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指額、頂、顳及枕部的疼痛,廣義的頭痛尚包括面部、頸部的疼痛,是由于頭頸部痛覺末梢感受器受到某種致痛因素的刺激,產生異常的神經沖動,經痛覺傳導通路(第V、Ⅵ、X對腦神經和第1~3對脊神經)至大腦皮層,經大腦的綜合分析,產生的痛覺。頭痛屬于疼痛范疇,是人體對致痛因素的客觀反映。可分為原發性頭痛、繼發性頭痛、顱神經痛和中樞和原發性面痛及其他頭痛。
中醫理論認為引起頭痛的原因很多,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使氣血運行受阻;或內傷病久,氣血不足,失于充養;或痰濁瘀血,阻于經絡,都可導致頭痛。
【方一】顱痛飲
【出處】《浙江中醫雜志》
【組成】白芍、鉤藤、川芎各30克,細辛15~18克,生石決明60克(先煎)。
【功效】平肝熄風,活血止痛。
【主治】血管性頭痛。
【方解】方以石決明平肝,鉤藤熄風,川芎、細辛散風止痛,白芍養肝陰,諸藥合用,共奏平肝熄風,活血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顱痛飲具有鎮靜、止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三生散
【出處】《四川中醫雜志》
【組成】生草烏、天南星、生白附子各30克,蔥白7個,生姜40克。
【功效】溫經通絡,散寒止痛。
【主治】偏頭痛。
【方解】方以草烏溫經通絡,南星、白附子化痰,蔥、姜散寒,諸藥合用,共奏溫經通絡,散寒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三生散能夠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血液及組織中組織胺和前列腺素的降解,具有松弛和激發肌肉,調節神經,從而達到抗炎、消腫、鎮痛等作用。
【用法】將上藥研末調勻,用一層紗布包好,放入鍋內隔水蒸。熱敷痛處,但勿敷眼處。
【方三】頭痛散
【出處】《四川中醫》
【組成】天麻、當歸、菊花、白芷、川芎、丹參、茯苓、白芍、蔓荊子各12克,紅花、生地黃各10克,桃仁6克。
【功效】清熱祛風,活血止痛。
【主治】偏頭痛。
【方解】方以天麻、蔓荊子、白芷、川芎、菊花祛風清熱,當歸、白芍、生地黃、牡丹參、桃仁、紅花養血活血,茯苓健脾,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祛風,活血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痛散具有鎮靜、抗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徼循環、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活血止痛湯
【出處】《陜西中醫》
【組成】當歸10克,川芎35克,菊花12克,白芷、白芥子、香附、柴胡各3克,桃仁9克,甘草3克。
【功效】行氣活血,化痰止痛。
【主治】偏頭痛。
【方解】方以香附、柴胡疏肝理氣,菊花、白芷疏風,白芥子下氣消痰,川芎、當歸、桃仁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共奏行氣活血,化痰止痛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活血止痛湯具有抗炎、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環、鎮痛等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方五】頭風散
【出處】《中醫雜志》
【組成】白芷75克,川考30克,川烏30克,生甘草30克,天麻30克。【功效】祛風止痛,疏風和血。
【主治】肌緊張性頭痛。
【方解】方以白芷、天麻疏散風邪,川烏散寒止痛,川芎行氣活血,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祛風止痛,疏風和血之功。
【藥理】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頭風散具有抗炎、鎮靜、止痛等作用。
【用法】上藥研成細粉,裝瓶備用。每次3克,每日2次。
老祖宗們留下的偏方,很多簡單且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