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某,女,38歲,2008年1月11日初診。
[主訴]胃脘部疼痛、嘈雜3年,加重1個月。3年前因情志不舒,逐漸出現胃脘疼痛、嘈雜、吞酸,服雷尼替丁、硫糖鋁等無效。又服慶大霉素、熊去氧膽酸等,似感減輕,但病情反復,近1個月加重。
現癥:胃脘疼痛、嘈雜、吞酸、飽脹、噯氣、納呆食少、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脈弦,舌質紅,舌苔厚膩、微黃。胃鏡示:膽汁反流性胃炎。
[論析]情志所傷,肝氣郁結,郁久化熱,橫逆犯胃,故見上癥;胃失和降而飽脹、噯氣、納呆、食少。
[證屬]肝胃郁熱,升降失司。
[治法]疏肝清熱,和胃降逆。
[方藥]小柴胡湯、左金丸加減。柴胡20g,黃芩15g,半夏15g,吳茱萸、黃連各12g,白芍20g,連翹20g,茵陳20g,焦三仙各20g,甘草6g,3劑,水煎服。
二診:2008年1月14日。病人服藥3劑后,自覺胃脘疼痛、嘈雜、吞酸、飽脹、噯氣減輕,納食增加,脈弦,舌紅、苔白膩,藥對病機,癥有所減,照上方加枳實10g以加強疏肝理氣之效,6劑,水煎服。
三診:2008年1月21日。病人精神好,訴胃脘痛、嘈雜均消失,食量增加,口干口苦減輕,舌紅苔薄白,脈弦,邪去正未復,照上方,去海螵蛸,加黨參20g,寓補于清泄之中,補而不滯。6劑,水煎服。
四診:2008年2月15日。自述經過前一段的治療,胃脘部嘈雜不適等癥狀消失,飲食正常,偶感口干口苦,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照上方去焦三仙加竹茹15g以清疏余熱。6劑水煎服。
[按語]許多慢性胃病患者,纏綿反復歷久不愈。
根據臟腑生理病理相互關系的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治療慢性胃病不能獨用胃藥,只有選用調理肝膽或與脾胃藥物相結合的方法,才能提高療效。
因為水谷的受納與運化,在于脾的升清、胃的降濁,而脾升胃降,須依賴于肝膽的疏泄條達。經方小柴胡湯是醫治足少陽膽經,功能失調證的代表方劑。
本病案情志不舒,導致肝氣郁結,纏綿反復,歷久不愈,久而化熱,橫逆犯胃,出現一系列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的癥狀,病位在胃,病因在肝。
運用小柴胡湯化裁,治療肝胃郁熱、升降失司之肝胃失和證,屢用效,即是治療胃病時運用此方調理肝脾,其效果比單純運用胃藥優越得多。
本案癥狀在脾胃,實因肝膽木郁橫乘脾土,故用小柴胡疏利和解,肝膽與脾胃同治,收到很好效果。
早期嘈雜濕熱征象為主,故暫不用黨參而用海螵蛸收斂制酸,待嘈雜好轉,去海螵蛸加黨參使邪去正復,寓補于清疏之中,使補而不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