,也就是說,我們不要把“應然”作為“實然”的前提。
我們生活在一個現實的空間,現實自有它的運行規律,我們所能做的是了解現實,適應環境,僅此而已。就把“應然”留在頭腦里,沒事的時候想象一下吧,呵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