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古代著作及哲學流派的心理學觀點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化思想和哲學思想都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年前,中國殷周哲學巨著《
易經》就已極富心身思想的內涵,雖然是以占卜的方式預測事物吉兇禍福,卻能在某種意義上起到心身安寧的作用,達到先驗效果,且在客觀上有利于心身平衡的恢復。《
除了易經中的心理學觀點外。中國自古以來三大傳統哲學流派儒、道、佛的思想精髓中也富含養生養心的積極作用(4)。如儒家注重道德,講究修身,提倡"入世"、"涉世"、"治世".要求個人主動進入家庭、進入社會、承擔責任和義務,要想"齊家治國"首先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人總想有所作為,但客觀條件總有諸多不滿意之處,應在精神上自強不息,不畏艱難,心理上百折不撓,鍥而不舍,才能使人在環境中保持穩定的心理平衡。
道家重視個人生命,重視個人精神自由,"清靜無為"的思想使人在內心深處營造出一片凈土,獲得精神解脫,悠然自得。近代學者馮友蘭也認為道家哲學雖不能使不得志的人成為得志,也不能使不意的事成為如意,它不能解決問題,但能使人有一種精神境界,將人生中一些所謂的、不可能解決的問題不再成為問題,即它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取消問題。
佛家提倡"明心見性,返本還源",給人們帶來了感情上的寄托和心靈的慰籍。"四大皆空"的思想,使人把苦難和不幸視有若無,置生死名利于度外,在任何逆境中保持泰然不動,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因此儒、道、佛的哲學思想對于個人欲望激劇膨脹、處于競爭時代的當代中國人仍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 中國古代醫典及醫家的心理學觀點
中國古代醫典也有"形神相即"的觀點。《
中國古代醫學家也很重視心身相關、心理治療的作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認為精神魂魄意藏于五臟,指出"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與來自西方的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非常相近。金元四大醫學家劉完素、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也繼承以上傳統,劉完素還提出"氣中生神、神能御其形也".朱丹溪強調"五志之大,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藥石能療,須診察由以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