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兒童的啟蒙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都是從家庭教育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會受到家庭的影響、打上家庭的“烙印”。 如果把孩子比作是一塊布料,那么家庭就是一個大染缸,父母則是為孩子染色的人,孩子受什么樣的教育,成為怎樣的人,關鍵看父母在家庭的環境里能夠調配出什么樣的顏色了。 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可是父母們對家庭教育的了解知之甚少。有的父母認為家庭教育就是讓孩子參加輔導班、特長班;有的父母則認為教育孩子完全是學校、社會的責任。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誤區,因為任何一種教育都不能取代家庭教育的地位,任何一個人都不能替代父母的角色。家庭教育如此重要,做父母如何進行家庭教育呢?以下三點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
小樹的成長需要適宜的土壤,充足的水分、陽光、養料,這些是保證小樹能夠正常生長的必備條件。如果這些條件有缺失,小樹也能夠成長,但是絕對不會也不能夠長成參天大樹。小樹一旦因為環境的原因出了問題,就是給小樹進行修剪或者是打藥也不會起到很好的效果,即便是能夠治愈,小樹本身也會受到很大的傷害,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給小樹充足的養分,不斷地給他施肥,松土,他才能夠慢慢的成長。
孩子也是一樣的,孩子的成長也需要有適合的成長環境,這里的適合并不是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在生活上照顧的無微不至,這些事每一位父母必須做到的,這是做父母的責任和義務。只要孩子吃飽了、穿暖了,就完成任務,這只是滿足了孩子的基本需要,也是最底層的需要。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劃分,吃飽穿暖是第一需求,就是生理的需求,接著就是安全的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需求是層層遞進的,當我們能夠吃飽以后就會考慮到安全的問題,當我們自身安全了,我們才會有心情去體驗愛和歸屬的感覺,那么當我們有了愛和歸屬的時候我們就要求被別人尊重,被尊重體現了我們自身價值,我們就要去做些什么事情來證明我們的存在。
今天的孩子家庭環境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他們的這五種需求能不能得到滿足?很值得今天的家長反思一下。
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
有很多教育書籍都提到了,關系大于一切,關系勝過任何教育。那么這里的關系到底是指什么關系呢?我所說的關系并不是單單指親子關系,我說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這里包括,父親和孩子、母親和孩子,夫妻之間、婆媳之間,等等。如果我們只強調親子關系的重要性,這就很容易會讓我們產生誤區,并且有推卸責任之嫌。如果一個家庭里面夫妻之間的關系不和諧,婆媳之間經常大吵大鬧,矛盾重重,又怎么可能會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呢?要想有良好的親子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排序誰比較重要,我認為那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夫妻關系是家庭關系的軸心,也是保持家庭系統平衡的砝碼。
今天的夫妻關系有的很緊張,卻要求孩子不能犯錯誤,這怎么可能呢?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安全感,感覺不到依靠和愛,每天都好像生活在戰火紛飛中,怎么可能安心學習呢?這是任何人做不到的,更何況一個孩子!所以要想讓孩子能夠優秀,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是遠遠不夠的,反而是本末倒置,要從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開始做起,家庭系統能夠正常運轉,孩子也是系統中的一員,自然問題就不會出現,我們也就不用為孩子的再教育而煩惱了。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養成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習慣決定成敗,這句話也是有水分的,好習慣的養成是建立在前兩項原則的基礎之上。想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也就是培養孩子具有堅韌不拔的品格。孩子是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養成好的習慣,這并不是堅持多少天或者是一幾個月就可以的,要在不斷的強化之下,堅持不斷地去做。所以父母們不要抱著會有什么神丹妙藥,孩子吃了就會養成好習慣的幻想,更不要又“一招鮮”的想法,教育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孩子的成長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的,所以教育也要不斷地改變,要跟的上孩子的成長。
我認為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是家庭教育的前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礎,養成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是家庭教育的主線。
今天的家長只是緊緊的抓住“分數”這一中心去教育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拿到好的分數就一定會成為好的人,有了好的成績就一定會有好的人生。這種觀點今天已經被無數事實證明是錯誤的。當我們把注意力都集中一點的時候,我們不會看到其他的,一個我們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會對其他的一切事物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當只看到孩子分數的時候,孩子的一些優點就看不到了,只關注孩子的不足,看到孩子的缺點,這樣孩子的自尊就會受到打擊,慢慢的就沒有了自信,一個沒有自信的孩子就失去了成長的力量。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習成績只是一個點,一個小小的點,除了這個點還有其他的更多更重要的點,然后這些重要的點都被家長忽視了,家長們被分數這個面紗蒙住了眼睛,以至于迷失教育的方向。今天的父母在孩子的心中已不再是那個愛他們的爸爸媽媽了,變成了一個讓孩子看到就害怕,在心里想起來就痛恨的人,雖然孩子們沒有說,但是家長的言行給孩子留下的不可磨滅的痕跡早晚會發酵,這個時間會在孩子成長中變本加厲的慢慢的還給父母的,到那時后悔都來不及了。
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的成長卻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們經常越俎代庖,把自己的事情推給社會和孩子,把孩子成長的事情大包大攬。孩子的成長需要快樂,一個不快樂的孩子怎么可能學習好,就算是能夠勉強學習好,也是失去了那些不可挽回的時光不可替代的生命換來的。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沒有回頭,做父母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應該給孩子留下些什么呢?這很值得做父母的思考。
把孩子成長的權力還給孩子,把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承擔好,這就是一個稱職的父母,就是孩子心中的好爸爸好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