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新書丨《子藏·兵家部·孫子卷(附吳子)》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孫子》122種,附《吳子》42種。本書將其版本的遴選放在編纂工作的首位。收錄目前所知有關以上孫子(吳子)各種之白文本、注釋本、節選本、??北?、批校本及相關研究著作等珍稀古籍版本。本書的出版,必將有力地推動相關學科的研究與發展。

《孫子卷》前 言

李桂生

《子藏·兵家部·孫子卷》收書一百三十八種,並附《吳子》四十六種,整合成精裝十六開本三十四冊予以出版。本卷收録目前所知有關《孫子》白文本、注釋本、節選本、校勘本、批校本及相關研究著作等,集《孫子》各種版本及研究文獻之大成。

孫子,名武,春秋末期兵家代表,後人尊爲“兵聖”,中國兵家鼻祖。關於孫武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於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爲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這是官修史書所能見到關於孫子最完整的記載。但因其簡略,許多問題至今仍有爭論。學術界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孫武是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人,爲陳國公子田完後裔?!缎绿茣ぴ紫嗍老当怼吩唬骸皩O氏出自姬姓?!R田完字敬仲,四世孫桓子無宇。無宇二子:恒、書。書字子占,齊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食采於樂安。生憑,字起宗,齊卿。憑生武,字長卿,以田、鮑四族謀爲亂,奔吳,爲將軍?!薄豆沤裥帐蠒q證》“孫姓”條所載與此一致。兩書對孫武的得姓淵源和世系傳承有明確敘述,但也有學者通過計算孫武先祖年齡以及世系年數並結合有關史料,認爲孫武非田完後裔。如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孫姓”條云:“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爲氏。玄孫良夫,生林父。林父生嘉。又楚令尹孫叔敖及荀況,並爲孫氏。吳有孫武、孫臏。漢有孫會宗、孫寶……樂安,孫武之後……東宛,孫臏之後……吳郡富春,吳孫武子世居富春……富陽,孫武之後,世居富陽……清河,孫武之後?!?《史記》記載寥寥,説明孫武家族世系詳情在司馬遷時代已不甚明瞭,《新唐書》《古今姓氏書辯證》《元和姓纂》等雖有較詳細記載,卻不免引起後世學者的懷疑。

《孫子兵法》爲孫武親著現已成爲學界共識。孫武因齊國內亂奔吳,並以《孫子兵法》十三篇獻於吳王闔閭,得到吳王闔閭賞識,任以爲將。然自宋代以後,對孫武及其著作《孫子兵法》持懷疑態度並予以批判的聲音不絶如縷。北宋梅堯臣認爲《孫子兵法》是“戰國相傾之説”(歐陽修《孫子後序》引),南宋葉適認爲“穰苴、孫武者,辯士妄相標指,非事實。其言闔閭試以婦人,尤爲奇險不足信”(《習學記言》),南宋陳振孫亦謂《孫子兵法》“吳孫武撰,《漢志》八十一篇,魏武帝削其繁冗,定爲十三篇,世之言兵者祖孫氏,然孫武事吳闔閭,而不見於《左氏傳》,未知其果何時人也”(《直齋書録解題》)。至清代,仍有學者懷疑和否定孫武及《孫子兵法》,如全祖望云:“《左氏春秋內外傳》紀吳事亦頗詳,然絶不一及孫子,即《越絶》諸書出於漢世,然亦不甚及孫子,故水心疑吳原未嘗有此人,而其書其事皆縱橫家之所僞爲者,可以補《七略》之遺,破千古之惑。至若《十三篇》之言,自應出於知兵者之手,不可按之以責孫子之不售也。”(《鮚埼亭集》)姚鼐亦曰:“左氏序闔閭事,無孫武。太史公爲《列傳》,言武以十三篇見於闔閭。余觀之,吳容有孫武者,十三篇非所自著,戰國言兵者爲之,托於武焉爾。”(《惜抱軒文集》)近人錢穆、梁啓超、馮友蘭等均有此論。

筆者認爲,《孫子兵法》成書於春秋末期無疑。理由如下:

首先,《孫子兵法》所言“帶甲十萬” “十萬之師舉矣”,符合春秋末期兵員數量及出兵規模。魯隱公五年(前七一八)鄭國有三軍:“燕人畏鄭三軍,而不虞制人?!濒敾腹辏ㄇ捌擤柫?,楚國有三軍:“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魯僖公三十一年(前六二九)晉國有五軍:“秋,晉蒐於清原,作五軍以禦狄?!濒敵晒辏ㄇ拔灏税耍x國建六軍:“十二月甲戌,晉作六軍?!倍蓬A注曰:“爲六軍,僭王也。萬二千五百人爲軍?!濒斦压辏ㄇ拔宥牛瑫x國“七月丙寅,治兵於邾南,甲車四千乘”,杜預注曰:“三十萬人?!濒斦压辏ㄇ拔逅囊唬?,楚國“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子與有勞焉,諸侯其畏我乎?”雖然擁有的兵員數量不等於出兵規模,但是從上述所引文獻看,春秋末期有的諸侯國出兵規??蛇_到三十萬人,所以在春秋末期“十萬之師”完全是正常的用兵規模。

其次,《孫子兵法》所描述的作戰方式及兵種構成符合春秋時期車兵、步兵結合的特點。西周至春秋作戰,多以車戰爲主,並輔以步戰。春秋時期規模較大的戰爭,車兵都比較多。如晉楚之戰“晉車七百乘”;秦晉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晉楚之戰,“晉侯許之七百乘”;艾陵之戰,吳軍繳獲齊軍“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春秋戰場主要分布在平整開闊的平原地帶,故春秋以車戰爲主,輔以步戰。

再次,《孫子兵法》兵種構成符合春秋末期特點?!秾O子兵法》全書,無一“騎”字,衹有“駟”字?!榜啞闭?,四馬駕一車之謂也。戰國之際,中原諸國,趙國最先裝備騎兵。周赧王九年(前三〇六),趙武靈王實行軍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摘下峨冠博帶,脫掉長袍大褂,改穿胡人短裝,學習騎馬射箭,積極發展騎兵。《孫子兵法》多有“車”字,而無“騎”字;有車戰,而無騎戰。毫無疑問,《孫子兵法》反映的是春秋末期的作戰方式。

最後,《孫子兵法》反映了春秋末期進攻戰、速決戰的戰略思想?!蹲髠鳌こ晒辍份d,齊頃公統領大軍打敗魯國,又乘勝進攻衛國。魯、衛兩國不甘落敗,故一起向晉國求援。晉景公派郤克爲中軍主將,馳援魯、衛。晉、魯、衛三國聯軍挺進到靡笄山(今山東長清縣境內),齊頃公不屑一顧,派人出陣挑戰。齊將高固沖入晉軍,如入無人之境,走馬高喊:“欲勇者,賈余餘勇!”齊軍和三國聯軍約定第二日早晨交戰。第二日,在鞌(今山東濟南西北)列陣,齊頃公驕傲輕敵,下令曰:“滅此朝食!”連盔甲都未穿戴,就縱馬而出。此戰表現了春秋中期速決戰的戰爭特點。《孫子兵法》的戰略思想,正體現了這種戰爭特點。孫子主張進攻戰略,且要速戰速決:“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鋭,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鋭、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覩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作戰》,宋刊《武經七書》本,以下所引均出此本)

一九七二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其書寫年代大致爲公元前一四〇年至公元前一一八年間。竹簡包括《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晏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元光元年曆譜》,與《孫子兵法》相關的竹簡還有《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和《見吳王》五篇?!秴菃枴酚浭鰠峭跖c孫武的問答?!兑妳峭酢酚浭鰧O武教練吳王妃的事跡,與《史記》及《吳越春秋》所記孫武事跡相同,並且簡文中兩處出現“十三扁”( “若□十三扁所……[十]三扁所明道言功也”),這説明司馬遷對孫子與《孫子兵法》的記載真實可信?!秾O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同時出土,證明了《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各有其書,孫武與孫臏各有其人,消除了歷史上對孫武及《孫子兵法》的懷疑。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便廣泛流傳。戰國後期,“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韓非子·五蠹》)。西漢時期,當政者非常重視兵書的收集與整理,共有三次大的兵書整理工作:漢高祖時張良、韓信“序次兵法”;漢武帝時,楊僕“紀奏兵録”;漢成帝時,任宏“論次兵書”(《漢書·藝文志》)。漢成帝時,劉向、任宏、尹咸和李柱國受命整理圖書。劉向負責整理經傳、諸子、詩賦,每書整理完畢,便撰成提要,彙爲《別録》,呈報皇帝。劉向死後,其子劉歆繼其業,總括所有圖書,撰成《七略》,其中就有《兵書略》。而《漢書·藝文志》是根據劉歆《七略》而來。任宏和劉歆所見到的《孫子兵法》已經是八十二篇?!秾O子兵法》在司馬遷至劉歆的約百餘年中,從最初的十三篇驟增至八十二篇,還有圖九卷,這正説明了《孫子兵法》的巨大影響和漢代兵學的繁榮。增加的六十九篇,很可能是漢代人對《孫子》十三篇的推衍和發揮。三國時期,曹操整理《孫子兵法》,剔除多出的六十九篇,他在《孫子序》中説:“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訓説,況文煩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爲《略解》焉?!保ā段何涞圩O子序》)曹操之後,爲《孫子兵法》作注者,魏晉時期有王凌、張子尚、沈友,南北朝時期有梁代孟氏,唐代有李筌、杜牧、陳皞、賈林等,宋代有梅堯臣、王晳、何延錫、張預等。在諸家《孫子》注中,以魏武帝曹操注本最爲通行,影響最大?!端鍟そ浖尽份d“《孫子兵法》二卷”,下注云:“吳將孫武撰,魏武帝注。梁三卷。”又有“《續孫子兵法》二卷”,下注云:“魏武帝撰。”宋神宗元豐年間,“以《六韜》《孫子》《吳子》《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頒行武學,令習之,號《七書》云”(《文獻通考》)?!镀邥芳础段浣浧邥罚晌鋵W博士何去非、國子司業朱服校訂並由國子監頒行。

隨著《孫子》注本的增多,便有了集衆注爲一書的可能。晉有王凌集解,宋有蕭吉注《孫子》一卷,杜牧注《孫子》三卷,魏武帝、杜牧、陳皞、賈隱林、孟氏《五家注孫子》

三卷,吉天?!妒覍O子會注》十五卷。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吉天?!妒覍O子會注》。據目前所知,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未見傳世本。日本昌平坂學問所藏《十家注孫子》一部,但未題寫編撰者,衹有注者:曹操、王凌、張子尚、賈詡、李筌、杜牧、陳皞、賈林、梅堯臣、王晳。傳世本《十一家注孫子》注者分別爲:曹操、孟氏、李筌、杜佑、杜牧、陳皞、賈林、梅堯臣、王晳、何延錫、張預。其中“曹操、李筌、杜牧、陳皞、賈林、梅堯臣、王晳”七家相同,其餘各家不同??梢?,傳世本《十一家注孫子》與日本昌平坂學問所藏《十家注孫子》並非一書。清代中葉,孫星衍從華陰《道藏》中得《孫子集注》,以之爲底本,據《通典》《太平御覽》等書對十三篇進行???,並據《宋史·藝文志》改名爲《孫子十家注》,因爲孫星衍斷定《道藏》本《孫子集注》就是吉天保所輯的《十家孫子會注》。所以,清中葉以後,孫星衍??瘫尽秾O子十家注》取代了《武經七書》本《孫子》,影響很大。近代許多注解《孫子》的大家如顧福棠、黃鞏、陸懋德、蔣方震、劉邦驥、錢基博等都以孫星衍校刻本爲底本。

從宋代《武經七書》頒行和吉天保《十家孫子會注》刊刻以來,《孫子》十三篇的傳本系統有兩個:一個是《武經七書》本,一個是《孫子十家會注》本。一九七二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出土,與今本《孫子兵法》基本相同,還有五篇殘簡或佚文。從竹簡《孫子》可以窺見任宏整理兵書前的《孫子兵法》原貌,並可據以校勘今本《孫子》,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

簡言之,《孫子兵法》一書,版本繁富,流傳甚廣。我們能夠見到的重要版本有:曹操《魏武帝注孫子》本、宋《武經七書》本、宋《十一家注孫子》本和銀雀山漢墓竹簡本。其中,刊刻最多、流傳最廣的是《武經七書》本,其次爲《十一家注孫子》本,二者構成了傳世本《孫子》書的兩大主要版本系統。

《孫子兵法》以闡述用兵之道爲主,但也涉及政治、經濟等多方面內容,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博大精深,體系完整,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很高的理論價值。

其一,慎戰。慎戰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要慎重決策,切不可以意氣用事,盲目出戰。孫子説:“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説,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火攻》)二是要積極備戰,做到有備無患。孫子説:“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保ā毒抛儭罚?/p>

其二,詭道。孫子説:“兵者,詭道也。”(《始計》)他總結“詭道”十二法云:“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彊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保ā妒加嫛罚?/p>

其三,先勝。孫子認爲要取得戰爭勝利,必須處於“先勝”地位:“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軍形》)由於戰前勝負已定,所以雙方交戰,我方易勝,彼方易敗,故孫子又説:“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軍形》)

其四,速勝。孫子説:“兵聞拙速,未覩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兵貴勝,不貴久?!保ā蹲鲬稹罚┯终h:“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保ā毒诺亍罚?/p>

其五,全勝。孫子説:“夫用兵之法,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破旅次之;全卒爲上,破卒次之;全伍爲上,破伍次之?!保ā吨\攻》)

其六,致人?!秾O子》強調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致人而不致於人?!保ā短搶崱罚┢浞ㄓ腥阂皇恰笆拘蝿訑场??!吧苿訑痴?,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本待之。”(《兵勢》)二是攻其所必救?!拔矣麘?,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保ā短搶崱罚┤枪云渌?。“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保ā短搶崱罚?/p>

其七,形勢。一是示形,二是任勢。孫子説:“形人而我無形。”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保ā短搶崱罚皠荨币浴靶巍睜懸烙?,沒有強大之形,就沒有破竹之勢:“激水之疾,至於漂石者,勢也?!?“任勢者,其戰人也,如轉木石?!保ā侗鴦荨罚?/p>

其八,利動。一是決策要合乎利益:“計利以聽,乃爲之勢,以佐其外?!保ā妒加嫛罚┒浅鰬鹨虾趵嬖瓌t:“非利不動,非得不用?!保ā痘鸸ァ罚昂响独鴦樱缓响独??!保ā痘鸸ァ罚┤菓馉帟r間要合乎利益:“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p>

(《作戰》)四是以利誘敵:“故善動敵者……以利動之?!保ā侗鴦荨罚澳苁箶橙俗灾琳撸??!保ā短搶崱罚┪迨勤吚芎Γ骸肮受姞帬懤?,衆爭爲危?!保ā盾姞帯罚肮什槐M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保ā蹲鲬稹罚┝亲兒懤骸耙杂貭懼?,以患爲利。”(《軍爭》)“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虛實》)

其九,虛實。一是避實擊虛:“兵之形,避實而擊虛。” “進而不可禦者,沖其虛也。”(《虛實》)“避其鋭氣,擊其惰歸?!保ā盾姞帯罚┒遣貙嵚短摚秾嵅靥摚[真示假,示形惑敵:“形人而我無形?!保ā短搶崱罚?/p>

其十,奇正?!秾O子》繼承了《老子》“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道德經》五十七章)思想,並在軍事上加以發展:“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保ā侗鴦荨罚┯终h:“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奇正相生,如循環之無端?!保ā侗鴦荨罚?/p>

其十一,用將。孫子從正面指出將領必須具備五德:“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始計》)又從反面指出必須避免“將有五?!保阂皇恰氨厮馈敝畬ⅲ恰氨厣敝畬?,三是“忿速”之將,四是“廉潔”之將,五是“愛民”之將。孫子説:“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保ā毒抛儭罚?/p>

其十二,廟算。所謂“廟算”,即戰前計謀、對戰爭的預測、戰略決策。孫子曰:“夫未戰而廟筭勝者,得筭多也;未戰而廟筭不勝者,得筭少也。多筭勝,少筭不勝,而況於無筭乎?”(《始計》)

其十三,知彼知己。“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謀攻》)是孫子的重要思想。舉凡計謀、決策、行軍、交戰、宿營都要“知彼知己”,始終處於明瞭雙方情況的狀態中。不僅要“知己”,而且要“知彼”。

其十四,用兵。孫子用兵,非常重視兵力的分合變化,主張分散敵人兵力而集中我方兵力,做到以一當十?!拔覍6鴶撤?。我專爲一,敵分爲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衆而敵寡?!保ā短搶崱罚┍蟹趾?,須做到分合自如,如常山之蛇,首尾相救:“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保ā毒诺亍罚?/p>

其十五,治軍?!秾O子》在治軍方面有系統而深刻的見解。概括起來,就是“令之以文,齊之以武”(《行軍》)。“文”就是奬賞,“武”就是懲罰?!秾O子》説:“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對士卒要恩威並施,既要親近士卒,又要有相應的懲罰措施。要做到賞罰分明,還要有嚴密的組織制度。《孫子》説:“凡治衆如治寡,分數是也;鬭衆如鬭寡,形名是也?!保ā侗鴦荨罚胺謹怠敝杠婈牼幹?,“形名”指軍隊號令?!靶蚊钡淖饔檬恰八砸蝗酥恳?。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軍爭》)?!秾O子》主張要依法治軍,但又要靈活變通,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九地》)。

其十六,用間。孫子強調戰爭要“先知”,而“先知”的前提是“用間”。孫子説:“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保ā队瞄g》)

其十七,軍事地理。《孫子》有專門論述地形的篇章,如《地形》與《九地》篇?!兜匦巍菲v地的形狀有六種:“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九地》説:“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睜憣⒅耍仨毷熘匦?,在不同的地形采用不同的策略:“圮地無舍,衢地合交,絶地無留,圍地則謀,死地則戰……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九變》)

其十八,後勤。從某種程度説,勝敗取決於後勤補給能否跟上。爲了保障後勤補給,孫子明確主張“取用於國,因糧於敵”(《作戰》),“掠鄉分衆,廓地分利”(《軍爭》)。

(二)政治思想

《孫子兵法》是先秦兵家的開山之作,同時閃爍著政治智慧的光芒。

其一,保國安民的政治理想。孫子提出“王者之道,厚愛其民也”(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吳問》),“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地形》),“安國全軍”(《火攻》)。

其二,修道保法的政治制度。孫子“安國保民”的治國理想,有賴於“修道保法”的政治制度。孫子主張“道”“天”“地”“將”“法”五位一體,他敏鋭地覺察到軍事勝利與政治制度的密切關係,提出“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爲勝敗之政” (《軍形》)。取勝的首要因素是“主孰有道”,無道之君其國必亂,其軍必敗,此“道”實爲儒家仁政與禮教。孫子所説之“法”,即“曲制、官道、主用”,通俗地説,是關於國家、軍隊的各種法令、規章以及制度,與法家的“法治”相通。

其三,君臣相得的政治生態。孫子提出政治上必須是君明將賢,將忠於君,君不疑臣,相得益彰。他説:“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保ā吨\攻》)衹有君臣相得,纔能治國而國昌,治軍而軍強,戰勝攻取,無往不克。

其四,兼容百家的政治視野。孫子融會春秋時期原始道家、法家、儒家、陰陽五行思想,充分體現了其兼容百家的政治胸襟。譬如,孔子講仁政,在政治關係上,表現爲上對下的仁愛以及下對上的忠孝。孫子從仁愛之心出發,要求將領以父愛之心帶兵:“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地形》)即使對戰俘,也要“善而養之” (《作戰》),此爲攻心策略,與老子所言“報怨以德”(《道德經》六十三章)、孟子所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相通。在愚民論上,孫子主張“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九地》),與老子“古之善爲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道德經》六十五章)相通,又與儒家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相通。

(三)經濟思想

孫子認識到戰爭不是孤立的,而是與政治、經濟緊密相關:“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作戰》)在用兵之前,各項物資都計算清楚並準備充足。他説:“故軍無輜重則亡, 無糧食則亡, 無委積則亡。”(《軍爭》)“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保ā队瞄g》)基於此,孫子又提出以戰養戰的經濟思想:“故智將務食於敵?!保ā蹲鲬稹罚?/p>

(四)哲學思想

孫子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他提出在軍事活動中要重視調查、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得出認識和結論,通過“五事”“七計”來預測勝負,從而否定鬼神和天命,“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也”(《用間》)。

一是提出一系列矛盾範疇。譬如,虛實、形勢、奇正、分合、攻守等。

二是揭示戰爭的普遍規律。譬如:“兵者,詭道也?!保ā妒加嫛罚氨F勝,不貴久?!保ā蹲鲬稹罚爸酥?,百戰不殆?!保ā吨\攻》)“以正合,以奇勝。”(《兵勢》)

三是戰術上提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譬如:“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彊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始計》)“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保ā吨\攻》)

四是提出戰爭是矛盾的對立統一。譬如:“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保ā盾娦巍罚?/p>

五是提出戰術戰法具有不可重複性。譬如:“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保ā短搶崱罚?/p>

六是提出事物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決問題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譬如:“先奪其所愛。”(《九地》)“攻其必救?!保ā短搶崱罚?/p>

七是提出全面分析事物的各對矛盾和矛盾的各個方面。譬如:“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保ā毒抛儭罚?/p>

八是提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主張善於轉化矛盾,分辨利害,變害爲利。譬如:“軍爭之難者,以迂爲直,以患爲利?!保ā盾姞帯罚皝y生於治,怯生於勇,

弱生於彊。”(《兵勢》)

九是把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辯證思想引入兵家理論中。譬如:“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保ā妒加嫛罚胺曹姾酶叨鴲合拢F陽而賤陰?!保ā缎熊姟罚┧运扔饔帽骸胺虮蜗笏?,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虛實》)

(五)軍事倫理思想

孫子重仁義,主張以仁立兵,以仁修身,構建以仁爲本的軍事倫理,提出將領的修養有智、信、仁、勇、嚴五個方面。譬如:主張“視卒如嬰兒” “視卒如愛子”(《地形》)。主張厚待間諜:“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用間》)主張善待降卒:“卒善而養之?!保ā蹲鲬稹罚秾O子》既重仁義,也重功利,軍事之爭最終表現爲利益之爭。他説:“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保ā毒诺亍罚胺抢粍?,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保ā痘鸸ァ罚氨栽p立,以利動。”(《軍爭》)這些都是關於爭利的論述。孫子追求社會和平、國泰民安,提出了戰爭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兵不頓而利可全”(《謀攻》)。

(六)管理思想

孫子創立的兵家管理思想表現出以下特徵:組織結構的科學性;指揮權力的集中性;群體行爲的統一性;勞動分工的專業性;管理方略的權變性;方案策劃的周密性;組織環境的封閉性;行爲動機的功利性;人性價值的工具性。在管理方式與手段上表現爲:定性定量;系統分析;心理行爲;奇正交用;動靜相宜;虛實相生;造形蓄勢;刑德兼施;情理並舉;謀略制勝。

孫子認爲管理的本質在於治人。他從管理制度談如何治人,認爲要有科學合理的體制編制,還要有快捷便利的指揮體系。孫子認爲,治人在於治氣、治心、治力、治變。將領要善於養士氣,用士氣,導士氣,鼓士氣;要善於攻心,養心;要善於奪敵之心,定己之心;要善於養力、用力、借力;要善於破敵之力,蓄己之力;要善於知變、思變、用變。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自竹簡以下抄録、刻印、注釋者衆多,由此形成了《孫子》文獻系統。嚴靈峰《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輯録《孫子》文獻,系統梳理《孫子》文獻;于汝波主編《孫子學文獻提要》在系統梳理《孫子》文獻基礎上,簡要介紹每種著述主要內容,也爲研究者提供了諸多便利;謝祥皓、劉申寧編輯《孫子集成》收録《孫子》相關文獻,是目前唯一一部影印出版的孫子文獻集成,爲學界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其收書過於駁雜。《子藏·兵家部·孫子卷》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廣搜博徵,收録歷代與《孫子》相關的文獻一百三十八種。綜合來看,本卷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注重版本之全。在《子藏》“求全且精”編纂原則指引下,我們儘量搜集較多版本,並在此基礎上甄別比對,選取學界公認的善本爲底本,最大限度還原《孫子》文獻流傳原貌。如《孫子》白文本本卷收入上至宋刊本、下訖民國印本十六種傳本,體現《孫子》文本流傳之序。

注重精抄本的收録。抄本作爲一種文獻體系,也一直受到學界關注。本卷在搜羅刻本等印刷本的同時,也注重收入較好的抄本,如清人抄《武經七書》本《孫子》、抄本《孫子兵書》、清抄《齊魯先哲遺書》本《孫子》、抄本《魏武帝注孫子》等。

注重批校本的收録。名家批校在文獻研究領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在考慮不同版本的前提

下,本卷也儘可能收録影響較大的名人批校本,如吳大澂、王懿榮校跋並録清王念孫校《孫子》、王綸光批?!段何涞圩O子》等。

注重稀缺文獻的收入。歷代《孫子》文獻衆多,稀缺文獻更是層出不窮,也不斷爲學術界提供珍貴的文獻資料。本卷在文獻整理過程中,十分注重稀有文獻的收録。如清康熙五年(一六六六)刊彭祖遠纂輯《武經七書大小全題衷旨合參》,今所見文獻資料未見著録,可謂海內外孤本,本卷截取其中《孫子》予以收録。

《吳子》前言

李桂生

吳起是與孫武、孫臏齊名的兵家,在兵學史上往往以“孫吳”並稱,其平生功業亦可與孫武、孫臏相牟,其所著兵書《吳子》之影響,僅次於《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今輯得目前所知《吳子》白文本、注釋本、節選本、??北?、批校本及相關研究著作等四十六種,附於《孫子》之後。

吳起約生於公元前四四〇年,卒於公元前三八一年,正值戰國前期(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吳起的一生可以分爲四個階段:求仕與求學;殺妻求將,大破齊軍,初露鋒芒;去魯之魏,擊秦拒韓,奠定功業基礎;去魏之楚,任楚相,圖變法,行改革,富國強兵,威震天下,達到人生事業的頂峰,而又爲此亡身。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説:“吳起説武侯以形勢不如德,然行之於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軀。悲夫!”批評吳起重法治不重德治,以殺伐爲務,最終在殺伐中亡身。

吳起確實是個有爭議的人物,他的思想比較複雜,既有儒家的仁德,又有法家的嚴苛,是一位內儒外法的兵家。吳起早年師從曾子研習儒學,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但他又是儒家的叛逆者,母親去世竟不奔喪,更不守喪,這與儒家“孝”的思想格格不入;爲了成就功名,竟然殺妻求將,這更是不仁之至。但“起之爲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爲吮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這又是何等的仁義!《戰國策·齊策六·燕攻齊取七十餘城章》云:“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边@衹有仁義之將纔能做到。吳起一面是殺妻求將,不奔母喪;另一面是與士卒同勞苦,爲士卒吮疽膿。殘忍與仁義這兩種互相對立的性格在吳起的身上得到了統一。吳起離開魯國,投奔魏國文侯時,魏文侯向李克詢問吳起是個什麼樣的人,李克説:“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保ā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可是司馬遷在下文説:“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之心,乃以爲西河守,以拒秦、韓。”(《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李克説吳起“貪而好色”,文侯認爲吳起“廉平”,究竟吳起貪還是廉?國相公叔痤的謀士回答了這個問題。國相公叔痤排擠吳起,想把他趕走,公叔痤的謀士爲其出謀劃策時説過“吳起爲人節廉而自喜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話,這説明吳起貪名而不是貪利。公叔痤正是抓住吳起貪名的弱點而把他趕走,卻抓不住吳起貪利的辮子做文章。司馬貞《索隱》按云:“今克言起貪者,起本家纍千金,破産求仕,非實貪也;蓋言貪者,是貪榮名耳。故母死不赴,殺妻將魯是也?!保ā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司馬貞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

儒家講仁義,吳起卻殺妻求將,不仁;儒家講忠孝,吳起卻母死不赴,不孝。那麼又怎麼説吳起“外法內儒”呢?《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載:“吳起爲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一楚國之俗,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南收楊越,北並陳、蔡,破橫散從,使馳説之士無所開其口,禁朋黨以勵百姓,定楚國之政,兵震天下,威服諸侯?!眳瞧饸⑵耷髮?,對妻子實爲不仁,但他抵禦外侮,大破齊軍,使國土免遭蹂躪,使生靈免遭塗炭,而且愛兵如子,同甘共苦,又是至仁;吳起母死不赴,實爲不孝,但他實現了告別母親時所發的出將入相的誓言,又是至孝。因此吳起的“仁”不是婦人之仁,而是大丈夫之仁;吳起的“孝”不是小人之孝,而是大丈夫之孝。吳起在魏國做西河守時曾經向魏武侯進言:“用刑必中,君心必仁;思民之利,除民之害?!保▌⑾颉墩h苑·建本》)“用刑必中”“除民之害”就是“法”;“君心必仁” “思民之利”就是“儒”。這是對吳起外法內儒的最佳詮釋。

關於《吳子》的作者與成書,在學術界一直存有爭議。姚際恒認爲:“《漢志》四十八篇,今六篇,其論膚淺,自是僞託。中有屠城之語,尤爲可惡;或以其有禮義等字,遂以爲正大,非武之比,誤矣?!保ā豆沤駜^書考》)姚鼐認爲:“今《吳子》僅三篇,《尉繚子》二十四篇。魏晉以後乃以笳笛爲軍樂,彼吳起安得云「夜以金鼓笳笛爲節」乎?蘇明允言「起功過於孫武,而著書頗草略不逮武」,不悟其書僞也。”(《惜抱軒文集》)明胡應麟則認爲:“《吳起》或未必起自著,要亦戰國人掇其議論成編,非後世僞作也?!保ā渡偈疑椒抗P叢》)

傳世本《吳子》六篇,《漢書·藝文志》則著録《吳起》四十八篇,《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均著録賈詡注《吳起兵法》一卷,未言篇數,《宋史·藝文志》著録《吳子》三卷亦未言篇數。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均著録《吳子》三卷。王應麟《玉?!分h《吳起兵法》三卷,且注明六篇,並説明六篇具體爲《圖國》至《勵士》,與傳世本《吳子》篇目相符。

從先秦文獻記載看,《吳起兵法》在戰國時期就和《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在社會上廣爲流傳。《韓非子·五蠹》説:“境內皆言兵,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边@説明《吳子》至遲在韓非子時代,也就是戰國末期就已經成書。到了漢武帝時,司馬遷説:“世俗所稱師旅,皆道《孫子》十三篇,《吳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論,論其行事所施設者?!保ā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戰國秦漢時期,往往“孫吳”並稱?!秾O子》一書有十三篇,至於《孫臏兵法》與《吳起兵法》有多少篇,司馬遷未予明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吳子》與《孫子》一樣都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流傳很廣,而且在流傳過程中有內容增加,這是符合先秦文獻産生、發展的一般規律的。

吳起思想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戰有五因,兵有五類。吳起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個探求戰爭根源的人,他認爲戰爭是某些社會現象引起的:“一曰爭名,二曰爭利,三曰積惡,四曰內亂,五曰因饑。”(《圖國》,明萬曆間刊《二十子全書》本,以下所引,均出此本)他把戰爭也分爲五類:“一曰義兵,二曰強兵,三曰剛兵,四曰暴兵,五曰逆兵?!保ā秷D國》)吳子認爲,禁暴救亂叫義兵,恃衆伐弱叫強兵,因怒興師叫剛兵,棄禮貪利叫暴兵,國亂民疲、興師動衆叫逆兵。當然,吳起不可能從階級和私有制這個總根源上去認識和理解戰爭,更不可能從社會生産力與生産關係的角度來考察戰爭現象。

(二)內修文德,外治武備。這是吳起軍事思想的核心。吳起強調文武並重,把政治與軍事、治國與治軍結合起來。

“內修文德”主要有以下含義:

其一,要教化百姓而親附萬民。作爲君主和將帥,必須“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以此“四德”教化貴族和平民,達到“四和”的目的,即“和於國”“和於軍”“和於陳”“和於戰”(《圖國》)。

其二,要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圖國》)。

其三,要使“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圖國》)。社會經濟繁榮,百姓安居樂業,官民關係融洽,國內政治穩定,這是戰爭勝利的前提。

其四,要使“百姓皆是吾君而非鄰國”(《圖國》)。

其五,爲君者要禮賢下士,不要自以爲是。

“外治武備”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要“簡募良材,以備不虞”(《圖國》)。

其次,主張建立強大的軍事防禦力量,所謂“安國家之道,先戒爲寶”(《料敵》)。建立強大而精鋭的軍隊並不是要窮兵黷武,而是實行戰略防禦,做到有備無患。

再次,主張一戰而勝,一勝取天下。吳起認爲,“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衆”(《圖國》)。

(三)嚴明刑賞,以治爲勝。吳起既強調以儒家的“道”“仁”“義”“禮”治軍,又強調以法家的嚴刑峻法來約束軍隊,主張嚴明刑賞:“進有重賞,退有重刑。”(《治兵》)吳子認爲,對不從令者要實行嚴厲的刑罰,而對那些優秀將士則要善待厚賞,使之有尊貴的地位、崇高的榮譽、豐厚的俸祿。

(四)用兵之法,教戒爲先。吳起特別注重對士卒進行教育訓練,既注重思想意識的教育與灌輸,也注重作戰技能的訓練。在思想意識方面,認爲“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圖國》)。

(五)總文武者,爲將之道。吳起有《論將》專篇,認爲不僅治國治軍要文武兼備,就是爲將也要文武兼備,他説:“夫總文武者,軍之將也。”(《論將》)批評一般人僅僅以“勇”來衡量將領,説:“凡人論將,常觀於勇,勇之於將,乃數分之一爾?!保ā墩搶ⅰ罚?/p>

(六)審敵虛實,趨敵之危。“審敵虛實而趨其危”(《料敵》)是吳起重要的作戰指導思想,要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個是國家層面,一個是軍隊層面。從國家層面來説,吳起

針對魏國處在齊、秦、楚、燕、韓、趙的包圍之中,準確而深刻地分析六國國情民俗,縱論六國形勢,分別提出擊敵之法;從軍隊層面來説,要觀察敵情,明白虛實,分析利弊,掌握戰機,決定擊敵與避敵。

(七)占將察才,因形用權。吳起認爲,將有“智將”與““愚將”之別,追擊敗兵假裝追不上、見到利益卻不貪圖的將領爲智將;那種追擊敗兵唯恐不及、見利唯恐不得的將領爲愚將。

自戰國以來,即以“孫吳”並稱,今以《吳子》附於《孫子》之後,亦屬遵循古法,然其兩家思想之不同,則體現了各自所處時代之特徵,茲條述如下:

其一,《孫子兵法》沒有提到騎兵作戰;《吳子》則有車、騎、徒的協同作戰。這衹有在車兵、步兵、騎兵各自形成獨立兵種之後纔有可能實現。

其二,《孫子兵法》不主張攻城,認爲攻城之法爲不得已?!秴亲印冯m然沒有論述攻城之法,但有城邑攻破之後的做法:“凡攻敵圍城之道,城邑既破,各入其宮,御其祿秩,收其器物。”(《應變》)這與《孫子兵法》“掠鄉分衆,廓地分利”不同,反映了春秋與戰國不同的戰爭目的。春秋時期,戰爭目的是獲得更多的土地資源、人力資源,以便稱霸諸侯;戰國時期,戰爭目的不再滿足於稱霸,而是兼並天下,使天下諸侯歸於一家。因此,兩者的區別並不説明孫武殘忍而吳起仁義,而是各自所處時代不同,戰爭目的也不同。

其三,《孫子兵法》多注重論述平原地區作戰,《吳子》多注重論述深谷、高山、沼澤、水流地區作戰,説明戰場範圍在擴大,戰術戰法也在豐富、發展,這也表明《吳子》具有戰國時代特色。

其四,《孫子兵法》多從戰略著眼,具有高度的理論概括,指導性強;《吳子》多從戰術著眼,更多的是具體的戰術戰法,操作性強。這也符合兵家發展的基本規律。

其五,孫武有“分晉六家,范氏、中行氏先亡”之論,分析范氏、中行氏、智氏、韓、魏、趙六國“制田”,作出范氏、中行氏先亡,智氏次之,韓、魏又次之,晉國終歸於趙的預測(銀雀山漢墓竹簡《孫子兵法》),説明孫武生活在春秋時期;吳起有齊、秦、楚、燕、韓、趙六國形勢之論,針對六國不同弱點分別提出擊敵之策,説明吳起生活在戰國時期。

總目録

第一冊
孫子三卷  (周)孫武撰  宋刊《武經七書》本一
孫子三卷  (周)孫武撰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刊《校正武經七書》本三七
孫子  (周)孫武撰  明萬曆間吳勉學刊《二十子全書》本七三
孫子一卷  (周)孫武撰  清順治十八年(1661)刊《標題武經七書全文》本一一九
孫子三卷  (周)孫武撰  清光緒元年(1875)湖北崇文書局刊《百子全書》本二一九
孫子十三篇三卷  (周)孫武撰  清光緒十二年(1886)文海堂刊《石室秘笈兵書》本二四七
孫子一卷  (周)孫武撰  清光緒間刊《武經三子全書》本二九九
孫子三卷  (周)孫武撰  佚名批校  清刊本三四五
孫子三卷  (周)孫武撰  清抄本《武經七書》三七一
孫子兵書  (周)孫武撰  抄本四一七
孫子三卷  (周)孫武撰  民國十二年(1923)上海千頃堂石印本四八三
孫子十三篇  (周)孫武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排印本五一七
第二冊
孫子兵法(中英對照)  (周)孫武撰  民國三十四年(1945)重慶南方印書館排印本一
孫子三卷  (周)孫武撰  民國間上海商務印書館影印《續古逸叢書》本《武經七書》一二九
孫子十三篇  (周)孫武撰  民國間正中書局排印本一六九
孫子三卷  (漢)曹操注  宋刊《校正武經七書》本一九九
孫子三卷  (漢)曹操注  明國子監刊《武經七書》本二二五
孫子三卷  (漢)曹操注  明刊本二六七
孫子三卷  (漢)曹操注  清嘉慶間蘭陵孫氏刊《平津館叢書》本三一一
孫子三卷  (漢)曹操注  清咸豐四年(1854)新昌莊氏過客軒刊《長恩書室叢書》本三五一
魏武帝注孫子三卷  (漢)曹操撰  清同治間皖城新建吳氏刊《半畝園叢書》本《兵法彙編》三九一
孫子三卷  (漢)曹操注  清道光間吳興凌氏刊《傳經堂叢書》本四三三
魏武帝注孫子三卷  (漢)曹操撰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杭城衢樽石印《兵書七種》本四八三
孫子二卷  (漢)曹操注 (清)吳大澂 王懿榮校跋並録(清)王念孫校  清抄本《齊魯先哲遺書》五〇九
魏武帝注孫子三卷  (漢)曹操撰 王綸光批校  抄本六〇七
孫子兵法治要  (唐)魏徵等節選  民國八年(1919)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天明七年(1787)刊《羣書治要》本六五五
第三冊
孫子算經三卷  (唐)李淳風注釋  清光緒十六年(1890)刊《算經十種》本一
孫子算經三卷  (唐)李淳風注釋  民國二十年(1931)故宮博物院影印《天祿琳瑯叢書》本九五
孫子講義十一卷  (宋)施子美撰  日本文久三年(1863)刊《施氏七書講義》本一八七
十一家注孫子三卷孫子遺説一卷(卷上至中)  (宋)吉天保輯 (宋)鄭友賢撰遺説宋刊本四二九
第四冊
十一家注孫子三卷孫子遺説一卷(卷下,孫子遺説一卷)  (宋)吉天保輯(宋)鄭友賢撰遺説  宋刊本一
孫子注解十三卷附遺説一卷(卷一至九)  (宋)吉天保輯(宋)鄭友賢撰遺説  明正統《道藏》本一〇一
第五冊
孫子注解十三卷附遺説一卷(卷十至十三,附遺説一卷)  (宋)吉天保輯(宋)鄭友賢撰遺説  明正統《道藏》本一
孫子集注十三卷  佚名輯  明萬曆十七年(1589)新都黃邦彥刊本三〇九
第六冊
孫子十家注十三卷  (宋)吉天保輯  清嘉慶二年(1797)蘭陵孫氏刊《岱南閣叢書》本一
孫子遺説一卷  (宋)鄭友賢撰  明正統《道藏》本五三五
孫子遺説一卷  (宋)鄭友賢撰  清嘉慶二年(1797)蘭陵孫氏刊《岱南閣叢書》本五八九
孫武子直解三卷(卷上)  (明)劉寅撰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刊《武經直解》本六一五
第七冊
孫武子直解三卷(卷中至下)  (明)劉寅撰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刊《武經直解》本一
孫武子斷注三卷  (明)陳珂斷(明)陳天策注  明正德間刊本一七九
孫子  (明)沈津選  明隆慶元年(1567)含山縣儒學刊《百家類纂》本三四一
孫子一卷  (明)王世貞評釋  明天啓元年(1621)閔氏刊朱墨套印《兵垣四編》本三七一
孫子一卷  (明)王世貞評釋  明刊本四四七
方山先生孫子説二卷  (明)薛應旂撰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吳中重刊本五〇五
孫武子  (明)歸有光輯評(明)文震孟參訂  明天啓五年(1625)刊《諸子彙函》本六六一
第八冊
孫子參同  (明)李贄撰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刊本一
孫武子  (明)李贄推釋(明)臧應騏校閲(明)蔡國祥參定  清抄本《七書參同》五五七
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孫子品彙釋評  (明)焦竑校正(明)翁正春參閲(明)朱之蕃圈點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刊《新鍥翰林三狀元會選二十九子品彙釋評》本六一九
第九冊
兩翰林纂解孫武子折衷彙錦  (明)焦竑纂注(明)陳懿典評閲  明萬曆間金陵少岡三衢書林刊《兩翰林纂解諸子折衷彙錦》本一
孫子十三卷  (明)曹胤儒集注  明刊《握機緯》本三九
新鐫孫子標題正義一卷  (明)趙光裕撰  明萬曆十六年(1588)刊《新鐫武經標題正義》本四二三
新鐫孫武子玄言評苑  (明)陸可教選(明)李廷機訂  明刊《新鐫諸子玄言評苑》本四五九
孫子粹言  (明)陳繼儒選  明刊《藝林粹言》本五三三
新刻注釋標題孫子正義一卷  (明)趙光裕注釋  明萬曆十六年(1588)書林萃慶堂余泗泉刊《新刻注釋標題武經七書正義》本五三九
第一〇冊
武經孫子注解一卷  (明)黃榜輯  明運籌堂刊《武經考注》本一
孫子全書  (明)李槃用彙編  明萬曆十八年(1590)汪一鸞刊《武德全書》本七三
孫子品節二卷  (明)陳深撰  明萬曆間刊《諸子品節》本一四三
孫子取衷十三卷  (明)趙庭撰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刊本(卷末有缺葉)二二三
孫武子  (明)蓀園輯校  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刊《諸子十五種》本四七一
孫武子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啓間刊《武備志·兵訣評》本四八五
孫武子奇賞  (明)陳仁錫評選  明天啓六年(1626)刊《諸子奇賞》本五三一
孫子  (明)陳仁錫評選  明刊《子品金函》本五七七
第一一冊
孫武子會解四卷  (明)郭良翰輯  明崇禎三年(1630)郭氏萬卷堂刊本一
注解孫子一卷  (明)沈應明輯注  明崇禎間刊《新鐫注解武經》本五三七
標題評釋孫子一卷  (明)陳元素撰  明龔紹山刊《標題評釋武經七書》本六一三
第一二冊
評注孫子兵略  (明)陳玖學撰  民國六年(1917)鴻文齋石印《評注七子兵略》本一
孫子類注三卷  (明)徐石麒鑒定(明)黃華暘類注(明)張自烈輯箋  明崇禎十年(1637)金閶富酉堂刊《新鐫武經七書類注》本三五
孫子六卷  (明)何守法校音點注(明)何守禮標題  明刊本一四一
第一三冊
孫子開宗一卷  (明)黃獻臣撰  明芙蓉館刊《武經開宗》本一
裒谷子商隲孫子一卷  (明)孫履恒撰  明崇禎二年(1629)刊《裒谷子商隲武經七書》本一二一
孫子  佚名摘抄  明藍格抄本《二十一家子書摘抄》二〇五
孫子全題衷旨合參  (清)彭祖遠纂輯  清康熙五年(1666)刊《武經七書大小全題衷旨合參》本二〇九
孫子一卷  (清)蔣先庚、彭繼耀集注  清抄本《武經大全纂序集注》二七五
孫子敘録一卷  (清)畢以珣撰  清嘉慶二年(1797)蘭陵孫氏刊《岱南閣叢書》本四〇一
孫子一卷  (清)汪式玉編  清康熙十年(1671)刊《增補武經集注大全》本四三九
孫子部彙考孫子部總論孫子部藝文孫子部紀事  (清)陳夢雷、蔣廷錫輯  清雍正四年(1726)內府銅活字排印《古今圖書集成·理學編·經籍典》本五六三
第一四冊
孫子彙解一卷  (清)朱墉纂輯  清光緒二年(1876)刊《重刊武經七書彙解》本一
孫子全解一卷  (清)丁洪章輯  清康熙間刊《武經七書全解》本三二九
孫子韻讀  (清)江有誥撰  清道光間刊《江氏音學十書·先秦韻讀》本五三九
孫子全題講義通考一卷  (清)謝重綸撰  清康熙間德慶堂刊《武經全題講義通考》本五四三
第一五冊
孫子彙解一卷  (清)黎利賓 曹曰瑋 夏仲齡纂輯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刊《武經三書彙解》本一
孫子集注一卷  (清)鄧廷羅撰  清刊《兵鏡備考》本一八九
孫子一卷  (清)夏振翼輯注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刊《增補武經三子體注大全》本三一七
孫子  (清)王瞮注  清咸豐十一年(1861)刊《武經團鏡》本四二一
孫子  (清)汪紱撰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刊《戊笈談兵》本五六九
孫子擇要  (清)朱煌漫撰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刊《武經七書擇要》本六二七
第一六冊
滿漢合璧孫子兵法四卷  (清)耆英撰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刊本一
魏武帝注孫子三卷  (清)左樞箋  清光緒六年(1880)刊本一八五
孫子集解十三卷  (清)顧福棠撰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木活字本二二七
孫子十三篇直講  (清)陳任暘撰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月圓人壽室刊本五〇五
孫子曹操注札迻  (清)孫詒讓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孫氏刊《札迻》本五七五
孫子九地問對  (清)大純鎮撰  清光緒十年(1884)刊本五八一
孫吳兵略問答  (清)大純鎮編輯  民國間正中書局排印本六二一
第一七冊
孫子二卷  (清)清瑞等撰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刊《孫吳武經》本一
孫子選注  (清)夏壽田撰  清末民初石印本二七七
孫子白話演義  廣東將弁學堂編述  清光緒間排印本四七九
第一八冊
孫子集注二卷  黃鞏撰  民國三年(1914)排印本一
孫子兵法集釋  陸懋德撰  民國四年(1915)商務印書館排印本九一
孫子文粹  李寳洤撰  民國六年(191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一三五
評注孫子精華  張諤撰  民國九年(1920)上海子學社石印《評注皕子精華》本一五三
新式標點孫子十家注十三卷 袁韜壺標點  民國十五年(1926)上海掃葉山房排印本一六九
第一九冊
孫子釋證十三卷  劉文垕撰  民國十六年(1927)寬於一天下室刊本一
孫子表釋附孫臏兵法  徐容溥撰  民國十八年(1929)排印本五三三
孫子治要  張文治撰  民國十九年(1930)上海文明書局排印《諸子治要》本五六九
第二〇冊
孫子與現代  許有成撰  民國二十一年(1932)上海中新印書局排印本一
孫子兵法哲理研究  公羊壽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國光印書局排印本三一一
孫子淺説  蔣方震、劉邦驥撰  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海大中書局排印本五四一
第二一冊
孫子精華  陸翔輯注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世界書局石印《四部精華》本一
孫子兵法史證  支偉成撰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泰東書局排印本七
孫子表解  徐容溥撰  民國二十四年(1935)安徽印刷店排印本一九九
孫子兵法簡釋  吳石編  民國二十五年(1936)兵學研究會排印《戰術叢書第一種》本二二五
孫子兵法新詮  葉慕然編著  民國二十五年(1936)廣州排印本二七一
第二二冊
孫子兵法古今釋例  周傳銘撰  民國二十五年(1936)濟南五三美術社排印本一
孫子行軍篇  蔡鍔編  民國二十六年(1937)排印《曾胡治兵語録》本二二三
孫子通考  張心澂撰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僞書通考》本二五三
孫子淺説補解  溫晉城撰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中央政治學校排印本二五九
讀孫子十三篇陣中箋釋  朱懷冰撰  民國二十八年(1939)青年書店排印本五四九
第二三冊
評注孫子菁華録  張之純撰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評注諸子菁華録》本一
以孫子兵法證明日本必敗  李則芬撰  民國二十八年(1939)生活書店排印本四五
孫子兵法精義十三卷  佚名撰  民國二十八年(1939)金華排印本一四一
孫子考十卷(卷一至九)  陸達節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重慶軍用圖書社石印本三一一
第二四冊
孫子考十卷(卷十)  陸達節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重慶軍用圖書社石印本一
孫子新詮  陳華元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原書缺第一二九、一三〇頁)一二三
孫子兵法新檢討  吳鶴雲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江西上饒戰地圖書出版社二六九
 
第二五冊
新注孫子兵法直講  齊廉撰  民國二十九年(1940)重慶軍學編譯社排印本一
孫子戰爭理論之體系  蕭天石撰  民國三十一年(1942)成都大江出版社排印《今古樓全書乙部之一》本一五九
孫子兵法之綜合研究  李浴日譯著  民國三十三年(1944)贛縣排印本四四五
第二六冊
孫武子  楊杰撰  民國三十三年(1944)重慶勝利出版社排印《中國歷代名賢故事集第三輯》本一
淺釋孫子兵法十三篇  韓一青撰  民國三十三年(1944)西安大東書局排印本(原書序有缺頁)一八九
孫子兵法  鄭麐編譯  民國三十四年(1945)中國辭典館排印《英譯先秦羣經諸子叢書》本二八七
孫子選注  王明長撰  民國三十四年(1945)青島蓬萊文化服務社排印本三九三
第二七冊
孫子新研究  李浴日撰  民國三十五年(1946)世界兵學社排印本一
孫子章句訓義(上冊)  錢基博撰  民國三十六年(1947)商務印書館排印《增訂新戰史例》本三〇九
第二八冊
孫子章句訓義(下冊)  錢基博撰  民國三十六年(1947)商務印書館排印《增訂新戰史例》本一
孫子兵法校釋  陳啓天撰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三四一
第二九冊
孫子兵法之新研究  郭化若編譯  民國三十六年(1947)東北軍用圖書社排印本一
孫子兵法今釋  覃孝方撰  民國間成都復興書局排印本二九五
第三〇冊
二十世紀蘇氏孫子注解  蘇蔭森撰  民國間排印本一
白話譯解孫子兵法二卷  葉玉麟撰  民國二十五年(1936)廣益書局排印本二七一
第三一冊
關注孫子十三篇節録  關靖撰  民國間排印本一
孫子兵法評注  李天豪編著  一九七二年臺北泰華堂出版社排印本二三
銀雀山竹簡孫子兵法殘卷附孫臏兵法  劉佩德輯  文物出版社《銀雀山漢墓竹簡》影印本二四五
黑水城孫子殘卷  劉佩德輯  上海古籍出版社《英藏黑水城文獻》《俄藏黑水城文獻》影印本三五九
第三二冊
《吳子》前言  李桂生一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宋刊《武經七書》本一
吳子一卷  (周)吳起撰  明萬曆間刊《二十子全書》本二九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明國子監刊《武經七書》本七三
吳子一卷  (周)吳起撰  清順治十八年(1661)刊《標題武經七書全文》本一〇一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清嘉慶間蘭陵孫氏刊《平津館叢書》本一五三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清同治間皖城新建吳氏刊《半畝園叢書》本《兵法彙編》一七七
吳子一卷  (周)吳起撰  清咸豐四年(1854)新昌莊氏過客軒刊《長恩書室叢書》本二〇一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清道光間吳興凌氏刊《傳經堂叢書》本二二三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清光緒元年(1875)湖北崇文書局《百子全書》本二五一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杭城衢樽石印《兵書七種》本二七三
吳子一卷  (周)吳起撰  清光緒間刊《武經三子全書》本二八九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清抄本《武經七書》三二五
吳子一卷  (周)吳起撰  清抄本《武經七書》三五三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清)廉兆綸批校  清抄本《寧河廉琴舫侍郎遺書》三七七
吳子二卷  (周)吳起撰  民國十二年(1923)上海千頃堂石印本三九九
吳子治要  (唐)魏徵等節選  民國八年(1919)上海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影印日本天明七年(1787)刊《羣書治要》本四一九
吳子講義五卷  (宋)施子美撰  日本文久三年(1863)刊《施氏七書講義》本四二七
吳子  (明)歸有光輯評(明)文震孟參訂  明天啓六年(1626)刊《諸子彙函》本五三三
第三三冊
吳子  (明)李贄推釋(明)臧應騏校閲(明)蔡國輝參定  清抄本《七書參同》一
吳子  (明)沈津選  明隆慶元年(1567)含山縣儒學刊《百家類纂》本三五
吳子粹言  (明)陳繼儒選  明刊《藝林粹言》本五九
吳子正義一卷  (明)趙光裕注釋  明萬曆十六年(1588)書林萃慶堂余泗泉刊《新刻注釋標題武經七書正義》本六三
吳子全書  (明)李槃用彙編  明萬曆十八年(1590)汪一鸞刊《武德全書》本九三
吳子二卷  (明)曹胤儒集注  明刊《握機緯》本一三七
吳子一卷  (明)王士騏評釋  明天啓元年(1621)閔氏刊朱墨套印《兵垣四編》本二二三
吳子奇賞  (明)陳仁錫評選  明天啓六年(1626)刊《諸子奇賞》本二九七
吳子  (明)陳仁錫評選  明刊《子品金函》本三一九
注解吳子一卷  (明)沈應明輯注  明崇禎間刊《注解武經》本三二三
吳子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啓間刊《武備志·兵訣評》本三五七
標題評釋吳子  (明)陳元素撰  明龔紹山刊《標題評釋武經七書》本三九一
評注吳子兵略  (明)陳玖學撰  民國六年(1917)鴻文齋石印《評注七子兵略》本四二七
吳子開宗一卷  (明)黃獻臣撰  明芙蓉館刊《武經開宗》本四四九
裒谷子商隲吳子一卷  (明)孫履恒撰  明崇禎二年(1629)刊《裒谷子商隲武經七書》本四九五
第三四冊
吳子全題衷旨合參  (清)彭祖遠纂輯  清康熙五年(1666)刊《武經七書大小全題衷旨合參》本一
吳子一卷  (清)蔣先庚、彭繼耀集注  清抄本《武經大全纂序集注》三七
吳子一卷  (清)汪式玉編  清康熙十年(1671)刊《增補武經集注大全》本一〇九
吳子彙解一卷  (清)黎利賓、曹曰瑋、夏仲齢纂輯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刊《武經三書彙解》本(原書《治兵》有缺葉)一八三
吳子全解一卷  (清)丁洪章輯  清康熙間刊《武經七書全解》本三二九
吳子全題講義通考一卷  (清)謝重綸撰  清康熙間德慶堂刊《武經全題講義通考》本四四七
吳子一卷  (清)夏振翼輯注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刊《增補武經三子體注大全》本四八一
吳子韻讀  (清)江有誥撰  清道光間刊《江氏音學十書·先秦韻讀》本五四九
吳子札迻  (清)孫詒讓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4)孫氏刊《札迻》本五五三
吳子文粹  李寳洤撰  民國六年(1917)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諸子文粹》本五五五
評注吳子精華  張諤輯  民國九年(1920)上海子學社石印《評注皕子精華》本五六七
吳子精華  陸翔輯注  民國二十三年(1934)上海世界書局石印《四部精華》本五八一
吳子通考  張心澂撰  民國二十八年(1939)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僞書通考》本五八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潘銘基丨《十一家注孫子》引《左傳》研究——《孫子兵法》注者眼中的《左傳》
《孫子兵法》在武術技擊中的應用
中國歷史上真正的兵家鼻祖不是孫武而是他
《四庫全書子部兵家類-李衛公問對》唐-李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九十九 子部九第一頁
一個人的心機深淺,可以從他行事的三個特點看出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拉特旗| 崇文区| 苍南县| 庆阳市| 乐亭县| 南川市| 济阳县| 黄大仙区| 岑溪市| 昆山市| 清苑县| 华坪县| 东阳市| 于田县| 淮安市| 吉安市| 九寨沟县| 卢湾区| 从化市| 称多县| 德清县| 文成县| 永泰县| 荥阳市| 石泉县| 朝阳县| 进贤县| 会同县| 昌宁县| 玛曲县| 太仓市| 左权县| 五常市| 石台县| 宁河县| 杭州市| 华安县| 广宗县| 霍林郭勒市| 喀喇| 巴林左旗|